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明顯被“打call”這個詞刷屏了,有木有?
每天不是為偶像打call,就是為公司打call,就連很多主流媒體都在打call。
Yuki第一次聽到,也是一臉懵。
call是誰?電話?為什麼要打他?打call=打電話?
真正了解後,原來打call并不是打電話。
今天Yuki來帶大家疏理下打call的“前世今生”。
其實,打call一詞源自于日系的應援文化。
度娘是這樣解釋的:
打call,日語コール,它原是一種由禦宅族或日本偶像支持者表演的舞蹈或打氣動作,其中包括跳躍、拍掌、揮動手臂和有節奏地喊口号。在日本的應援文化中,如果粉絲們能在偶像的演出中用熒光棒等發光物體做出整齊的動作,喊出口号,對于賣力演出的偶像來說,會是非常重要的鼓勵。
在日本,call單純地指的是在偶像LIVE中,根據歌曲的歌詞中的要素喊口号,包括跟着歌詞聯動、複唱、回應。
打call是對台上藝人支持與喜愛情感的集中表達,看似瘋狂,實則理性,主要體現為台下整齊劃一的呐喊和一片熒光棒的海洋。
标準打call姿勢
比起雜亂無章、群魔亂舞的普通應援,打call這種整齊劃一的應援形式确實顯得更加井然有序,這種行為的不僅可以讓觀衆也能參與到歌曲的表演之中,還能迅速将自己與在場的其他觀衆聯系起來,從而帶來一種很強烈的興奮感。
簡言之,從本質上看,打call隻是一種台上台下的社交互動方式。
所以正确的打call模式是怎樣的呢?
打call必備——熒光棒
在一個成功live中,帶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印象之一,肯定有一片熒光棒的海洋。
在早期演唱會現場,觀衆手拿打火機,後面變成了手電筒,再後來,看到商機的商家們就相繼推出了化學熒光棒和電子熒光棒。
而現在,打call時還會有應援色的區分,具體點說,就是根據特定的歌手和歌曲分為歌手色和歌曲色。
打call固定模式
大家去過演唱會嗎?現場的氛圍和節奏感很容易調動你的情緒。
在日式應援可以站起來可以蹦跳,這能更好的融入到歌曲之中。可以說,打call可以說是渾身都要運動的一種應援方式,一場live結束後極有可能會精疲力竭。
周傑倫演唱會現場
經典打call動作:
1、前揮:每拍(或每兩拍)向前揮動一次
2、快揮:通常高舉過頭、每拍向前揮動一次,通常是快節奏的歌曲使用
3、裡打:在每小節的1 3 5 7拍,将熒光棒向下點至胸前,2 4 6 8拍時舉至頭的高度(也可以高舉過頭)向前揮動。效果就是↓ ↑ ↓ ↑
4、裡跳:裡打的2 4 6 8拍時,向前揮動熒光棒的同時高呼Hi! 同時也可以跳起
5、上升氣流:通常在沒有鼓點的旋律中(比如抒情這種),或是在歌詞表達較緩慢時,将熒光棒向前并慢慢向上舉過頭的動作,通常一次4拍,部分情況也可以一次2拍或者一次8拍。所有觀衆都做這個動作的時候,效果就像是觀衆合力将舞台上的表演者們向上托起,很符合抒情的氛圍。
6、GT警報:通常在适用GT警報歌曲的Amelo的最後8拍喊 Hi!Hi!HiHiHiHi 前兩個hi一次喊2拍,後4個一次一拍。在拉警報之前會有call leader喊seno(せーの! 準備的意思)。
7、PPPH:PPPH是「Pan PaPan Hyu」的簡稱,原型是在歌曲B メロ(第二節)的部分,重複先用手打三個拍子(先左胸再右胸),再喊一聲「Hyu!」的意思。
現在普遍使用的PPPH的形式是這樣的:
O~~ Hi!前面的 o喊3拍,将熒光棒放于胸前或者放于低處,第四拍Hi時将熒光棒高舉前揮,也可以跳起。
應援作為日本偶像文化發展的結果,早期的偶像粉絲們融合自己身邊所學,為後來的偶像應援文化開創了許多新的欣賞音樂的模式,最主要的就是打Call和wota藝了。
Wota藝源于日語“ヲタ芸”,也是演唱會一種應援方式。
它出現的時間很早,在80年代初,松田聖子年代的演唱會就有,經過時間流逝慢慢發展起來後,才正式成為了一種“光繪藝術”,現在也發展成了一種舞蹈,而當下更多的卻被看成一種行為藝術。
而在今年的Bilibili Macro Link2017上,攻略組hunter的表演也可以說讓大家眼前一亮,這就是如今的wota藝,是充滿神秘和酷炫的。
無論是打call還是wota藝都是作為一種應援方式。但是現在,打call使用方式也不限于演唱會,“為XXX瘋狂打call”的句式在網絡上迅速風靡。它的本意也與演唱會應援有所不同,有點為XXX加油,鼓勁的意味。
随之而來的打call表情包
縱觀現在,越來越多的屬于日圈的小衆文化被大衆所知,比如偶像、ACG文化等等,小衆圈層的既定用語漸漸走向大衆視野,“打call”這個詞的流行,正是反映了小衆文化主流化的趨勢。
在全民娛樂化的熱潮下,亞文化的發展不容小觑,這也是可以預料到的趨勢。但是無論怎麼演變,“打call”在Live和網絡中的“應援”本質是一樣的。
最後,你願意為誰瘋狂打call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