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關于驚蟄節氣古詩

關于驚蟄節氣古詩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2-11 17:10:52

  陳錦雲、曾秀英選編《節日節氣詩》正文

  驚蟄七絕096—107首

  六、驚蟄(二月上半月)

  驚蟄簡介:鬥指甲,即東北方向,太陽黃經為345度。此時春雷乍動,蟄伏的冬眠動物開始蘇醒,故稱為驚蟄。(見季著33頁)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三個節氣,每年太陽運行至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驚蟄”是指鑽到泥土裡越冬的小動物被雷震蘇醒出來活動。(百度·百科·驚蟄)

  其實,這種說法并不準确。從古人總結的七十二候應也可以看出,到清明節的第二候才有“雷乃發生”的記載。真正使蟄伏的昆蟲“啟戶始出”的原因是土壤溫度逐漸升高。(參見王修築《中華二十四節氣(第二版)》第64頁)

  二月柳樹發芽,春意漸濃,故詩中多寫到柳樹。豐子恺在著名散文《楊柳》一文中認為,從古至今,“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隻有垂柳”(見《精美散文——遊蹤風物》第147頁,黃山書社2007年9月第1版),可以參看。

  二月又稱杏月、仲春、花月、如月、卯月等。物候上以杏花開放為主要特征,所以二月被冠以美麗的名稱——杏月。“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杏月之稱,實在富有詩情畫意。所以詩中常常寫到杏花。其實,驚蟄節氣,一候桃花開,二候棣棠花開,三候薔薇花開,已是百花競放之際,以杏花為代表,隻是沿用慣常說法罷了,因為此時杏花開放正盛。

  096、新雷

  (清朝)張維屏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于寒盡覺春生。

  千紅萬紫安排著,隻待新雷第一聲。

  【出處】清典1401頁。小傳下二冊411頁。曆代絕句1533頁。

  【作者】張維屏(1780—1859),字子樹,一字南山,号松心子,廣東番禺(今廣州)人。道光進士。官同知,曾署南康知府。其早期詩作多抒寫個人生活。晚年家居,目睹英國侵略軍的暴行,激發了愛國情緒,所寫詩篇如《三元裡行》、《三将軍歌》等,激昂悲憤,歌頌了鴉片戰争時期的反侵略鬥争。有《松心詩集、文集》等,又輯有《國朝詩人征略》。見清典1814頁,小傳下二冊411頁。

  【簡析】此詩表現了作者對陽春将臨的喜悅心情,又使用了象征寫法,以自然喻人事,渴望社會變革的到來,很好!誰也不會認為隻是寫自然界的“春雷”了。

  【象征簡介】借用某種具體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這種以物征事的藝術表現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現效果是:寓意深刻,能豐富人們的聯想,耐人尋味,使人獲得意境無窮的感覺;能給人以簡練、形象的實感,能表達真摯的感情。如紅色象征喜慶、白色象征哀悼、喜鵲象征吉祥、烏鴉象征厄運、鴿子象征和平,鴛鴦象征愛情等。

  運用象征這種藝術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可使複雜深刻的事理淺顯化、單一化,還可以延伸描寫的内蘊、創造一種藝術意境,以引起人們的聯想,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藝術效果。

  古詩中使用象征寫法的作品不少。詠物詩,大部分使用了象征手法,如唐朝崔铉《詠架上蒼鷹》,北宋曾鞏《柳》,明朝于謙《石灰吟》。

  關于驚蟄節氣古詩(節日節氣詩第十五章)(1)

  千紅萬紫安排著

  關于驚蟄節氣古詩(節日節氣詩第十五章)(2)

  隻待新雷第一聲

  097、己亥雜詩(其一二五首)

  (清朝)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出處】絕句三百首330頁。清典1446頁。愛國詩歌195頁。小學生156頁。曆代絕句1551頁。

  【作者】龔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道光九年(1829)進士。曾任内閣中書、宗人府主事、禮部主事等職。道光十九年辭官南歸,兩年後暴死于丹陽雲陽書院。論學主公羊學派,講求經世緻用,主張革新,與魏源齊名,稱為“龔魏”,為近代思想界的先驅者。其詩多感時傷世的憂患意識,及沖破沉悶、呼喚風雷的理想,風格多樣,對後世的黃遵憲、譚嗣同、梁啟超、柳亞子等人,有較大的影響。著有《定庵文集》等。今人輯有《龔自珍全集》。見清典1835頁,小傳下二冊426頁。

  【簡析】龔氏名篇。典型的借題發揮的寫法。比喻、雙關的寫法。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龔自珍辭官,由北京南歸浙江,在途中寫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雜詩》。其中第一二五首是他在路過鎮江時,應道士之請而寫的祭神詩。詩末有一個絕妙的自注:“過鎮江,見賽玉皇及風神、雷神者,禱詞萬數。道士乞撰青詞。”所謂賽神會,是指當地百姓為祈雨舉行迎神賽會,迎的是玉皇、風神、雷神這三位尊神。這種迷信活動盛大、隆重而熱烈。青詞,是供道教徒在齋醮儀式上獻給“天神”的奏章表文,它是用朱筆寫在青藤紙上,所以叫青詞,又叫綠章。

  按理說,寫青詞,其内容自是“不問蒼生問鬼神”,可是龔自珍畢竟是高手,偏偏借鬼神,說蒼生。一二句,其實是以自然喻人事,說要使中國重新生氣勃勃,就得依靠疾風迅雷般的威力,來打破死氣沉沉的政治局面。三四句也用雙關、比喻的寫法,所謂“天公”,明指天上主宰一切的玉皇大帝,暗指人間至高無上的皇帝。他希望清朝皇帝能奮發有為,打破一切陳規舊制,放手讓各種各樣的優秀人才發揮才能,拯救中國。

  通篇語意雙關,表面上祈禱神靈,實際上議論人事,利用由風雷震動宇宙的強大力量,引起人們一種對政治風雷的聯想。生動的藝術形式,和深刻的政治思想,融為一體,取得巨大的成功。

  關于驚蟄節氣古詩(節日節氣詩第十五章)(3)

  九州生氣恃風雷

  關于驚蟄節氣古詩(節日節氣詩第十五章)(4)

  國士無雙袁隆平

  098、月夜

  (盛唐)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出處】唐三全譯430頁。唐典622頁。幼讀85頁。四季風光59頁。絕句三百首62頁。曆代風景詩63頁。曆代絕句222頁。最美的節氣詩詞(春)46頁。

  【作者】劉方平(生卒年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開元、天寶在世。一生隐居不仕。與皇甫冉為詩友,為蕭穎士賞識。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全唐詩》存其詩一卷。見唐典1403頁。小傳不載。

  【簡析】構思新穎别緻,不落俗套。選取月夜為背景,從靜谧中寫出生命的萌動與歡樂,體現了春的氣息,是典型的以小見大的寫法。“蟲聲新透綠窗紗”一句尤佳,比蘇轼“春江水暖鴨先知”并不遜色,卻早了幾百年!

  關于驚蟄節氣古詩(節日節氣詩第十五章)(5)

  今夜偏知春氣暖

  關于驚蟄節氣古詩(節日節氣詩第十五章)(6)

  蟲聲新透綠窗紗

  099、惠崇春江曉景二首(其一)

  (北宋)蘇 轼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出處】律詩310頁。宋典429頁。小學生115頁。作品選中二冊158頁。四季風光70頁。絕句三百首155頁。曆代風景詩68頁。宋詩選注72頁。曆代絕句1022頁。最美的節氣詩詞(春)22頁。宋詩選210頁。

  【作者】蘇轼,見027首《上元侍宴》簡介。

  【簡析】雖是題畫詩,但也是富有活力的春日江南水鄉的真實寫照,寫得非常好。“春江水暖鴨先知”,千古名句,應是寫早春景象。作品選中二冊156頁認為是寫江南仲春景色。劉方平“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詩意同此,寫法并不遜于此詩,而早了二百多年。

  惠崇,宋初“九僧”之一,能詩能畫,《春江曉景》即其畫作。

  桃花,春江,蒌蒿,河豚,約為二月上半月光景。

  關于驚蟄節氣古詩(節日節氣詩第十五章)(7)

  竹外桃花三兩枝

  100、台城

  (晚唐)韋 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裡堤。

  【出處】曆代風景詩145頁。唐典1298頁。曆代絕句835頁。李元洛唐三61頁。全唐詩卷六九七第8093頁。最美的節氣詩詞(春)33頁。

  【作者】韋莊,見前《立春》(青帝東來日馭遲,暖煙輕逐曉風吹)詩後簡介。

  【簡析】這是一首憑吊六朝古迹的詩。台城,舊址在今南京市雞鳴山南,本是三國時代吳國的後苑城,東晉成帝時改建。從東晉到南朝結束,這裡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宮所在地。中唐時期,已廢。唐朝末年,覆亡之勢已成,重演六朝悲劇,已不可避免。詩人對此傷感不已。此詩采用側面烘托的寫法,以自然景物的“依舊”,暗示人世的滄桑,以“物”的無情,反襯人的傷痛,在對曆史的感慨之中,暗喻傷今之情。寫得空靈蘊藉,含蓄委婉。

  關于驚蟄節氣古詩(節日節氣詩第十五章)(8)

  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裡堤

  101、春遊湖

  (北宋)徐 俯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

  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

  【出處】絕句142頁。律詩331頁。宋典739頁。四季風光87頁。絕句三百首173頁。曆代風景詩95頁。西湖詩文26頁。宋詩選注108頁。曆代絕句1053頁。宋詩選328頁。

  【作者】徐俯(1075?—1140),字師川,自号東湖居士,洪州分甯(今江西修水)人。年幼能詩,為舅黃庭堅所器重。紹興二年(1132)賜進士出身。曆任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權參知政事。與曾幾、呂本中遊。詩屬江西派,晚年之作趨于平淡。見宋典1476頁。小傳不載。

  【簡析】此詩寫早春遊湖的幽興,寫得清新明快,曾傳誦一時。“春雨斷橋人不度”一句尤為著名。北宋末趙鼎臣《和默庵喜雨述懷》詩雲:“解道春江斷橋句,舊時聞說徐師川。”以意趣剪裁景物,根據覓春的心理和遊湖的行蹤來安排構圖,以小見大,虛實相生。

  徐俯是黃庭堅的外甥,早年作詩曾受黃的影響,但後來極力擺脫江西詩派艱深雕琢的風格,追求平易自然,主張“必有是景,然後有是句”(曾季貍《艇齋詩話》),此詩可以為證。

  此處還有(南宋)徐元傑《湖上》(花開紅樹亂莺啼)(曆代風景詩52頁。宋典不載)七絕之作比較值得一讀。二詩詩意相近,可以參看。

  關于驚蟄節氣古詩(節日節氣詩第十五章)(9)

  夾岸桃花蘸水開

  關于驚蟄節氣古詩(節日節氣詩第十五章)(10)

  春雨斷橋人不度

  102、詠柳

  (盛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出處】律詩19頁。唐典51頁。小學生10頁。四季風光43頁。絕句三百首9頁。曆代風景詩33頁。李元洛唐三163頁。詠物詩選177頁,第二句作“萬條垂飏綠絲縧”。最美的節氣詩詞(春)59頁。唐詩選67頁。

  【作者】賀知章(約659—約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證聖進士,官至秘書監。後還鄉為道士。好飲酒,與李白友善。“吳中四士”之一。其詩今存二十首,多祭神樂章和應制詩;寫景之作,較清新通俗。見唐典1400頁,小傳中一冊53頁。

  【簡析】一本題作《柳枝詞》。詠物詩。比喻生動,想象豐富,詠柳贊春,情懷高雅。此詩單純詠柳,别無寓意,相當少見。大部分詠物詩是有所寄托的,唐朝崔铉《詠架上蒼鷹》,北宋曾鞏《詠柳》,明朝于謙《石灰吟》,毛澤東《詠蛙》,都是有寄托的著名例子。

  關于驚蟄節氣古詩(節日節氣詩第十五章)(11)

  萬條垂下綠絲縧

  103、雨過山村

  (中唐)王 建

  雨裡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闆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着中庭栀子花。

  【出處】唐典771頁。江中衛編注《曆代詠花詩選》(閩新出(泉)書刊第006号,德化印刷廠1992年7月印刷,下文簡稱詠花)70頁。曆代風景詩110頁。曆代絕句481頁。

  【作者】王建(約766—約830),字仲初,穎川(今河南許昌)人。出身寒微。大曆進士。晚年為陝州司馬,又從軍塞上。擅長樂府詩,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其以田家、蠶婦、織女、水夫等為題材的詩篇,對當時社會現實有所反映。所作《宮詞》一百首頗有名。有《王司馬集》。見唐典1405頁,小傳中一冊265頁。

  【簡析】此詩富有詩情畫意,又充滿勞動生活的氣息,是中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篇。村姑浴蠶的細節,體現春深農忙;“閑着中庭栀子花”又反襯出農村之忙,一動一靜,妙趣橫生。浴蠶,指古時用鹽水選蠶種,在二月。栀子花,一名同心花,詩歌中向來用作愛情的象征,少女們很喜歡采摘此花。此時農忙,無暇談情說愛,隻好讓它閑着。

  【栀子花簡介】栀子花又名栀子、黃栀子,為龍膽目、茜草科、栀子屬的常綠灌木,喜歡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較耐寒,耐半陰,怕積水,要求疏松、肥沃和酸性的沙壤土。栀子花枝葉繁茂,葉色四季常綠,花芳香素雅,為重要的庭院觀賞植物。除觀賞外,其花、果實、葉和根可入藥,有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之功效。花期較長,從5~6月連續開花至8月,果熟期10月,果為黃色染料,亦為消炎解熱藥。

  栀子花原産中國,全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集中在華東和西南、中南多數地區,福建、貴州、浙江、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陝西南部等省份。湖南省嶽陽市、常德市的市花即為栀子花。

  栀子花的花語是“堅強、永恒的愛與約定,一生的守候和喜悅”。此花從冬季開始孕育花苞,直到臨近夏至才會綻放,含苞期愈長,清芬愈久遠;栀子樹的葉,也是經年在風霜雪雨中翠綠不凋。雖然看似不經意的綻放,也是經曆了長久的努力與堅持。平淡、持久、溫馨、脫俗的外表下,蘊涵的是美麗、堅韌、醇厚的生命本質。(百度·百科·栀子花)

  關于驚蟄節氣古詩(節日節氣詩第十五章)(12)

  閑着中庭栀子花

  104、未展芭蕉

  (晚唐)錢 珝

  冷燭無煙綠蠟幹,芳心猶卷怯春寒。

  一緘書劄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出處】唐典1310頁。劉學锴、趙其鈞、周嘯天著《唐代絕句賞析》(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第1版,下文簡稱賞析)318頁。四季風光50頁。絕句三百首119頁。曆代風景詩26頁。曆代絕句911頁。李元洛唐三164頁。

  【作者】錢珝(生卒年不詳),字瑞文。錢起曾孫。舉進士。乾甯初官至中書舍人。後貶撫州司馬。《全唐詩》錄其詩一卷。見唐典1409頁。小傳不載。

  【簡析】詠物詩。聯想豐富而優美,比喻生動而形象。把未展芭蕉比喻成冷燭、綠蠟,比喻成芳心未展的少女,比喻成一封未被拆開的書劄,十分巧妙,富有創造性。體現了詩人對生活中事物的細心體察和對生活中受到環境約束、心靈上受到禁锢的少女的了解和同情,富有人情味。

  關于驚蟄節氣古詩(節日節氣詩第十五章)(13)

  一緘書劄藏何事

  關于驚蟄節氣古詩(節日節氣詩第十五章)(14)

  會被東風暗拆看

  105、春日五首(其一)

  (北宋)秦 觀

  一夕輕雷落萬絲,霁光浮瓦碧參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

  【出處】節令31頁。律詩322頁。宋典611頁。四季風光80頁。絕句三百首166頁。曆代風景詩67頁。宋詩選注77頁。曆代絕句1040頁。中國二十四節氣詩詞鑒賞214頁。宋詩選279頁。

  【作者】秦觀(1049—1100),字少遊,又字太虛,号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元豐八年(1085)進士。曾任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等職。坐元祐黨籍,累遭貶谪。少從蘇轼遊,文辭為蘇轼所賞識。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并稱“蘇門四學士”。尤工詞,婉麗精密。有《淮海集》。見宋典1474頁,小傳中二冊605頁。

  【簡析】體物入微,融情入景,寫法精細,風格纖弱。

  關于驚蟄節氣古詩(節日節氣詩第十五章)(15)

  有情芍藥含春淚

  關于驚蟄節氣古詩(節日節氣詩第十五章)(16)

  無力薔薇卧曉枝

  106、寄陳伯玑金陵

  (清朝)王士禛

  東風作意吹楊柳,綠到蕪城第幾橋?

  欲折一枝寄相憶,隔江殘笛雨蕭蕭。

  【出處】律詩464頁。清典1018頁。曆代絕句1399頁。

  【作者】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漁洋山人,新城(今山東桓台)人。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曆任禮部主事、經筵講官、國史副總裁、刑部尚書。卒,谥文簡。系康熙朝數十年詩壇盟主。論詩承繼唐司空圖“自然”“沖淡”、宋嚴羽“妙語”“興趣”之說,創“神韻說”,其主旨在要求詩人于詩歌創作中追求一種清淡閑遠的藝術境界,沾溉一代,影響極大。創作上灑脫自然,意蘊清悠,别有情緻,尤擅長絕句;律詩及古體詩中亦有一些氣勢雄放、格調蒼熟之作。生平著述甚富,有《帶經堂集》、《南海集》、《蠶尾集》、《漁洋詩話》、《香祖筆記》,所編有《十種唐詩選》、《唐賢三昧集》。另有筆記《居易錄》《池北偶談》。見清典1790頁,小傳下二冊187頁。

  【特别提醒】明朝有個王世貞(1526—1590),太倉(今屬江蘇)人,嘉靖進士,著有《藝苑卮言》。姓名的讀音、字面很容易相混!見清典1790頁。另外,王士禛,清典作王士禛,小傳作王士祯,孰是孰非?小傳非。

  【簡析】懷友詩。構思立意相當巧妙。想象自己折柳欲寄之時,恰是朋友同步思己之日。“隔江殘笛雨蕭蕭”是全詩精華所在,富有神韻。陳伯玑,名允衡,江西建昌人,著有《寶琴館集》,作者友人、知音,交誼甚厚。蕪城,即揚州。王士禛曾任揚州推官,陳氏客居金陵,曾數次過江來訪。後王見柳思人,故有此作。

  關于驚蟄節氣古詩(節日節氣詩第十五章)(17)

  綠到蕪城第幾橋

  關于驚蟄節氣古詩(節日節氣詩第十五章)(18)

  隔江殘笛雨蕭蕭

  107、春雷起蟄

  (金朝)龐 鑄

  千梢萬葉玉玲珑,枯槁叢邊綠轉濃。

  待得春雷驚蟄起,此中應有葛陂龍。

  【出處】節令29頁。節氣51頁。金典不載,無條目。

  【作者】龐鑄,金朝詩人,生平不詳。

  【簡析】這是一首寫驚蟄前後景色的詩。草木發芽,綠色漸濃,大自然透露出勃勃生機。虛實結合,想象優美。葛陂龍,用典故。傳說東漢汝南人費長房看見一賣藥老翁,賣完藥就跳入藥葫蘆中,知道是遇見仙人了,于是随老翁入山學道。後辭歸,老翁送他一根竹杖作坐騎,費長房眨眼間到了家,把竹杖丢棄在葛陂(地名,在今新蔡縣北),待回頭看時,竹杖已化為巨龍(見《神仙傳》)。此詩後兩句以巨龍作結,點明題意,暗指驚蟄以後,冬眠的龍蛇之類的動物即将蘇醒。

  關于驚蟄節氣古詩(節日節氣詩第十五章)(19)

  千梢萬葉玉玲珑

  此處還有(元朝)劉因《山家》(馬蹄踏水亂明霞,醉袖迎風受落花)(元詩三百首61頁),(元朝)趙孟頫《絕句》(春寒恻恻掩重門,金鴨香殘火尚溫)(元詩選注144頁)七絕一首比較值得一讀。

  陳錦雲、曾秀英選編,2023年1月13日于瓷都德化

  關于驚蟄節氣古詩(節日節氣詩第十五章)(2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