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氣候科學的10個新解

氣候科學的10個新解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29 12:17:50

醫師報訊 (融媒體記者 管顔青) 2022年的夏季并不平凡。根據國家氣候中心9月發文,全國平均氣溫為1961年以來曆史同期最高,366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持平或突破曆史極值。多地出現電網緊張、旱情、多例熱射病确診乃至死亡案例。相關研究顯示,我國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很高,14%的居民死亡與不利環境溫度有關。

不僅在我國,歐洲今夏熱浪爆發一周就導緻1000多人遇難,多地山火肆虐,多國宣布進入緊急狀态,英國更是發布了該國曆史上第一個“極端高溫”紅色預警。與此同時,野火、幹旱、洪水、暴雨、冰川融化頻發,也正威脅着全人類的命運與健康。

這個世界究竟怎麼了?我們正面臨哪些氣候變化及相關健康風險?人們是否可以減緩極端天氣的進程?為此,《醫師報》特邀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郝吉明,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阚海東詳細解讀極端天氣與人類健康的熱門問題。

氣候科學的10個新解(氣候變化将成為21世紀最大健康威脅)1

危害:不利環境溫度事關14%居民死亡

“氣候變暖給全人類帶來的健康影響是多方位的,氣候變化将成為21世紀最大的健康威脅。全世界的人們正面臨嚴重的高溫、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态環境安全和氣候敏感性傳染病潛在發病等風險。”郝吉明表示。

然而,在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健康風險上,我國的數據并不樂觀。一項發表在《柳葉刀》上的多國研究顯示,環境溫度與死亡風險高度關聯。在所有研究觀察的13個國家中,我國是歸因于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的死亡人數比例最多的國家。

阚海東團隊也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脈耕研究員團隊聯手,在全國層面系統評估了環境溫度對居民死亡的影響,研究覆蓋中國272個主要城市,收集182.6萬人的非意外死亡數據。結果顯示,死亡風險最低的溫度在22.8℃附近,14%的居民死亡與不利環境溫度有關,其中低溫相關比例為11%,高溫相關比例為3%。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呼吸系統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死亡中,與不利環境溫度相關的比例分别為19%、14%、18%、11%和13%。

除了不利溫度帶來的死亡風險外,極端天氣帶來的健康風險可以分為直接風險和間接風險兩類(見圖)。

氣候科學的10個新解(氣候變化将成為21世紀最大健康威脅)2

推手:溫室氣體改變氣候系統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越來越多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到大氣圈中的CO2等溫室氣體越來越多,它們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形成了溫室效應,導緻全球變暖。”阚海東介紹說,地球氣候系統正在經曆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近50年全球變暖的速度前所未有。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很高,正處在20世紀初以來的“最暖時期”。1961-2020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速率明顯高于全球同期水平。

“1901年以來的10個最暖年,除1998年之外,其餘9個均出現在21世紀。氣候變化,不僅僅是全球變暖,氣候系統整體的穩定性明顯變差,震蕩性增加,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郝吉明介紹說,“中國極端強降水事件呈增多趨勢,極端高溫事件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明顯增多,登陸中國的台風平均強度增強。與氣候關系極為密切的大氣圈中的水汽含量變化,導緻了熱浪、寒潮、暴雨、洪水、幹旱、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生。氣候的趨勢性變暖,對整個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都産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應對:氣候與人體健康交叉研究漸成趨勢

加強交叉研究

郝吉明院士強調,為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健康問題,應加強人體健康與氣候變化的相關研究(如溫度、大氣污染、土壤、水資源帶來的短期危害和長期危害),總結預防突發事件所采取的措施,評估公共衛生系統的能力等。

“如今,氣候變化與人體健康的交叉研究漸成趨勢。”郝吉明舉例說,“例如大氣污染帶來的健康危害,可能需要環境科學和呼吸科、心血管的專家共同聯手;土壤的汞污染,可能需要結合消化和婦兒學科的專家。然而,由于氣候與健康的關系非常複雜,可能會涉及對人體多器官的影響。因此,對氣候、環境、醫學、生命科學等研究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許會發展成一個大健康學科綜合研究。”

阚海東認為,在加強基礎研究的同時,醫療公共衛生系統也要積極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健康風險的挑戰。例如,強化熱浪預警系統建設,持續檢測熱舒适度,在城市增設氣候避難所,幫助居民找到最近的冷卻空間等。

國家在行動

如今,減緩氣候變暖已是全球各國共同的聲音,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類對以化石燃料為代表的自然資源的濫用,減少對生态環境的破壞。為此,各國政府于2015年簽訂了《巴黎協定》,長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 ℃以内,并努力将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 ℃以内。同年,聯合國所有國一緻通過17項可持續發展目标,包括氣候行動、清潔能源等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我國也提出了“雙碳”目标,力争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是其中的關鍵。

“近年來,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呈現增速減緩的趨勢,但仍在增長。中國始終高度重視氣候變化,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包括大力調整産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發展碳市場、開展試點示範等多項政策,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2021年底,中國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50.3%,煤炭消費比重從2005年的72.4%下降到2021年的56%左右,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到了16.6%。這個成就是在促進了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作出突出的貢獻。

氣候科學的10個新解(氣候變化将成為21世紀最大健康威脅)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