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黃梅戲起源于黃梅縣嗎

黃梅戲起源于黃梅縣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5 09:26:52

黃梅戲起源于黃梅縣嗎?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烏魯木齊的312公路途經新疆段時,除極其有限的城市和村莊外,絕大多數是穿越在渺無人煙茫茫的戈壁灘上,這些戈壁公路是來往車輛在原始的土層上碾壓而出,自然沒有結實的路基和平整的路面,其崎岖性更是不堪車輛跑過,一溜灰塵沖天而起,至有“大漠孤煙直”的感覺,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黃梅戲起源于黃梅縣嗎?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黃梅戲起源于黃梅縣嗎(黃梅京劇二黃起源地)1

黃梅戲起源于黃梅縣嗎

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烏魯木齊的312公路途經新疆段時,除極其有限的城市和村莊外,絕大多數是穿越在渺無人煙茫茫的戈壁灘上,這些戈壁公路是來往車輛在原始的土層上碾壓而出,自然沒有結實的路基和平整的路面,其崎岖性更是不堪。車輛跑過,一溜灰塵沖天而起,至有“大漠孤煙直”的感覺。

1987年,政府撥款計劃将其修築成标準的柏油公路,駐烏魯木齊的某武警部隊承接,托熟人介紹,本人也分包了部分配套項目,于是便在哈密路段距星星峽36公裡一個叫“甜水”的地方安營紮寨,開始了配套項目的工作。

戈壁灘上的夜晚很是無奈,沒有電視,大夥們隻好聊聊天,消遣消遣。但有一晚上的聊天,讓我似乎聽到了外星人的聲音,那是:

和我們在一起安營的還有個哈密本地人的施工隊,有個奇人給他們做飯。說是奇人,他本是哈密市評劇院的資深演員,在那個皇糧吃香的年代,在評劇院有一份固定的工作絕對是令許多人為之眼饞的職業。然而他卻選擇了辭職——原因是他嗜酒如命,為了能舒意飲酒,竟把工作辭了;不僅如此,還常常因酒夜不能歸,老婆如何受的了?吵架打鬧是少不了的事,後來關系緊張,把老幹部退休的老爸氣的吐血,發誓隻認媳婦不認兒,于是這位奇人就有家難歸了。

這次來36公裡做飯還是連襟幫的忙,條件是:工錢不問,酒每天2斤。和我們介紹上述情形後,即興唱了一段“打虎上山”的京劇,唱腔确實優美動聽。我見他如此自信就問,你可知道京劇是如何誕生的?奇人不假思索說:“這有何難?為乾隆皇帝祝壽由徽漢二劇組合而成,還與你們湖北省的黃梅縣有一半血脈”。我一聽,大吃一驚!連連問道:“你是怎麼知道的?”奇人道:“我是誰?我是梨園世家,豈能不知?京劇裡的二黃唱腔便是起源于黃梅、發展于黃陂而得名的!不知道這些你還算是個梨園人?”對我的驚訝極其不屑。

其實這位奇人和我的交往也是剛從那個晚上開始的,之前隻知道我們是湖北佬,卻不知我們還是黃梅人。我之所以如同晴天霹靂,還得從我中學時說起。

那是20年前的1967年,我在黃梅縣濯港中學讀書,當時學校圖書館有書可借,同學們都喜歡《十萬個為什麼》之類的科技書籍,但僧多粥少,圖書有限,常常是空手而歸。無奈之際,我看到了《京劇的起源》一書,就借去打發時光。該書不厚,和當時的語文書差不多。接下來一看,裡面的内容讓我吃驚!大略說的是:

為給乾隆帝祝壽,被派出太監遴選中的徽劇、漢劇戲班子進京為皇帝演戲。因兩個戲班子的演藝十分精湛,又是初次進京給皇親國戚們演戲,把他們看的是目瞪口呆,啧啧稱奇!于是就留他們長期在京演戲。

三五個月後,戲班子因家裡出現老人病故、姑娘出嫁、自己或兒子成婚等等大事,非這些人回家不可,緻使兩個戲班子均出現缺角現象,于是漢班缺角就向徽班子借,徽班缺角就去漢班借。但臨時借來的大都不會唱對方的調子,而皇帝看戲在急,于是就各唱各腔。這南腔北調同台一唱,反覺分外新鮮,一連幾天後,皇帝又命兩個戲班子合并演出。

戲班子是合并了,但招牌上怎麼寫?往日不是寫漢劇就是寫徽劇,但現在無論寫哪一個都不合适。因在京城合并,管事的官員就教戲牌上寫《京劇》二字,于是京劇就堂冠正氣地出現在皇宮大戲台的招牌上,為梨園界又綻放出一朵新葩。

京劇就這麼誕生了,徽漢合流而成京劇也是人所共知的事,但徽劇和漢劇的源流又來自哪裡?據考證,徽漢二劇之前都有一個共同的劇名,叫《皮黃戲》,因為他們的主要曲調是由“西皮和二黃”兩大流派組成的,西皮是來自西域的“秦腔”,而二黃則是因“起源于黃梅、發展于黃陂”而得名,這還得從黃梅人的先輩們談起。

書中講:在湖北和安徽交界的黃梅縣,因地勢低窪,湖泊衆多,又與長江緊依相偎,緻使曆史上常常是“十年九淹”。人們為了活命,基本是拖家帶口、結幫成伴外出要飯謀生。為了能要的好一些,他們打起“道情筒,蓮湘棍,帶上鑼鼓胡琴笛子箫”等等樂器,走村串巷,賣唱讨飯。黃梅人要飯路線基本是兩個方向,上遊沿長江至漢口周邊讨生計,下遊則向安慶方向運動——大城市周邊無疑是富庶之地,生活要好讨些——人們不稱自己是“要飯”而習慣稱為“讨生活”。賣唱不僅好讨些米飯,閑暇之餘還能讨些銅錢,年複一年,上下遊的兩個城市及其周邊,就成了黃梅佬們讨生活的主要活動區。

這些黃梅先人們因嘗到了賣唱的甜頭,就進一步結合民間瑣事,吸收山歌民謠,加以提煉後,慢慢形成大衆喜聞樂聽的曲調。因他們的活動區域多在黃陂一帶,又結合了部分黃陂聲腔,于是便在黃陂縣境内傳唱開來。時間一久,人們便把這種曲調叫成“二黃”——取其“起源于黃梅、發展于黃陂”之意。

黃梅佬要飯也不是時常回家,大多是“水落三秋歸大海,客歸家”,将低田種些生長期短的“冬荞麥”,以便一家人度些日子。而春節是中國人的大節,無論在哪裡“讨生活”,人們大都回家團年,熱鬧熱鬧幾天,待放下年飯碗,又抓緊出去“讨生活”了。

也就是回家過年的幾天裡,上遊和下遊的要飯人便都聚在了一起,交流着要飯的經念和如何賣唱,于是“二黃”曲調便由上遊的要飯客傳給下遊的賣唱人;下遊的賣唱人也将下遊地方好的唱腔教給了上遊客,于是在新的一年裡,這些黃梅佬又将唱腔進一步發揚光大,年複一年,“二黃”不斷吸收新鮮血液,漸漸又有更多更美的唱法。

再後來,大漢口有錢人看到了商機,吸收一些優秀的賣唱人,組成專業的戲班子和樂器師,搭建了戲園子,吸納秦腔裡的“西皮”調,并和黃梅佬的“二黃”唱法定名為“皮黃戲”。

而下遊的安慶呢?與漢口的戲班子也幾乎是如出一轍,也同樣将其叫做“皮黃戲”,不同的是,下遊的皮黃戲吸收了地方的徽派語言和唱腔,于是和漢口班子有了一定的聲腔分岐,但對唱腔的叫法依舊保留原有的叫法,還是叫“二黃西皮”等等。

這些原本是在1967年所看到的,在當時和後來的歲月裡,我基本是不敢相信,大名鼎鼎的京劇種子怎麼會是我們一個小小黃梅縣的要飯人所萌發和催生的?不想在二十年之後、數千公裡外的哈密戈壁灘上一次小小聊天,竟然得到這位奇人的證實!我豈不會如雷轟頂、震耳發聩?

不僅是《京劇起源》一書,包括現在的京劇本在内,依舊标寫着“西皮”和“二黃”等等字樣,這些均是鐵的事實,任何人也颠覆不了!

但遺憾的是,時至今日,再也沒有看到關于京劇有着“黃梅血液”的說法,一些非官方的說法更是令人生憎!比如百度對“二黃”詞條的解釋,說是“起源于黃岡、發展于黃陂”雲雲。而我們黃梅縣的一些梨園老骥和政府的職能部門呢?隻是在“黃梅戲”發源地問題上奮筆力耕,而對于有着“鐵的烙印”的“二黃”,卻似乎早就淡出他們的視線,鮮有問津者。

在這裡我隻能說網上的說法是颠倒黑白,欺世盜名,理由至少有兩點:

一、曆史上黃陂屬黃岡所轄,而不是并列關系。如若是“起源于黃岡”則隻有“一黃”的叫法,而不是“二黃”,二者不能并立稱呼。如原武昌縣并于武漢市後,其名改為“武漢市江夏區”,因他們是權屬關系,地位不是平等地位。而襄陽和樊城原是兩個城市,因地位平等,合并後稱之“襄樊”,“二黃”的并稱也是同樣道理。

二、黃岡曆來是州府所在地,域内地勢較高,很少有被淹掉的現象,更不可能有“十年九淹”之說,人們自然無須年複一年去沿途乞讨、遇村賣唱,怎會在其經商務農的生涯中,去探讨和發展與其毫不粘連的戲曲唱腔?要知,曆史上的戲子地位是屬“下九流”,是被一些人瞧不起的。富庶之鄉、州府之地的黃岡人,他們會去自降身價、自舍商農幹這“下九流”的行當?像早期京劇“三鼎甲”的餘三勝等人,也是出自貧窮的羅田縣,而不是富庶的黃岡人。黃梅人則不同,一是為生活所迫,二是如若沒有曆史上的“十年九淹”,沒有幾百上千年的賣唱生涯的積累和沉澱,怎麼會在陡然之間創造出名動梨園的“二黃”腔調?——這些“起源于黃岡”的論調隻能是個别不明曆史的現代人的信口雌黃而已。

黃梅的先人是勤勞的,也是極富智慧的,不僅僅在後期誕生了《黃梅調黃梅戲》,在前期也萌生了有着“國粹”之稱的“京劇二黃”,其成就無疑是巨大的!如今《京劇的起源》一書是否存世不得而知,但對“起源于黃梅”應是梨園界的共識,連數千公裡外的梨園世家子弟也對其了如指掌,那梨園界的宿老們又豈能不知其詳?作為黃梅人,面對諸多證據,難道不應為先人們的卓越智慧和曆史事實正本清源?五十年前的借書,戈壁灘的奇遇,一直萦懷于胸,故此發文,喚起共識,更期待我們黃梅縣的有關部門和有識之士同聲共氣,振臂疾呼,為我縣摘取“京劇二黃起源地”的桂冠而不懈努力。

作者:黃梅縣濯港鎮餘顯村餘西平

2022.元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