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人人都會有這一天,遲早而已。古往今來,無論是帝王将相,英雄豪傑,還是平頭百姓,凡夫俗子都無法避免。接下來講下關于死亡相關的民間習俗禁忌!
(橙子采集于舊書,稍加自己的語言整理,用語不當還請各位朋友見諒。手打不易,珍惜哦,有必要可收藏。)
“獻孝”與“送孝” 獻孝是外姓人(親戚)穿孝,是由孝子或孝婦帶着茶房捧一木茶盤,上放孝服,走到人家面前先叩頭。茶房一舉托盤,穿孝人接過,茶房幫助穿好。另外是向姑爺或孫姑爺獻孝服。孝子比姑爺輩多大都得跪獻,叩頭(孝子孝婦見了親友和吊唁的人行禮,都是雙腿跪,其他穿孝的本宅男女行禮是單腿跪)。
縫孝衣孝衣的穿戴規矩很多。如嫡親子女、媳、孫、孫媳等為“重孝”,内穿白粗布褲襟,白粗布腿帶,外罩斜襟孝袍,再外面穿一襲對襟無袖過膝褡袢,腰系孝帶。
孝子要戴一把抓平頂儒中外帶麻冠,側綴麻絡,俗稱“紮肚子”,即“梁冠”。其上所用麻有單雙棵之分,若父母雙亡則要用兩根麻纏繞。女人則一律頭戴用白布折成2寸寬的布帶,圍在頭上腦後交叉,用白布裹銅錢以發卡卡住,下端搭至腰間,俗稱“箍子”。孝鞋是在普通鞋上罩上本白布,後跟縫紅布條,俗稱“孝子鞋”。其意是為後輩人“留福”。一般從梁冠和腰帶上即可分辨親疏關系。
燒七。在死者倒頭後直至出殡前,家人要每日早、午、晚3次焚香燒紙,祭奠,稱之“朝奠、午奠、夕奠”。朔望舉行隆重祭奠,謂之“殷奠”。死者停靈期間,以7日為一期(七),按七頌經超度亡靈,并做家祭,焚化紙錢,俗稱“作七”。燒七時,閨女要“送箱子”、“燒”。箱子即紮彩,是用白紙疊成方形,用剪子剪成連綴不斷的紙串。
死者有幾個閨女燒幾個,而且每“七”每人都要增加一個。一般頭“七”的經是由已出嫁的閨女送,俗稱“姑奶奶送”。以後幾“七”,依次為其子女、親家、友朋等。一般是在屍體火化前一天晚上12點以前,由大了率死者家人列隊到街頭十字路口處焚燒紙錢及各種紮彩,孝男孝女們要跪地痛哭一場,燒畢,再列隊沿街走一遭才能返回,俗稱“送路”,送路不能走回頭路。
吊唁。也稱“吊孝”(土語),是對死者悼念的一種重要形式。親族、鄰裡結伴而來,一般同輩鞠躬四次,晚輩跪拜四次,然後哭靈。孝子們要在靈旁跪叩陪祭,女兒、兒媳往往嚎哭且哭中有詞,節奏分明。最後,要屈右膝跪拜來吊唁者,謂之“謝孝”。
成殓。也稱“入殓”,是将死者擡入火葬車前的儀式。一般在人死後第三天舉行(若第三日不吉,便不計死亡當日,而視第四日為第三日)。屆時,死者的親朋好友、侄男望女都前來與死者見上最後一面。入殓前的準備工作相當繁瑣。首先推算出幾時入殓為吉。死者面容在入殓前都要再度裝飾和修整,常由茶房負責。先将七彩綢鋪在褥子底部,放好頭枕、腳枕,綢上按一定位置放7枚銅錢,謂之“七星闆”(即頭、兩肩、兩臀、兩腳各一)。
一手拿着盛絲棉和清水或酒精的小碟,一手拿着竹簽,為死者用清水或酒精擦拭眼睛、鼻子、嘴和耳朵,謂之“開光”。
等入殓火葬車時,講究“長子抱頭、長媳抱腳、次子、女兒抱腰”。當死者被擡入火葬車後,多放一紅紙包着的一小撮茶葉。死者的雙手也不能空着,一般左燒餅右棍(筷子)因說人死後有3魂,一魂守屍骨;一魂投胎轉生;一魂奔赴西天。而西天路途遙遠,又有惡狗林、鬼門關攔路,一旦遇有危難,便可用手中物品幫助脫險。入殓火葬車時,所有親人的眼淚都不得掉在屍體上,否則被認為對死者不敬,不利于死者奔赴黃泉。
進車前,子女們可将蓋在死者身上的白綢布前的約1尺布撕下保存,據說可以為兒孫們增壽。
暫列這幾條,喜歡的朋友請支持哦~晚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