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走在深圳的街道,您是否知道這條街道名字的由來,“東門”這個名字從何而來?曬布路的由來與布料有關系嗎?其實,地名和街道名背後都包含着有意思的故事。
“東門”原叫“深圳墟”
東門老街,記錄着深圳城市發展的一段曆史。深圳人習慣稱之為“老東門”的深圳老街的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那時,深圳老街相繼出現了赤勘村(今蔡屋圍)、羅湖村、隔塘村(今水貝村)、湖貝村、向西村、黃貝嶺村和南塘村,幾個村的族人在村落之間建起集市,名為“深圳墟”,最早由上大街、鴨仔街、養生街等幾條街市構成,1688年清朝康熙的《新安縣志》中,可以見到對“深圳墟”(東門)的最早曆史記載。深圳墟有東西南北四個門,而東門一帶最為繁華,漸漸地人們便用東門二字代替了深圳墟的叫法。
自清初到1957年前,深圳墟一直是方圓數十裡範圍内的重要商業墟市—— “谷行街”(今解放路)是經營農産品的地方;“維新路”(今人民北路)為賣小吃和雜貨之地;“民縫街”是經營布匹、縫紉等的場所;“鴨仔街”是買賣家禽之地。
“現在太陽廣場所處的這條街叫上大街,距今已一百三十多年”,“東生源”的傳人,今年82歲的梁柏合告訴陳晗,“東生源”從清朝末年來到深圳墟,見證了100多年來高速發展的深圳商業史,“鴨仔街可以算得上深圳最老的街道。”
曬布路因染坊得名
“現在靠近深圳中學的體育場,當年還是一個小山丘,小工拿染過的布料到小山丘上晾曬,這個小山丘就被稱為曬布嶺,人們扛着布去晾曬的道路被稱為曬布路,當年晾曬布的時候,小山丘上五顔六色,非常壯觀”,據梁柏合老人介紹,當時居住在深圳墟南塘村的人除了種田,也經常到深圳墟上做些小買賣,村民用糧食、柴火、手工藝品,換回包括衣服、布料等日用品,染坊的繁榮讓曬布路的叫法流傳下來。如今,盡管道路兩邊的景色早已不同,但這條因為曬布而得名的路名依然保留了老深圳的記憶。
深圳:由深水溝而得名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于 1410 年(明永樂八年),當時的深圳隻是一個小村莊,于清朝初年方才建墟。“圳”在客家方言裡是田間水溝的意思,“深圳”因村莊周圍水澤密布,田間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據康熙《新安縣志·地理志》載:“惠民橋,在深圳,河溝深浚,凡遇雨潦潮漲,往來維艱,更有不知深淺者,動遭淹溺,康熙28年巡檢廖膺寵建造石橋,名曰‘惠民’”。惠民橋即是今天深圳人民橋的前身,而人民橋下的清水河,就是“深圳”得名的那條河溝。
寶安:深圳地區曾稱寶安縣
曆史上,深圳地區曾稱寶安縣。為什麼叫“寶安”,曆來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是來源于清朝道光《廣東通志》載,“東晉南朝,衣冠望族向南而遷,占籍各郡”。由于南遷人口不斷增多,東晉朝廷決定在南方劃出新郡縣安置,寶安縣就是在當時環境下設置的。從南海郡劃出新郡名叫東官,下轄6個縣,其中有4個縣以“安”字作縣名(寶安、海安、陸安、懷安)。這裡寄托着老百姓盼望過安居、安樂的生活。還有種說法則是因為寶安這個地方山清水秀。縣志雲:“邑地枕山面海,周圍二百裡,奇形勝迹不一而足,而山輝澤美,珍寶之氣萃焉。”故舊郡名以寶安。
更多深圳老照片
建于五十年代的崗廈大隊公共飯堂
70年代的南頭城門
80年代初的東門
1982年的深圳華僑城
1983年的深圳華強北一帶
1983年的深圳灣畔,沙尾、沙頭、皇崗一帶
1983年的深南大道
國貿大廈
〓〓〓〓〓〓記得跟好朋友分享!
★我們都生活在深圳,深圳生活圈帶你吃遍玩遍深圳!
★深圳生活圈公衆平台(life0755)資訊、求助、爆料、美食、八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