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後人何解?
老子創制了兩句千古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淮南子》中記載的“塞翁失馬”故事,形象地揭示出老子福禍相倚相生的辯證哲理,是對老子福禍無常觀點的最精彩的诠釋:戰國時期有一位塞翁,他養了許多馬,一天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都來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多注意身體。塞翁笑笑說:丢了一匹馬,沒準還會帶來福氣呢。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裡覺得好笑。可是沒過幾天,丢失的那匹馬不僅自動回家,還帶回一匹駿馬。鄰居非常佩服塞翁的預見,向塞翁道賀說:您老真是有福氣呀。 塞翁聽了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時隔不久,兒子騎馬摔斷了腿骨,鄉親們又來勸他,塞翁說,這件事也許會因禍得福。過了一年,邊境發生戰争,他兒子因為腿跛而免去了征兵,鄰居家的青壯年都被征兵,大多戰死沙場,可塞翁的家庭卻是安然無事。
世人常以“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比喻好事壞事的相倚相生。老百姓把老子禍福相倚的千古名言化為“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的常言俗話在民間廣為流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