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屈原,我們應該都能想起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端午節”,而過端午節的目的也就是為了讓我們這些後人永遠都記得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那麼屈原為何會在這一天投江自盡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屈原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同樣也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更是被後世譽為“楚辭之祖”。
屈原,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本來他是楚國的朝廷重臣,早年深受楚懷王的信任,任懷王左徒,也經常與懷王一起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他還主持這外交的一些事務。他主張楚國與齊國合作,一起共同抗衡秦國。就這樣在屈原的不懈努力下,楚國的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的他成,遭到了其他貴族臣子們的排擠和污蔑,因此楚懷王漸漸的疏遠了他。懷王二十四年時,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心裡很郁悶,就開始了文學的創作,在作品中都表達着對楚地楚風的思念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後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最後死在了秦國。而楚頃襄王即位後又是個昏庸無道的皇帝,聽信了令尹子蘭的話,又一次驅逐了屈原。屈原最終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
因為屈原始終放不下自己的國家,于是又折回到了祖國。但是殘酷的現實終于還是讓他感到了無比的失望與絕望,自己也知道回來後也沒有什麼出路了,平生的理想和抱負也都已付諸東流,便在汨羅寫完《離騷》的最後一章後,在淚羅江懷沙自沉。
所以屈原投江自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國家的君主太無能,聽信了小人的話。自己一心想要報效國家,卻落得了個這樣的結局,對君主很失望,所以在悲憤與失望中選擇了投河自盡。
在分享一個屈原跳江傳說:
傳說當地百姓在此之後,經常在江裡投下粽子喂魚,以此來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自此人們也就把屈原去世的這一天(農曆五月初五)設為了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就是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裡啦。(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我會立即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