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炸機起源于一戰,它是源于飛機的出現而興起的一種攻擊模式,随着飛機的發明,并且很快運用到軍事上。相比後來才出現的戰鬥機,人們乘坐飛機對地面目标進行攻擊要早得多,而這就是轟炸機最初的原型。而戰略轟炸一詞是出現在一戰後杜黑的《制空權》一書當中,該著作的理論在二戰英美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以及美國對日本本土的戰略轟炸當中體現的淋漓盡緻。在戰後各大國也相繼研發屬于自己的戰略轟炸機,但是這玩意的價格過于昂貴,并不是所有國家都能裝備。
轟炸機本身的造價就不菲,從設計、研發、制造、服役都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員進行攻關,所需花費的資金之巨無以言表。以二戰美國研發核武器的“曼哈頓計劃”為例,前後總共也就花了20億美元,但是研發B-29戰略轟炸機的費用就高達30億美元。從這一數據上對比看大緻就知道了轟炸的費用之貴,而後勤的維修保養、各種人員的費用還不能算。再舉個例子,根據美國軍隊的透露,一架B-2隐身轟炸機起飛後在空中轉悠一個小時,燃油、加保養等平均花費掉約為15萬美元左右,折換成人民币的話就是100多萬。
所以這個費用還真不是一般玩家能氪金的,就像現在的五大常任理事國當中法國和英國就明确自己不要戰略轟炸機了,因為費用過于高昂是在負擔不起,就連公認财大氣粗的美國在B-2這種隐形戰機上也不敢要太多。由于B-2轟炸機的造價實在太貴了,美國空軍最後也隻敢采購了21架,之後就宣布停止采購将其進行停産。而這個時候美國所購買的B-2戰略轟炸機單機的采購費用就高達24億美元。要知道當時的一艘航母也差不多這個價格啊,你想象一下,這天上飛的不是飛機,而是一艘航母啊。
而美國之所以再貴也要采購就是看中其隐身能力。其實和B-1B比超音速突防B-2一點優勢都沒有,論航程和載彈量也不及B-52,,但是憑借隐身的巨大優勢讓其在所以轟炸機中脫穎而出。直到今天B-2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款具備有隐身能力的戰略轟炸機,在反隐身雷達還不那麼成熟的年代,B-2轟炸機這本領就如進入無人之境,就算擁有世界最強的防空導彈,如果看不見對方那也是白扯。
所以像戰略轟炸機這種武器隻有真正的經濟政治大國才能負擔得起其昂貴的造價,而美國憑借這B-52戰略轟炸機、B-1B戰略轟炸機、B-2戰略轟炸機構成的環球戰略打擊網,維護着自己世界警察的霸主地位。在冷戰的對抗中就憑借這戰略轟炸機和蘇聯分庭抗禮,在冷戰結束之後更是成為其登上世界寶座的利器。在冷戰後發生的科索沃戰争、海灣戰争、伊拉克戰争等都有這些飛機的身影,而要打破這種僵局就必須擁有和對方平起平坐的籌碼,所以研制屬于自己的戰略轟炸機是打破封鎖的關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