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幼兒茹字寫法

幼兒茹字寫法

母嬰 更新时间:2024-12-22 23:08:41

“枼”讀作 yè,本義是樹葉,甲骨文中是木上三個圈,象樹上長有葉片,金文将上面橢圓形的葉子改成一道道短橫,小篆則将表示枝丫和樹葉的部分規整化,寫成“世”,上“世”下“木”,這就是“枼”。

幼兒茹字寫法(從枼取義的字可以一下子認識一串)1

後來詞義分化,“枼”加上“艹”寫作“葉”,《說文》:“葉,草木之葉也。”而我們現在作為規範寫法的“葉”,原本讀為xié,是個會意字,意為十個口發出同樣的聲音,表示音調相合,也就有協同、和諧的意思,比如讓詩歌讀起來押韻這稱為“葉韻”(南北朝有些學者按當時語音讀《詩經》,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以為作品中某些字須臨時改讀某音,稱為葉韻。後人并以此應用于其他古代韻文,到宋代此說大盛。明代陳第始用語言演變的原理,認為所謂葉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不應随意改讀)。建國後推行簡化字,用筆畫少的“葉”代替“葉”,且承繼其讀音,而“葉”的本義用“諧”或“協”替代。這和“聽”取代“聽”、“觸”取代“觸”是一個道理。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凡物之薄者,皆得以葉名。”像葉片的東西可以稱為“葉”,如肺葉、煙葉、百葉窗等,黃縣話說的片兒湯,有的地方稱為“面葉”。也用來比喻輕飄如葉的東西,如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

“枼”的本義略作引申,指薄木片。《說文》:“枼,楄也,枼,薄也。”五代徐锴《說文系傳·木部》:“楄者,闊也。枼之言葉也,如木葉之薄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凡木片之薄者謂之枼。故葉、牒、鍱、䈎、偞等字皆用以會意。”“枼”意為寬扁而薄的木片,突出薄的意思。這個薄的含義在很多從“枼”的字中都有體現。

幼兒茹字寫法(從枼取義的字可以一下子認識一串)2

“牒”指證件或文書,如度牒是舊時官府發給和尚、尼姑的證明身份的文書,是薄薄的一張紙。看過《水浒傳》的都知道,武松血濺鴛鴦樓後,張青、孫二娘夫婦把他喬裝打扮一個頭陀,頭戴金箍,持一雙戒刀,身帶度牒文書,這也是武松又被稱為“武行者”的原因。

幼兒茹字寫法(從枼取義的字可以一下子認識一串)3

“堞”是城牆上凸凹相間的矮牆,防守者趴在後面,可以透過凹處放箭,與城牆相比,堞是薄的。“蝶”是蝴蝶的簡稱,蝴蝶的翅膀也是薄薄的。“碟”指盛菜蔬或調味品的器皿,底平而淺,與盆碗相比,當然是薄的了。“碟”還可以指唱碟、影碟等碟片,那自然更薄了。“揲”,椎物使薄,《淮南子·說山》:“譬猶陶人為器也,揲挻其土而不益厚,破乃愈疾。”

幼兒茹字寫法(從枼取義的字可以一下子認識一串)4

“錘揲”是金銀器成型常用的工藝,這種工藝充分利用了金、銀等材料質地較柔軟,延展性強的特點,将自然形态的金、銀或經過冶煉的金、銀錠等材料經過錘鍛加工,使之延伸展開成薄片狀,再按要求打造成各種器形和紋飾。用錘揲法制造的器物要比鑄造耗用材料少得多,可冷鍛也可作熱處理,且工藝簡單易行,不需多人合作,故在金銀器制作中較為流行。利用錘揲法制作的金箔輕如鴻毛,薄如蟬翼,沒什麼比這更薄了。“蹀”為小步走,與大步相較,也屬于薄的,古人講“君子不重則不威”,整天“蹀躞”非君子所為。“諜”指諜報活動,如間諜,間即間隙,搞諜報不是光明正大的,要找準縫隙見縫插針獲取情報,隻有薄一點才能尋隙而入。“喋”指言語煩瑣,如喋喋不休。在黃縣話裡,把盛不住話的人稱為“淺碟兒嘴”,意為和碟子一樣盛不了多少東西。而且在人們的直覺中,嘴唇厚的人笨嘴拙舌,顯得質樸憨厚,嘴唇薄的人巧說六道,給人尖酸刻薄之感,這樣的人比較善“喋”。“屧”指木闆拖鞋,也就是黃縣人所說的“嘎嗒闆兒”,底如果太厚就沒法走路了。《姑蘇圖經》:“吳王宮中有響屟廊,以楩梓闆籍地。行則有聲,故名。”據說這是吳王夫差為西施所建的,唐代詩人皮日休《館娃宮懷古》中的“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绮羅身”寫的就是這事,看來夫差還是個挺有生活情趣的人。“”為單衣,自然是薄的,《說文》:“,南楚謂襌衣曰。從衣,枼聲。”段玉裁改“”為“褋”,并注:“《方言》《廣雅》《玉篇》《廣韻》皆作褋。”《方言》卷四:“襌衣,江、淮、南楚之間謂之褋。”屈原《九歌·湘夫人》:“捐餘袂兮江中,遺餘褋兮澧浦。”“媟”由“女”和“枼”聯合起來,表示輕薄的女子,即其行為顯得不夠莊重得體(當然這是古代的一種性别歧視,帶“女”字旁的字有很多意思都不怎麼好)。西漢賈誼《新書·道術》:“接遇慎容謂之恭,反恭為媟。”比如媟狎就是狎昵、淫亵之意。

幼兒茹字寫法(從枼取義的字可以一下子認識一串)5

幼兒茹字寫法(從枼取義的字可以一下子認識一串)6

黃蓋鲽

“鲽”是比目魚的一種,身體側扁成薄片,長橢圓形,兩眼都在右側,左側向下卧在沙底,生活在淺海中。比目魚是個很寬泛的俗稱,命名通常按魚眼所在的位置分為“左鲆右鲽”,常見的多寶魚又叫大菱鲆,它的雙眼是在左側,右側向下卧在沙底。黃縣人常說的“小嘴兒”,學名叫作黃蓋鲽,雙眼是在右側的。“煠(zhá)”通“炸”,清翟灏《通俗編·雜字》:“今以食物納油及湯中一沸而出曰煠。”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四六·荒政·救荒本草一》:“野生姜……采嫩葉煠熟,水浸淘去苦味,油鹽調食。”在黃縣話裡蔬菜用開水焯一下稱為“炸”,如拌菠菜之前要把菠菜炸一下,其本字為“煠”,相比煮炖,時間比較短,火也比較輕,這都算是“薄”(河北保定話把鹹淡的“淡”也稱為“薄”,比如:這菜味兒是鹹是薄?)。

由“枼”的引申義出發,所有以“枼”為意符的字都有内在的脈絡可尋,從中可以窺見語義的聯系,這就像用一根錢串子把散錢串起來一樣,用這樣的方法學習漢字,庶幾有事半功倍之效。

部分圖片引自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