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個超級有意思的人,現在很多人把王陽明捧成聖人,我覺得有點不妥。我認為王陽明是真正活過的那種人。
他從來不假裝,不趨炎附勢,隻願意做自己,并且根據自己的思考深度去看待生活中的問題,從而達到一種哲學高度。
王陽明更像一個标準的人,他給大家樹立了一個形象:喏,就按照這個樣子活一遍,算你沒白活一場。
12歲那年,王陽明到私塾去讀書。先生還沒教他四書五經,他就開始反問先生:何為第一等事?
先生皺了皺眉,似乎覺得這個問題有點難以回答,因為他從來沒有思考過這種事情。所以他隻是給了一個普羅大衆都會回答的答案:學而優則仕,金榜題名自然是第一等事。
王陽明卻搖了搖頭,他認為金榜題名一點兒也不重要,最重要的事情,應該是讀好書,學習聖賢之道。小毛孩兒就開始談論聖賢之道,看來這娃娃将來鐵定不簡單。
15歲那年,王陽明居然騎着馬跑到草原上晃悠了一圈。蒙古人不要面子的麼?讓你這小毛孩兒來刺探軍情?你别說,王陽明不僅要來見見世面,還要跟蒙古人比賽騎射。這哪裡像個普通讀書人的樣子?顯然是個儒将嘛!
到了17歲,王陽明總算要成親了,這個時候奇怪的事情又發生了。新娘子等得直跺腳,這家夥居然還沒有出現。
那麼王陽明跑哪兒去了?原來他看到一個道士摔倒在道觀之中,感到有點好奇,所以就跟道士聊了起來。聊着聊着就把新娘子給忘了,直到第二天早上,大家才在道觀中發現正在打坐的王陽明。這婚還能結成,可見他媳婦兒脾氣有多好了。
18歲那年,王守仁遇到了理學家婁諒,婁諒向他介紹了格物緻知的道理,把王守仁給迷得神魂颠倒。這家夥回到家裡以後,就開始格物。
格什麼東西好呢?要不就格家裡的竹子好了。于是乎他就不眠不休地在後院格了7天7夜的竹子,直到把自己給格倒了。家裡人不知道,還以為這貨被洗腦了呢!
那麼王陽明為啥非要格竹子呢?其實他當時是真的被洗腦了。婁諒告訴王陽明,通過學習可以成為聖人,使得王陽明自此立下了成為聖人的志向。
自從格竹子格出病以後,王陽明就開始懷疑朱熹那一套是不是不管用啊?這個疑問也就一直藏在了自己的心裡。
不管怎麼說,讀書人都要想辦法考取功名吧?學而優則仕的理念再次出現在了王陽明的腦海中。結果呢?在備考的時候,也不知道誰給王陽明看了一兩本兵書,這家夥的小心思居然轉移到了兵法奇謀上去了。
真的是讓人操碎了心,所以說頭兩次科舉,王陽明全部名落孫山。27歲這一年,王陽明甚至有了歸隐山林,不再參加科舉的想法,這不就是躺平嗎?
一直到了弘治十二年,28歲的王陽明總算是勉強考上了進士。這一屆的考生中,牛人很多。比如說有新科狀元倫文叙,他被稱為廣東神童,是大明朝第一位廣東狀元。還有名滿天下的蘇州才子唐伯虎。此前唐伯虎已經連中兩元,就等着考個狀元,得一個連中三元的美名。結果他卻因為卷入了徐霞客的高祖徐經的作弊案,連考試資格都被剝奪了。
王陽明本人自然也是超級大牛人,他這次考上了以後,并沒有多高興,因為他無心官場。做了一系列小官以後,他居然主動辭職了一回。
33歲時,王陽明重新歸來,這時候他依舊無心官場,可能是為了混口飯吃吧。結果卻在2年後得罪了大太監劉瑾,被貶谪到了貴州龍場驿。
王陽明收拾包袱,加上一路颠沛流離,走了2年時間才到龍場。估摸着他是希望皇帝挽留一下他,所以走得慢,可惜皇帝沒這麼幹。
龍場這地方,到處都是打家劫舍的山賊,而且又有毒蛇猛獸,險象環生。可是王陽明卻好像發現了神仙地方一樣,好不自在地适應了這裡的生活。
他開始在這裡靜心思考一系列的哲學問題,終于參透了人生真谛,當時的王陽明認為,自己已經參透了寵辱得失的真谛,唯一沒有看透的,或許就是生死。
很多人對王陽明的心學十分感興趣,甚至因為日本的一個将軍崇拜王陽明,所以近代有關王陽明的書,多到令人眼花缭亂的地步。
那麼真實的王陽明先生,究竟參透了哪些哲學道理呢?其實剛才我們介紹了其中一種,那就是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道理。除了生死以外,其他的都參透了。
有一天,王陽明在半夜之中忽然驚醒,嘴裡振振有詞地念叨着一堆話,把宿舍裡的朋友們差點給吓傻了。原來王陽明在大半夜做夢的時候,領悟到了朱熹格物緻知的真谛。這也是龍場悟道的成果。
其中最重要的哲學思想是:理在心中。過去王陽明一直格物,把重點放在了具體事物上,卻忽略了本心。因此不光格不出個名堂來,反而容易焦躁不安。
可是現在他明白了,一切都要從内心出發,心就是理,存天理就是要把心放在第一位。可是真正能領悟到心底所思所想的人并不多,因此王陽明的弟子們,都跟着他一起打坐,搞得倆屁股都是濕疹。
王陽明龍場悟道以後,這腦袋瓜子就跟買了外挂一樣,想啥問題一下子就通透了。此後王陽明無論是做小知縣也好,做大巡撫也罷,亦或是成為布衣也未嘗不可,他始終都覺得内心沒有波瀾,而且這一路走來,他從來沒有停止思考。
直到有一天,48歲的王陽明遭遇了甯王朱宸濠的叛亂。這事兒可把皇帝朱厚照高興壞了,這個貪玩的皇帝正愁無聊呢,有禦駕親征的機會多好啊!
結果朱厚照走到半道上,王陽明的捷報就傳來了。他憑借自身的機智,居然隻身平定了朱宸濠的叛亂,這可讓天下人不得不豎起大拇指了。唯一不高興的可能就是朱厚照了,畢竟掃了他的興緻。
王陽明還沒等來封賞,就被人家誣告為木偶反,差點被朱厚照給剁了。經曆了這場事變以後,王陽明終于又有了心得體會,那就是他的“知行合一”與“緻良知”。
知行合一是告訴我們,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去做。根據自己思考的深度,去做相應的事情。這樣思考出來的東西才有價值。
緻良知則是更高一層次的知行合一。因為知在不同人看來,有好有壞,緻良知就是要分清孰優孰劣,孰好孰壞,孰是孰非後,再去根據你的思考去做事。
王陽明的緻良知思想,概括起來有這麼四句話: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是什麼意思呢?具體來說就是人的心内本來是幹淨的,沒有善惡之分。可是意念稍微動搖了一下,善惡也就跟着來了。人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可以區分善惡的能力,這便是良知。
最後王陽明還參透了當初朱熹的格物論,他終于明白作為一個人,應該通過實踐活動,去不斷壯大自己的内心,懂得善惡之分以後,做善事不做惡事,從而達到真正的格物境界。
難怪那麼多大咖崇拜王陽明,因為他是個不避世的理學大師。自古以來學問高的人,有很多都曲高和寡,從而避世山林。比如說水鏡先生、龐德公等人。
可是偏偏還是有那種學問又高,又願意出來做事的人,比如說諸葛亮、龐統這類人。王陽明之所以受歡迎,就是因為他的論調,讓後來人找到了在社會拼搏向上的精神動力!這種動力源泉心學,堪稱中華文化瑰寶。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王陽明全集》、《傳習錄》
讀王陽明的作品,還是要從《知行合一》和《傳習錄》入手,原汁原味,自己體會,體會多少?全看天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