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們越來越關心野生動物,對它們的保護意識也逐漸加強,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絡上開始出現各種對于動物的錯誤科普。
在科普圈子裡有這麼一句話想必大家都聽說過: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
事實也确實如此,有時候嚴謹的科普工作者辛辛苦苦為大家帶來了關于動物的正确科普知識,熱度一轉眼就被許多不負責任的自媒體和段子手給比下去了,很多人開始相信段子手編出來的僞科普,并且将這些謠言有意無意間擴散和傳播出去,而正确的科普知識反倒沒人關注了。
小熊貓Ailurus fulgens
先舉個例子吧。
現在很多朋友都已經知道了,鴛鴦Aix galericulata其實并不是對愛情忠貞不移的鳥類,我在去年夏天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講了關于“鴛鴦”這個名字的始末。
簡單來說,現如今的鴛鴦其實在宋代以前叫做“鸂鶒(讀音為希赤)”,而在宋代以前被文人墨客封為“愛情鳥”的鴛鴦,其實是現在的赤麻鴨Tadorna ferruginea,宋代以前無論是繡作、畫作還是文字描述,鴛鴦這個詞都與現在的赤麻鴨高度吻合,而與現在的鴛鴦沒什麼關系。
就因為鸂鶒的相貌更加花枝招展,而且擁有“紫鴛鴦”這個外号,從宋代開始它們就逐漸取代了赤麻鴨的地位,直到徹底成為了“鴛鴦”,而原本的、正兒八經的鴛鴦——赤麻鴨,則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淪為小衆動物,到現在很多人連聽都沒聽說過。
赤麻鴨Tadorna ferruginea
為了寫作去查閱典籍和資料,去辯證鸂鶒、赤麻鴨和鴛鴦的關系是一件很繁瑣的事,很多作者不願意去下功夫查詢資料,所以現在還是有很多段子手和僞科普作者大吹鴛鴦的忠貞,殊不知他們誇贊的鴛鴦其實早就被另一種鳥類掉了包。
真要講熱度和流傳度的話,我個人感覺大部分嚴肅的科普工作者無論如何都比不過那些才華橫溢的段子手,畢竟大部分人上網看文章就圖一笑,絕大多數關于動物的科普其實是比較無趣的,而段子手們并不需要專業的知識積累和信息查閱,隻需要拿出一張圖,然後編故事就好了。
就說“開局一張圖,内容全靠編”這種本事,科普作者們是絕對比不過專業段子手的。
還有一類事情屢見不鮮,就是段子手們發一種或幾種可能知名度不是很高的動物,然後講講這種動物有多“蠢”,并且說它們已經蠢到快要把自己的種群給滅絕了。而且這樣的動物還不少,我挑出了五種,挨個辟謠。
鴛鴦(鸂鶒)Aix galericulata
1.鲸頭鹳Balaeniceps rex 鲸頭鹳是這幾年剛剛崛起的鳥界網紅,被網友們稱為“鳥中哈士奇”。在網上的段子中,鲸頭鹳有這幾個特點:
喜歡拔自己的羽毛到處送人;
每次産卵兩枚但是隻照顧一隻雛鳥,另一隻則是“備胎”;
很懂禮貌,喜歡對着人鞠躬;
捕獵能力低下,連小魚都吃不到嘴裡,活生生把自己搞成瀕危物種。
這些特點中有些确實是鲸頭鹳會出現的,但都有原因,并不是真的“蠢”。
首先,鲸頭鹳喜歡拔羽毛送人是無稽之談,這個說法的來源是有隻鲸頭鹳的一根初級飛羽将要脫落,被它叼在嘴裡,然後被人拍了下來,段子手們精神一震,開始了“看圖說話”。
其次,優先照顧後代中的強壯個體幾乎是所有野生動物的共同特點,不是隻有鲸頭鹳這樣。
第三,野生鲸頭鹳的主食是中大體型的肺魚和鲶魚,甚至可以捕捉幼年的鳄魚進食,而小魚是動物園中食魚動物的“制式盒飯”,不擅長吞咽小魚很正常,就像你可以很輕易撿起地上的筷子,但是要撿繡花針就比較難。
最後,野生鲸頭鹳變成易危物種主要是因為栖息地被人類破壞導緻,不要把鍋甩給它們。
鲸頭鹳Balaeniceps rex
2.鸮鹦鹉Strigops habroptilus 鸮鹦鹉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不會飛的鹦鹉,它們在網上也是以“蠢萌”出名,網上的段子中,鸮鹦鹉有這麼幾個特點:
好奇心強,會主動靠近人類或未知生物;
遇到危險會躺下裝死,毫無反抗之力;
沒有自我保護意識,跟老鼠也能成為朋友,
綜上所述,鸮鹦鹉因為太笨而讓自己瀕臨滅絕。
其實前面幾條确實是鸮鹦鹉的行為,但是這絕對不是蠢和笨。
大家要知道,鸮鹦鹉的分布地在新西蘭,外來人類入侵這裡之前,新西蘭很缺乏食肉的哺乳動物,島上除了蝙蝠之外就沒有任何陸生哺乳動物了,這裡占據高級生态位的是鳥類,站在食物鍊頂端的是猛禽。
所以對于弱小動物來說,危險主要來自于天空,所以新西蘭有很多中小體型的鳥類都選擇陸地生活,失去了飛行能力。猛禽大都是視覺型掠食動物,所以裝死是非常有效的逃生手段。
人類将外面才有的鼠類、貓、狗、鼬類等動物帶到了新西蘭,鸮鹦鹉适應了很多年的生存方式受到強烈沖擊,所以并不是它們笨,而是它們長久以來習慣的環境發生了變化,罪魁禍首是誰,不用多說了吧。
鸮鹦鹉Strigops habroptilus
3.河狸Castor spp. 簡單說一下,上面這個spp.并不是河狸的種加詞,而是指其前面一個分類單元下所包含的所有物種,也就是說河狸并不是一個單獨物種,而是河狸屬Castor下所有物種的統稱。
河狸屬目前有兩個物種,分别是歐亞河狸Castor fiber和美洲河狸Castor canadensis,其中美洲河狸是加拿大的國獸(有些網站說加拿大國獸是“歐亞海狸”,此為錯誤說法)。網上關于河狸的謠言是這麼說的:
河狸喜歡吃樹皮和樹幹,經常逮着一棵樹拼命啃,結果樹倒下來就會把河狸砸死,這也導緻它們數量越來越少。
好,首先我們說一下河狸會不會真的把自己砸死,答案是會。畢竟河狸很忙,既要吃飯又要築壩,它們是著名的濕地關鍵物種。
但是它們也不能控制樹木倒下的方向,偶爾有被砸死的也正常,但是被砸死的個體并不多,這也并不是河狸的主要死法,更不是導緻它們越來越少的原因。真正讓野生河狸數量下降的原因,是它們的皮毛(海狸皮)和氣味腺(海狸香)。
美洲河狸Castor canadensis
4.蜜袋鼯Petaurus breviceps 我寫過不少關于蜜袋鼯飼養方法的文章,有不少人都問過我,蜜袋鼯是不是真的像網上說的那樣脆弱?我特意去查了一下為什麼有這種說法,一看吓了一跳。
在網上的段子中,蜜袋鼯是非常“有自尊心”的動物,它們會因為孤獨而自殺,會因為主人不理自己而自殺,會因為沒瞄準滑翔方向而自殺,會因為主人沒接住自己而自殺,會因為心情不好而自殺……
簡直是胡謅。
蜜袋鼯确實膽子很小,也容易應激,但絕對沒有這麼心靈脆弱。蜜袋鼯是夜行性的群居動物,如果隻飼養一隻而且鏟屎官晚上沒時間陪它玩的話,的确會容易導緻蜜袋鼯出現精神疾病,也有極端個體會出現自我傷害行為,例如過度舔舐、啃咬腳趾和生殖器官等。
但隻要鏟屎官科學飼養,就可以避免這些問題,它們也不會遇事就自殺。
蜜袋鼯Petaurus breviceps
5.翻車鲀Mola mola 翻車鲀又叫翻車魚,是現生最重的硬骨魚,體重可達1~2.3噸。在網絡上的段子中,翻車鲀擁有以下特點:
它們是海洋中膽子最小的魚,有一百種方法把自己活活吓死,例如陽光太刺眼、害怕自己身上的斑點、害怕與别的魚類相撞、害怕水泡進入自己的眼睛、害怕看到别的翻車魚死亡,這些都會把翻車魚吓死,之所以這個物種沒滅絕,全靠個體數量在支撐。
另外,網上還流傳着幾張圖,是一隻已經死亡的翻車鲀在水中被海獅進食,身上缺了一塊,但是這些圖片被段子手們如此介紹:
“國外攝影師拍下經典鏡頭,翻車魚膽子很小,被海豹啃咬也不敢動,隻能活活看着自己被一點點吃光”。
簡直是笑話,說這種話的人連海豹和海獅都分不清,也看不出翻車鲀是否已死,隻會看圖編故事而已。翻車鲀确實會曬太陽,它們身上有超過50個屬(不是50種)的寄生蟲,曬太陽一方面可以讓陽光和海鳥、淺層魚類幫它消滅一部分體外寄生蟲,還可以促進消化、積攢下次潛入海中的熱量。
翻車鲀絕對不像網上段子手說的那樣膽小,也沒那麼多搞笑的死法,所有生存到現在沒滅絕的動物都有它們适應環境的方法,也都有它們獨特的生存智慧,我們對此應該心存敬畏,至少要了解它們真正的習性和生存現狀,而不是信謠和傳謠。
翻車鲀Mola mola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