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颉造字,驚天地泣鬼神。可以說漢字自誕生以來就帶着許多神秘色彩。随着傳承演變,很多字都改變了原來的模樣,字詞雖然還在使用,卻也讓很多人産生困擾。
比如“千裡”應該代表遠才合理,可千、裡組合偏偏念“重”。一寸的身材應該是矮,可偏偏讀“射”。到底是古人造錯了,還是今人理解錯了呢?
比如一個“敗”字,左邊一個“貝”,應該代表有錢或者有價值,右邊一個反文旁,應該代表有文化。那就奇怪了,有錢又有文化,怎麼就“敗”了呢?
有人馬上不同意道:“”既然反文,那就不是有文化,而是反文化,沒文化,有錢沒文化,終究敗光光。”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
也有人直言:“要錢又不想讀書就會失敗。俗稱斯文敗類。”好像挺尖銳。
另有不同看法,認為:“貝是價值的意思,文是量詞,意思是一文不值,一文不值當然是敗了。
也有人說:“先有錢後有文化就是失敗,德不配位。經濟建設和文明建設應該同時發展,光有錢沒文化就是暴發戶,有文化又有錢算儒商。”
“學習為了錢就是失敗。”有人借嶽飛的話“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來說明文人貪貝就必然失敗。這點我并不贊同,君子愛财無罪,取之有道即可。
也有人說,有錢有文化當然成功,所以,“敗”從來都是和“失”連用,沒有錢又沒有文化就是失敗。
也有人說:錢财和書禮不可同行,否則哪來清白在人間?失去價值又沒文化,就是失敗。
《說文解字》中講到:“敗,會意。從貝,從攴。攴( pū),甲骨文象以手持杖,敲擊的意思,漢字部首之一。敗,甲骨文左邊是“鼎”字(小篆簡作“貝”),右邊“攴”,表示以手持棍擊鼎。本義:毀壞,搞壞。”由此可知,敗的本意應是以杖擊鼎,敗壞禮法。
這你怎麼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