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心髒的疾病護理和預防

心髒的疾病護理和預防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31 10:10:22

  心髒的疾病護理和預防(生活大事影響健康)(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活大事影響健康,保持平常心是防病秘訣

  本報記者 燕聲

  心髒的疾病護理和預防(生活大事影響健康)(2)

  生活就像一盒多口味的巧克力,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

  的确!!

  每個人都無法預料自己的人生會什麼時候經曆璀璨,什麼時候熬過暗淡。這些不期而遇,不僅會讓我們心情起伏,還與每個人的健康息息相關。近期,美國心髒協會發布科學聲明指出,人生中的一些重大生活事件,如新入學、工作變動、退休等,可能會影響身體健康,原因是變動會擾亂原本規律的生活,讓人變得不愛運動。

  重大生活事件

  會擾亂原有規律的生活起居

  《黃帝内經》提出,“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也就是說,保持規律的生活起居,有助健康長壽。

  關于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對健康的益處,現代科學研究也提供了大量的證據。《美國心髒協會雜志》發表的一項在美國女士中開展的研究表明,飲食時差,即每天第一餐和最後一餐進食的時間、每天進食的時間跨度、夜晚進食的程度,每日之間以及平時和周末之間有明顯波動時,會顯著升高血壓,導緻肥胖和血糖控制不佳。美國國立心肺血液研究所發表的一項随訪5年的研究則顯示,對于中老年人,如果睡眠不規律,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加倍。另外,發表在《歐洲預防心髒病學雜志》上的一項覆蓋650萬人的研究表明,在規律運動的同時,如果能維持體重不出現較大的波動,在降低死亡風險方面,能起到“1 12”的效果……

  但這種規律往往會被重大的生活事件打亂。美國心髒協會專家組發現,9個重大生活事件和變故可能會導緻人不願意活動,從而形成久坐不動的習慣。

  這9個事件包括:

  新入學(包括上小學、初中或高中、大學)、剛工作或工作變動、結婚、懷孕、帶娃、退休、住進療養院。

  經曆這些生活事件,或因為改變了原有的路程不便于堅持運動,或因為時間緊張壓縮了原來運動的時間,或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再堅持運動,或是因為心境發生了改變而影響了運動的積極性等,導緻原有的運動習慣不能再持續。

  專家還指出,經曆重大生活事件時,教育程度較低者、新冠肺炎流行期間獨居者、沒有安全途徑去戶外進行運動者、懷孕和初為人母的女士是體力活動明顯減少的高風險人群。而久坐不動增加心血管病危險,保持規律的體力活動有益于心髒健康。

  心髒的疾病護理和預防(生活大事影響健康)(3)

  重大生活事件

  影響情緒危害身體健康

  當然,重大生活事件對健康的影響不僅僅因為減少或失去了體力活動,情緒的變化也可以導緻出現健康問題,如遭遇創傷事件、離婚、再婚、失業、得大病、住房發生變化或無家可歸、絕經、喪偶或失去伴侶。不愉快時,人們會“撕心裂肺”“肝腸寸斷”“翻腸攪肚”“心碎腸斷”……這些都影響身心健康。

  大連市第七人民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許俊亭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通常情況下,人們會認為我們的生活環境是安全的、有序的、可以掌控的,而重大生活突發事件會打破這種預期,事件的發展也超出了人們的應對能力,就會導緻一系列應激反應。

  心理應激反應在生理方面可以表現為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胃部不适、惡心、腹瀉、頭痛、疲乏、入睡困難等,在情緒方面可以表現為緊張、焦慮、恐慌、憤怒,在認知方面可以表現為自責、内疚、貶低自己的價值、認為周圍很不安全,行為方面會出現沖動行為、酗酒、過量抽煙等

  此前,加拿大不列颠哥倫比亞大學學者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在當前吸煙、離婚史、酗酒史、近期财務緊張、失業史、吸煙(既往)、生活滿意度低、從未結婚、使用食品救濟券、負面情感等狀态中,與死亡關系最密切的三個因素是:

  吸煙、離婚、酗酒

  研究者認為,站在生命周期層面,從生活鏡頭來看其中某些因素或情況,存在長期的健康影響。

  美國心髒協會的述評文章也指出,負性生活事件與心血管疾病明确相關。負性生活事件使情緒受到刺激,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從而導緻心率加快、血壓上升、血管收縮等,緻使原來已經存在病變的冠狀動脈、心髒發生需氧供氧失調,導緻心肌梗死。

  生活即變化重在積極應對改變

  一個人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怎樣才能适應生活中發生的一些環境改變?範仲淹曾建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興奮和沮喪,凡事都以一顆平常心看待。當然,每個人的境遇不同,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

  生活其實就是在不斷應對變化,除了我們可以預料到的結婚、生子等人生大事,還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改變。如我們遇到新冠肺炎疫情後,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會面臨諸多因此帶來的不适。

  如何才能适應這種改變?

  鄂爾多斯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醫生孫利東曾在其文章中建議:

  1.正确認識自己生理和情緒上的不适。

  2.接受自己有焦慮和恐懼的情緒。

  3.保持正确的認知,消除對疾病的病恥感。

  4.提高信息過濾能力。

  5.主動了解相關的專業知識。

  6.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

  7.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

  遇到突發生活事件,許俊亭也曾建議,心理危機幹預有兩個重要的原則,即正常化和穩定化。人們應該認識到,出現恐懼、憤怒等情緒是正常的,相信經過一段時間自己能從這種情緒中走出來。如果已經出現了心理應激反應,需要進行自我調節,首先要找人傾訴,不要壓抑負面情緒;通過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用聽音樂、健身活動等轉移注意力;要保持原來的生活規律,讓身心狀态穩定化。另外,還可以尋求醫療助理、護士、健康和(或)生活方式教練的幫助。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 || 燕聲 萬濤

  值班主任 || 範宏博

  轉載及投稿 || 010-62969002轉8486

  郵箱:ln8103@cnki.ne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