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語文15課《自相矛盾》課堂筆記、練習題及閱讀題
【一】課堂筆記
【二】閱讀題
疑鄰竊斧
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顔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态度,無為而不竊斧也。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他日,複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态度,無似竊斧者。其鄰之子非變也,已則變矣;變也者無他,有所尤也。
—— 戰國·鄭·列禦寇《列子·說符》
1.解釋下列畫線的詞語。
(1)視其行步
(2)掘于谷而得其斧
2.翻譯下面的句子。
他日,複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态度,無似竊斧者。
3.讀了這個故事,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答案:
1.(1)看 (2)挖
2.後來,再觀察鄰居家的孩子,就覺得他的動作态度、一言一行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3.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們帶着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會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節選自《列子·湯問》第七章
1.用“\”畫出下面句子的停頓。
我 以 日 始 出 時 去 人 近,而 日 中 時 遠 也。
2.“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的是
(用原文回答)
3.兩小兒得出不同結論的原因是什麼?
4.兩小兒為什麼笑孔子?
答案:
1.我 以 /日 始 出 時 /去 人 近,而/ 日 中 時 /遠 也。
2.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
3.他們的判斷角度不同,一個從大小角度看,一個從溫度角度看
4.因為孔子回答不出他們的問題。
【三】練習題
15 自相矛盾課時練
第一課時
一、給加的字注音。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二、把下列詞語和相應的意思用線連起來。
楚人賣。
鬻稱贊,這裡有誇耀,吹噓的意思。
譽楚國人。
陷鋒利。
利刺破,這裡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以回答。
弗用。
應不。
【答案】
一、yù dùn máo wú xiàn fú
二、楚人:楚國人。
鬻:賣。
譽:稱贊,這裡有誇耀,吹噓的意思。
陷:刺破,這裡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鋒利。
以:用。
弗:不。
應:回答。
第二課時
一、說說下列“之”“其”是什麼意思。
(1)譽之曰之:
(2)又譽其矛曰其:
(3)吾盾之堅之:
(4)其人弗能應也其:
(5)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之:
二、讀下面短文,回答問題。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1.這則寓言名叫《》,選自《》作者是時期家。
2.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與矛者
(2)物莫能陷也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4)其人弗能應也
3.用現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1)譽之曰。
譯文: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譯文:
4.這則寓言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1)我們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盲目誇大,否則會出現無法自圓其說的局面。
(2)不要自己誇要自己。
(3)同夥間不要相互争吵或沖突。
(4)同學之間要互相團結,不要發生矛盾。
【答案】
一、(1)代指他的盾。(2)代指他(賣盾又賣矛的人)。(3)的。
(4)賣盾又賣矛的人(5)的。
二、1.自相矛盾韓非子•難一戰國思想韓非子
2.(1)……的人。(2)穿透。(3)用。(4)不。
3.(1)他首先誇耀自己的盾。(2)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麼樣?
4. (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