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版《西遊記》豬八戒劇照
豬八戒的正式法号叫做豬悟能,八戒是唐僧給他起的别名。他們師兄弟三人,都有一個别名,比方說孫悟空叫孫行者,沙悟淨叫沙和尚。不過豬八戒這個别名比豬悟能流傳度高多了。
從名義上來講,八戒這個名字的由來,是豬八戒入了佛門之後,持戒修行,不吃五葷三厭。所以叫做“八”戒——把這八種東西都戒掉了。
悟能道:“師父,我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在我丈人家持齋把素,更不曾動葷。今日見了師父,我開了齋罷。”三藏道:“不可,不可!你既是不吃五葷三厭,我再與你起個别名,喚為八戒。”那呆子歡歡喜喜道:“謹遵師命。”因此又叫做豬八戒。
五葷三厭最早其實是道家用語。五葷也叫五辛,指的是五種具有強烈氣味的蔬菜。後來其他宗教認為這種說法很有道理,于是吸收到自己的教義裡。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說:
三厭是指雁、狗和烏魚。古人認為,這三種動物分别代表了愛、義、忠三種美德,因此不忍食用。“厭”是不忍吃的意思。明朝有個叫朱國祯的,在他寫的《湧幢小品·字義字起》裡說:
“俗語有五葷三厭之說,厭字很難理解。後來我看到《孫真人歌》裡面說:‘天厭雁,地厭狗,水厭烏魚。雁有夫婦之倫,狗有扈主之誼,烏魚有君臣忠敬之心,所以不忍心吃它們。’”
“三厭”就完全是道教的戒律了——這廢話,佛教直接禁止一切肉,就不用單獨把這三樣拿出來說了。
所以說,五葷三厭不全是佛教的東西。但西遊記本身是一本很随意的書,對各大宗教(其實也就兩家)持的都是一種無所謂的調戲态度。所以這點小問題也就無須在意了。
不過深究起來,“八戒”其實是一個正經八本的佛教詞。隻是不知道吳承恩為什麼要安了個“五葷三厭”的解釋。可能這麼說比較簡單明白吧?
要說清八戒是什麼,先要簡單介紹一下佛教的戒律。
佛教最基本的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項裡,前四項都是基本的道德要求,飲酒則容易造成神智昏亂。
順便說一句,不邪淫這一項,對于出家人而言,當然是指不近女色。對于在家修行的居士,要求則降低為不和除自己妻子以外的人亂搞關系。
再進一步的是“十戒”,是沙彌(年輕和尚)和沙彌尼(年輕尼姑)需要遵守的。十戒的内容是在以上五戒的基礎上,再加上:
不塗飾香發,也就是不塗脂粉,不用香水,不佩戴裝飾品。
這一條的原則,是限制對自己的裝飾打扮。因此,按照這一精神,身上穿的服裝也應該有所限制,對于出家人來說,就是指要穿正規僧服。
不自作亦不視聽歌舞。
不坐高廣大床,這一條的意義在于禁止享受。當然,坐不可以,躺就更不行。
不非時食,禁止在不正确的時間吃飯,也就是過午不食。
這一條實施起來比較複雜。在佛教的原産地印度,佛教徒的主要謀生手段是化緣。西遊記裡面,我們還能經常看到唐長老派徒弟去上門要飯……呃不化緣。但畢竟不能總是給人家添麻煩,于是佛祖規定,每天隻出門化緣一次,中午之後就不進食,在午飯後進入修行。
佛教傳到中國之後,寺院大多有田,和尚們靠種地來維持生計。自力更生當然是好事,但每天做重體力活,隻吃一頓飯就頂不住了。于是允許在勞動後進食,開了這一戒條。
不過中國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無窮的。佛教中有允許中午以後吃飯的特例,那就是在有病需要調養身體時,可以進食,叫做“藥食”。因勞累而空乏饑餓,勉強也可算是一種“病”,因此中午後的這頓飯,都算做在“藥食”裡。
不蓄金銀财寶,出家人除了随身衣服和一些生活必需品,不可以擁有别的财産。
要想成為正式佛教徒,需要受最全面的的戒條,稱為“具足戒”,但這和本文無關,不提了。
上面說了,十戒是沙彌和沙彌尼遵守的,在家修行的居士隻需要遵守五戒就可以了。但有時居士們也想體驗一下佛教的戒律,可以臨時性地接受十戒。
在十戒之中,不蓄金銀财寶這一項過于難為人,畢竟居士們還要生活,所以就不要求了。剩下的九項,不非時食是“齋”,其餘八項是“戒”,合稱“八關齋戒”,也就是“八戒”。
在家居士承受八關齋戒,時間長短不一,最少一晝夜即可,長則不限。
因為八關齋戒是特意為在家修行的居士準備的,所以有人認為,豬八戒這個名字,隐指他是短期出家,經常動還俗的念頭。
要我老豬說,咱分了行李,各回各家算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