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鍋包肉
編輯/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韭菜
吉利(HK 0175)VS廣汽(601238),這是一場自主與合資的較量。
橫向對比,在自主領域,吉利全方位吊打廣汽。所以,資本市場願意給吉利25 倍的市盈率。而廣汽還不到15倍。
來源:東方财富0621,吉利(左),廣汽(右)
但其實,如果加上合資的成績,吉利明顯不如廣汽。
而且最關鍵的是,在新能源汽車轉型過程中,吉利作為國産汽車的佼佼者,似乎并沒有實現彎道超車,反而比之廣汽,竟然還落了下風。
這樣的吉利,是否還值得資本市場的偏愛?
一、傳統賽道,盈利差距明顯
由于我國傳統汽車起步較晚,早些年,汽車賽道全靠合資支撐。不過近些年,自主品牌逐漸崛起。比如上汽(600104),自主品牌銷量,已經逐漸超過了合資。
隻是廣汽一直不太争氣。其自主品牌的業績,慘不忍睹。2021年财報營收756.76億,毛利率隻有7.9%。相比之下,吉利全年營收1016億,毛利率17%,甩出廣汽不知道幾條街(由于吉利未公布2022年一季報,本文均取2021年數據比較)。
隻可惜,吉利雖然賺得多,但花的也不少。
1►銷售費用、管理費用雙高
理論上,吉利的營收規模更大,攤薄後的費用率應該更低。而且,别忘了廣汽是國企,吉利是民營。通常國企的費用率都要高于民營。
但實際上,2021年度,廣汽的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分别為5.73%、5.2%,而吉利的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分别高達6.22%、7.78%。
來源:2021年度數據
吉利這種成績,要麼是經營效率低,要麼是投入了更多宣傳推廣和人力物力。或許,這就是自主品牌汽車,想要搶占合資市場,必然要承擔的代價。
總之,無論是主觀不努力,還是客觀不得已,吉利的兩項費用率都達到了14%左右。即便不考慮研發開支,留給淨利率的空間也就隻剩下了3%(17%-14%,未包括投資收益)。
雖然要比廣汽的虧損成績好得多(毛利率7.9%,兩項費用率11%),但廣汽另有合資收益,遠遠超過了吉利。
2►合營、聯營投入回報低
廣汽這類靠合資車企成長起來的汽車集團,财報有一個明顯特點,即投資收益貢獻了大部分業績。
因為合資企業,比如廣汽豐田、廣汽本田,都沒有達到絕對控制,所以不會并表。廣汽投出的資金,在财報上體現為長期股權投資。被投企業實現的利潤或虧損,體現為投資收益。
其實吉利也有類似操作。吉利和沃爾沃聯手打造的高端品牌——領克,就是持股50%的合營企業。
所以,除了營收層面的業績外,廣汽和吉利,都還有一部分不小的投資收益。隻不過,投資回報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來源:公開數據
截止2020年末,廣汽投向合營聯營企業的資金,是333.81億。2021年度實現的投資收益,是114.04億,投資回報比34%。而吉利投資回報比隻有12%。
可見,廣汽的合資企業,盈利能力要遠遠高于吉利。
3►比之廣汽,勉強盈利
綜合下來,2021年,廣汽集團合計銷售214.44萬輛汽車,按合資企業持股比例大緻估算,歸屬于廣汽的權益銷售規模,約為129萬輛。最終實現歸母淨利潤73.35億。
數據來源:iFinD,2021年度數據 (其中其他銷量持股比例為估算數據)
而吉利合計銷售汽車132.8萬輛,其中包括領克22萬輛。扣除領克50%權益後,約為122萬輛,逼近廣汽。但吉利的歸母淨利潤為47.2億,隻有廣汽的64%。
另外,吉利作為自主品牌汽車,2021年總研發投入高達55億,其中僅費用化12.9億。也就是說,在吉利實現的47.2億淨利潤之外,還有近30億的研發開支,以資本化的形式挂在了财報上。
來源:吉利2021年年報
吉利是傳統汽車賽道,國産崛起的希望。從銷量來看,也确實在不斷向上突破。但時至今日,仍然隻是勉強盈利,與合資車企尚有不小的差距。
二、新能源賽道,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對于國内車企而言,新能源汽車轉型,是逆轉翻身的好機會。賽道上,比亞迪(002594)已經成功了,廣汽還在努力,而吉利,則已明顯落後。
1►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2015年,吉利曾宣布了一項為期五年的發展戰略,提出到2020年前,集團新能源和電氣化汽車銷量,達到總銷量的90%!
來源:吉利2021年年報
由此可見,吉利早有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遠見。
隻可惜,截至2021年,完整六年過去後,吉利全年僅銷售10萬台新能源汽車,占總銷量7.5%。
誰曾想到,打臉竟然來得這麼快。
對比之下,廣汽的成績要好得多。2021年全年銷售44萬台新能源汽車,是吉利的4 倍。
2►定位偏低,打不開定價上限
另外,吉利發展新能源汽車,還存在先天劣勢,即市場定位偏低。
2021年,廣汽銷售汽車214.44萬輛,實現營收(彙總口徑)4297.55億元,平均出廠價20萬元/輛。
來源:廣汽2021年年報
而吉利平均出廠價隻有8.77萬元/輛。
這就意味着,吉利的品牌形象相對低端,優勢客群也都集中在十幾萬上下。吉利想要發展新能源汽車,隻有在這個價格區間,能有一定的競争優勢。
事實證明,吉利過往上市的幾款新能源汽車,也确實沒有超過20萬的。反觀廣汽,埃安系列從十幾萬,到二十幾萬,最高定價已經達到了四十幾萬。
來源:吉利2021年年報
傳統汽車的市場定位,決定了廣汽有沖擊高端的能力。但吉利,卻很難打開定價上限。畢竟四十幾萬的吉利,恐怕很少有人會買賬。
這就對生産成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由于锂電漲價,新能源汽車造價本就不低。而吉利,甚至包括廣汽,這類在新能源技術層面沒有太多根基的車企,自主性較低,必然會進一步推高成本。
廣汽可以選擇向高端化轉型,有蔚小理在前,已經驗證了此路可行。但吉利沒有這個選項。
如今,從銷量來看,市場對吉利的新能源汽車,不太買賬。而即便能夠逐漸放量,吉利是不是賠本賺吆喝,都很難說。
三、出口成長,國内主要市場下降
吉利最引以為傲的,是傳統汽車賽道的銷量增長。但拆分來看會發現,在國内,吉利的競争力仍然不如廣汽。
2021年,廣汽銷售汽車214.4萬輛,同比增長4.9%。鑒于廣汽98%的營收都來自于國内,所以這個數據,約等于廣汽在國内市場的成績。
而同期,吉利汽車在國内銷售121.3萬輛,同比下降了2.8%。
吉利唯一的優勢,是在國外市場。2021年銷量同比增長了58%。乍一看,增速喜人。但再一看,銷量其實隻有11.5萬輛。同比去年疫情之下,隻是多賣了4.2萬輛。對整體業績,貢獻度并不大。
更何況,在全球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傳統汽車的市場,終将被新能源汽車逐漸蠶食。吉利若不能迎頭趕上,隻靠傳統汽車還能走多遠?
注: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