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說說到了夏天更容易多發的“心氣兒”
“心主身之血脈”,那血液要正常運行呢,需要三個條件:
一、心氣充沛,就是動力要足;
二、血液充盈,就是血液量要夠;
三、脈道通利,就是血管要通暢。
所謂心氣虛,就是指心髒之氣的功能不足了,心髒搏動的力量受到影響而變弱。心氣一虛,我們最明顯的感受信号就是“氣短”
副信号:心悸怔忡、精神萎頓等症突出,并有脈結代、或遲或數,但虛軟無力、心神不甯等症。
1.心主血脈,其面在華。心氣虛則血不足,氣虛體質者面色萎黃或淡白。
2.心主神明,人的七情六志都由心所主統,所以氣虛體質者易出現心悸、失眠多夢、頭暈、健忘、精神不振的現象
3.心與小腸構成髒腑表裡關系,相互關聯,病理上相互影響。心氣虛則氣血推動無力,小腸易腹脹或便秘。
心氣不足,則心血難生,心氣虛的問題若久久得不到緩解,很容易引起心髒健康問題,這也就是心腦血管疾病多發的原因。
怎麼補呢?
說個案例
劉某,男,68歲。自述心悸、氣短、最近越來越嚴重,下個樓梯就心慌氣急,乏力難受,自汗、胸悶不舒服,有時候還痛、
診見面色蒼白、體倦乏力、舌質淡、舌體胖嫩、苔白、脈虛等
我給他遣了一張方
處方:黃芪(炙)、白茯苓、茯神、半夏曲、當歸、川芎,遠志(取肉,姜汁淹,焙)、辣桂、柏子仁、酸棗仁(浸,去皮,隔紙炒香)、北五味子、人參各,甘草(炙)叮囑他要避免日常生活中損耗心氣的行為,年齡大了,少費點兒心。
随證加減,後來患者的反饋,症狀消失了,人也不虛了
這裡頭什麼道理呢?
其實是宋代名方養心湯加減,養心湯出自宋代醫家楊士瀛的《仁齋直指方論》。
你聽我跟你分析一下
方子以黃芪、人參為君,補脾益氣。氣行則血行,補氣先行,補血藥跟進。
臣以當歸補血養心,與黃芪、人參配伍,補益氣血不足;
茯苓、茯神,養心安神,調理心神不甯。
佐以酸棗仁、柏子仁、遠志、五味子補心安神定悸;
半夏曲和胃消食,與黃芪、人參補脾和中,脾胃好了,氣血生化有源。
肉桂引火歸原,溫陽化氣,可以鼓舞氣血生長,增加溫樣的效果;
川穹調肝和血、行血,讓這些滋補藥補而不滞。
甘草調和諸藥,與人參、黃芪配伍,增減益氣的功效。
這個方子配伍的特點是氣血并補,但是重在補氣,主要是對心氣虛證;心脾同時調理,重在甯心。
每熬一次夜,少吃一頓飯,或者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是大部分現代人的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從而導緻很多人的身體慢慢走向亞健康。
盧老師還是建議朋友們,良好的睡眠才能保證氣血越來越充足,當然還少不了适當的體育運動,好好休息,适當運動。
就是這麼個事兒,就說到這裡了,感謝你的閱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