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号用在一個意思或想法的結束處,這在語法中是一個重要的原則。
但是短信的使用正在改變這些規則。最新研究表明,帶句号的短信息顯得不真誠。
該研究認為,發信息時應該略去所有的标點符号,因為這樣才顯得你的回複自然、走心。
美國賓厄姆頓大學哈波學院對126名學生進行了試驗,讓他們閱讀顯示在屏幕上的短信或者寫在活頁上的便簽(類似短信出現前,學生們傳信息時常用的那種)。
在這16組試驗中,發送者發出去的短信含一個陳述句及一個問句邀請,比如,“戴夫把多出的一張票給我了,你去嗎?”
收信者給出一個詞的回複,比如“好啊”、“當然可以”、“嗯”或者“好哒”。
受試者中有一半人的回複以句号結尾,另一半則沒有。
根據反饋,以句号結尾的短信被認為不如不帶句号的真誠。
而閱讀便簽的受試者則認為,不管有沒有句号,内容都是一樣的真誠。
該結果表明,标點可以使短信的意思被曲解或受到影響。
研究總結道,“與其說句号使短信顯得缺乏真誠,不如說标點是發送者使用、接受者所理解的線索之一,這種線索透露出實用的交流信息。”
“短信中少了許多面對面交流才有的交流線索,”賓厄姆頓大學哈波學院副院長、心理學副教授西莉亞·科林如是說。
“面對面講話時,借助眼神、面部表情、語調、停頓等線索,人們能很容易傳達出交流信息和情緒信息。”
“很明顯,發短信時沒有這些媒介。”
“因此,發送方就需要依靠現有的東西——‘表情符号’、‘借用錯别字拟聲’以及我們剛剛通過數據指出的‘标點符号’。”
最近,科林的團隊還進行了一個補充研究。研究發現,帶有感歎号的回複被認為更真誠。
科林說:“這一點并不奇怪,而且還進一步擴充了我們的研究成果。”
“發信息者用标點符号來表達感情和其他實用社交信息。”
“鑒于人們非常擅于在聊天中傳達複雜和微妙的信息,所以不難預測,随着短信的發展,人們将會找到能在短信中傳達以上信息的手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