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一個核心素養的意義?什麼是核心素養——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培養一個核心素養的意義?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什麼是核心素養
——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于3月30日正式印發,這份文件中有個詞引人關注:核心素養體系――
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确學生應具備的适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
核心素養體系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标的基礎地位,成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關鍵”因素,那麼,核心素養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會起到什麼具體的作用?
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核心素養體系的提出,并非我國單獨的聲音,而是一種世界趨勢。本世紀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養”結構模型。它要解決的問題是:21世紀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最核心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來社會,才能在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同時推動社會發展?
多年來,不同國家或地區都在做類似的探索。比如,美國對核心素養的關注起源于注重知識創新的高新企業團隊,這些企業從用人所遇到的問題反饋到教育中,指出基礎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質,他們稱之為“技能”。這些技能不是簡單、具體的,而是在21世紀裡必需的生存技能,是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内容。再比如,從2009年起,日本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啟動了為期5年的“教育課程編制基礎研究”,它關注“社會變化的主要動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适應今後社會生活的素質與能力,從而為将來的課程開發與編制提供參考和基礎性依據”。從2005年開始,我國的台灣地區啟動了核心素養研究,确立了專題研究計劃――《界定與選擇核心素養: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簡稱DeSeCo計劃)。
分析核心素養提出的背景,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無論是由政府主導還是由民間組織來推動,全世界範圍内核心素養研究的興起和發展與時代發展、社會變革密切聯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體系外的社會需求,是教育變革與發展的國際趨勢。
我國也不例外。随着時代發展,國際競争日趨激烈,社會對人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臨着更大挑戰。同時,經過多年教育改革,素質教育成效顯著,但“與立德樹人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
具體到課程領域,體現為“高校、中小學課程目标有機銜接不夠,部分學科内容交叉重複,課程教材的系統性、适應性不強;與課程改革相适應的考試招生、評價制度不配套,制約着教學改革的全面推進;教師育人意識和能力有待加強,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支撐保障課程改革的機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應發展的難題和挑戰,必須有新的應對措施。構建核心素養體系便是試圖從頂層設計上解決這些難題。它的構建“使學生發展的素養要求更加系統、更加連貫”,重點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内容具體化、細化,轉化為具體的品格和能力要求,進而貫穿到各學段,融合到各學科,最後體現在學生身上,深入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二是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狀況提供評判依據,引導教育教學評價從單純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轉向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司長鄭富芝介紹。
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成為順應國際教育改革趨勢,增強國家核心競争力,提升我國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
強調跨學科,更重視綜合素養何為核心素養?它與過去我們所強調的知識、技能等是什麼關系?核心素養是最關鍵、最必要的共同素養。杭州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張華教授認為,核心素養不是隻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學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養,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養,這就是“核心”的含義。
在個體終身發展過程中,每個人都需要許多素養來應對生活的各種情況,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養可以分為核心素養以及由核心素養延伸出來的素養。其中,最關鍵、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養被稱為“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生物課程修訂組負責人、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恩山教授認為,“核心素養是一種跨學科素養,它強調各學科都可以發展的、對學生最有用的東西。比如核心素養中語言素養的概念,已經不是語文學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語的概念,這裡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會低一點,但對它的特點可以說得非常清楚,它的特點是有效的表達和交流,其實是一種廣義的語言概念,作為有效的表達和交流,遠超了語文的範疇”。
核心素養也是知識、技能和态度等的綜合表現。它是知識、能力、态度或價值觀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問題解決、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維等“認知性素養”,又包括自我管理、組織能力、人際交往等“非認知性素養”。并且,“素養”一詞的含義比“知識”和“技能”更廣。“‘技能’更多地從能力角度講,我們所提‘素養’不僅僅包括能力,更多考慮人的綜合素養,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這也符合我們的國情,落實起來更好一些。”劉恩山說,“我們如果強調知識的話,大家都會重視知識,強調能力的話也會一窩蜂,這個時候提出這個話題,兼顧了知識和能力,具有導向性。”
用核心素養來梳理培養目标,可以矯正過去“重知識、輕能力、忽略情感态度價值觀的教育偏失”。核心素養的獲得是後天的、可教可學的,具有發展連續性,也存在發展階段的敏感性。福建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餘文森教授認為,“核心素養是最基礎、最具生長性的關鍵素養,就像房屋的地基,它決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養的形成具有關鍵期的特點,錯過了關鍵期就很難彌補”。 核心素養的作用以整合的方式發揮出來。盡管核心素養指标的内涵不同,發揮着不同作用,但彼此作用并非孤立,在實踐中表現出一定整合性。
例如OECD指出,核心素養總框架包含了一系列具體指标,它們是整合在一起的,隻不過在不同情境下各指标表現的程度不同。
澳大利亞梅爾委員會也提出,任何核心素養指标本身不構成一套獨立體系,為了完成某一目标,素養應通過整合的方式發揮作用。
“核心素養的習得與養成必須具有整體性、綜合性和系統性,這也決定了對它的測量與評價必須具有綜合性和發展性,對于課程設計與開發、教育質量評價技術等提出了新挑戰。”張華認為。
核心素養體系将對課程、教學産生什麼影響一線教師最為關心的是核心素養與課程标準的關系,具體而言,就是核心素養體系将會對課程、教學産生什麼影響?
據《意見》介紹,核心素養體系将成為課标修訂的依據。在張華看來,對核心素養的研究将會對我國課程目标的進一步科學化産生影響。因為“長期以來,我國确定課程目标以及各級各類教育目标的時候,習慣于将國家政策文件中的相關話語直接移植過來。這既導緻課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缺乏科學性且無法檢測,淪于空泛與抽象,不能有效指導教育實踐;又導緻課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缺乏針對性,無法适應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發展需求”。他期待,在适時引入“核心素養”這一體系後,課程目标能夠進一步實現科學化。
劉恩山則認為,核心素養提出後,“目标更明确,因為這些要素提得更鮮明,它會把國家的教育方針突出表現在核心素養上,我們就可以在這個框架内更明确地定位學科教育。每個學科把這件事情做好,就可以更好發揮出學科課程的價值”。他進一步解釋,“它可以清晰地提示你,生物學或者其他理科,在科學素養之外能做什麼,比如,生物學裡有沒有語言素養或數學素養的問題?過去很多人沒有去考慮,今天作為一種核心素養提出,語言素養、表達交流的能力也要落實到生物學習中,所以我們要組織學生去合作學習,去探究自主學習,這個過程中伴随着語言、人際交往的目标”。
“原來的學科任務仍然在課程标準之中,在同樣的課程框架裡,如果把這個框架比喻為一棟四層的大樓,每層代表不同的學段,我們可以裝入新的設備,讓大樓變得更加現代化或者功能更加完善。原來的辦公系統、上下水系統都在,但加入了電子傳感系統,讓大樓的信息溝通、時間利用率會變得更高,這些東西可能不是我原有的東西,它們就是核心素養。”
同樣,這套系統可以加入生物學科,也可以加入曆史學科,各學科都具有這樣的功能,整個功能合在一起,就是核心素養。所以,“它不僅僅是單一學科的,還要有一些輔助材料來支撐,彼此都撐起來後,就會變得更好。我覺得學科素養和核心素養是相輔相成的,核心素養的落實會強化學科素養,學科素養又為核心素養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平台”。劉恩山說。
在核心素養指标體系的總框架完成後,如何基于指标體系确定各學段的核心素養及其表現特點,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做好不同學段核心素養的縱向銜接,就成為核心素養最終落實和培養的重要環節。
為了實現核心素養與各學科課程的有機結合,教育部将組織研究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四個學段核心素養具體指标的主要表現及水平特點,實現核心素養指标體系總框架在各學段的垂直貫通。
“下一步需要在總框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到各個學段,從素養發展的角度提出各學段學生在不同核心素養指标上的表現特點和水平,把指标體系具體化到各學段,确定核心素養在不同學段的關鍵内涵。
喜歡作品的朋友,記得點點贊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