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總是喜歡借秋天的一情一景,
如秋風,寒鴉,落葉等。
來表達悲秋之情。
《秋風詞》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栖複驚。
相親相見知何日,
此時此夜難為情;
古人也非常的有智慧,
古語有雲“葉落知秋”,
也是人們通過觀察大自然的現象而得來的成語。
那麼樹為什麼會在秋天或者冬天的時候落葉呢?
這是因為每逢秋冬季節,氣溫較低,雨水減少,使得樹木的根部吸收作用降低,植物體得到的水分與無機鹽大減,從而不能正常的進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等生理活動。
而樹木的水分大部分是通過葉片蒸發的。
如果繼續保留葉,就會蒸騰出大量水分,威脅植物生存。
所以樹木會落葉以防止水分流失。
落葉的意義:
是植物減少蒸騰,保持體内水分,度過寒冷和 幹旱季節的一種适應,這一習性是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
落葉産生的機理:
對不良環境的适應,落葉能減少蒸騰,使植物渡過寒冷和幹旱季節.
短日照加速離層的形成,脫落酸和乙烯增加,可加速葉的脫落。
脫落後的葉痕為什麼會那樣的光滑呢?
原因在于産生離區。
【使植物器官(如葉、花和果)脫離母株的組織,稱為離區。在這個區域中一般具離層和保護層。
如在葉柄基部一段區域中經橫向分裂而形成的幾層細胞,其體積小,排列緊密,有稠密的原生質和較多的澱粉粒,核大而突出,這一區域的細胞常在葉子達到最大面積之前形成,在脫落時彼此分離起脫落作用。】
離區包括:離層,保護層。
細胞分裂,産生一群小形薄壁細胞,為離層,細胞壁膠化,細胞成為遊離的狀态,由于支持力弱,加上葉的重力,風的搖 ,葉就從離層脫落。
緊接着在離層下的幾層細胞栓化,在斷面處形成保護層,避免水的散失,病蟲的侵入等。
當度過寒冷與幹旱之後,新的葉片便會長出。
而有些樹葉在冬天也是常綠的。
大多數松、柏科植物是屬于常綠樹(也有屬于落葉樹的,如落羽松) 。
常綠樹是指它終年常綠,但不代表它不會掉葉子。
它與落葉樹不同點在于落葉樹在秋冬季時會多數或全數落葉,常綠樹在四季都有落葉,但同時它也有再長新葉,有些松、柏科的葉子在老了、枯黃後會留在幹上,不會落下(如杉木);
并不隻有松柏會長青,闊葉樹中也很多是常青的(如椰子、烏心石、、第倫桃、榕、白千層、蓮霧等非常多)
古人有很多描寫落葉的詩句:
最是秋風管閑事,
紅他楓葉白人頭。
——清·趙翼《野步》
秋風起兮白雲飛,
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水風輕,蘋花漸老,
月露冷、梧葉飄黃。
——宋·柳永《玉蝴蝶·望處雨收雲斷》
一聲梧葉一聲秋,
一點芭蕉一點愁,
三更歸夢三更後。
——元·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荷葉生時春恨生,
荷葉枯時秋恨成。
——唐·李商隐《暮秋獨遊曲江》
金井梧桐秋葉黃,
珠簾不卷夜來霜。
——唐·王昌齡《長信怨》
袅袅兮秋風,
洞庭波兮木葉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
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
翻飛未肯下,猶言惜故林。
——孔邵安《落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