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鹽可甜又可鹹?雞油菌青檸海鹽牛肝菌元貝,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小鹽可甜又可鹹?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雞油菌
青檸海鹽牛肝菌元貝
皺皮椒炒野生菌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曾繁瑩
盛夏裡,雲南香格裡拉采菌者們開始忙碌起來。在這片被雪山包圍着的原始密林深處,雲南的野生菌蟄伏在陰幽角落,與泥土枯葉為伍,溪澗鳥鳴為伴,拂曉時分,它們破土而出,與采菌者們展開一場浪漫邂逅。
雲南的菌跟南粵的荔枝類似,要嘗鮮必須确保以最短的時間和最适合的溫度儲存運輸,即使憑借當今的物流技術,能夠踏出雲南又能保持鮮味不退的山珍着實不多。幹巴菌、牛肝菌、白蔥牛肝菌、青頭菌、雞枞菌、雞油菌、繡球菌、竹笙等是最常見的、活躍于廣州人餐桌上的菌子品種。
時令菌菇加上廚師的一點巧思,能變成鮮美無比的佳肴,在餐桌上,靜待知音。
牛肝菌:美食家的“大衆情人”
牛肝菌是我國的四大名菌之一,是世界美食家們公認的“大衆情人”。在雲南人胡芳看來,它是将完美口味、豐富營養與藥用價值合而為一的、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無論以何種方式烹制,其口感和味道都會讓人産生“美味至此絕止”的念想。牛肝菌是一個大家族,其中又可細分為黃牛肝、白牛肝、黑牛肝三個品類。這些牛肝菌在西餐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自1923年起,白牛肝菌開始出口西歐,非常受歡迎。
牛肝菌生長于海拔900米至2200米之間的松栎混交林中,或砍伐不久的林緣地帶,在石林途中一帶和石林附近出産較多,雨後天晴時生長較多,相比起松茸和松露,它要易于采集得多。在胡芳主理的雲南餐館甘思咪哚中,選用的是牛肝菌家族中的“白蔥”品種,搭配香辣椒、大蒜片、雲腿爆炒,更是激發出牛肝菌的奇香鮮美。炒過的牛肝菌油亮生動,口感爽滑,味道極富層次,有一種讓人置身雲南山林的錯覺。
在保利洲際酒店裡,大廚吳玉擎用牛肝菌來做一道“青檸海鹽牛肝菌元貝”,山鮮與海鮮在這道菜裡交彙,青檸與海鹽帶來點睛之筆。
雞枞菌:名作家的“危險”至愛
著名作家阿城在《思鄉與蛋白酶》一書中有言:“說到鮮,食遍全世界,我覺得最鮮的還是中國雲南的雞枞菌。用這種菌做湯,極危險,因為你會貪鮮,喝到脹死。我懷疑這種菌裡含有什麼物質,能完全麻痹我們腦裡面下視丘中的拒食中樞,所以才會喝到脹死還想喝。”
許多人與阿城一樣為雞枞菌所着迷。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裡,也介紹了這道秘境中的美食。粗壯的雞枞菌有手臂那般粗,幼細的,大約是一捆鉛筆那般的粗細。它肉厚肥碩,質細絲白,味道鮮甜香脆,是與白蟻共生的菌子,風味可與雞肉相媲美。菌王湯、鄒椒雲腿黑雞枞都是雲南人熟悉的做法。在廣州,吳玉擎師傅則用來煎焗雞。
幹巴菌:我有點醜但我很香
幹巴菌,仿佛一朵盛開的芍藥花,而且是被墨水潑灑過的“芍藥”,層層疊疊有山水畫之韻。也有人認為它外表其貌不揚,烏漆麻黑不惹眼。殊不知,它可貴着呢,進貨價動辄上千元。它多生長于滇中及滇西的山林松樹間,松枝葉片等森林裡的小細件都在它身上留下痕迹。恰恰是因為這深入“骨髓”的“陪伴”,讓幹巴菌食用起來特别費勁,有的餐廳甚至要專門騰出一個人,就負責挑揀幹巴菌裡的松枝沙子葉子渣土,将那細縫裡的小雜質洗淨,撕開來,卻又不得影響菌子的味道。要不然,食客還未品味到食物的鮮味,就已經吃到滿口子的沙石了。
幹巴菌炒飯,是簡單而不失美味的做法。幹巴菌切得細碎,在鍋中猛火快炒,将幹巴菌炒得足夠熟。菌飯裡少不得一點油脂,比如豬油,它能增加特别的香味。一碗幹巴菌炒飯,少說也要數十元。
青頭菌:堪稱佐飯好伴侶
胡芳說,青頭菌主産于雲南滇西“三江并流”區原始森林地帶,生長環境極其純淨,每年六至九月出菇。菌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植物纖維等成分,入口細嫩,香味悠長,有濃郁的大自然清香氣息。吃法豐富多樣,可炒、蒸、拌、燴、炖等,尤其是燴炒,更是香口無比。那堅實的菌傘,吃來更加富有口感,竊以為與皺皮椒最為配襯,以它佐飯,那連米飯也可以多吃下一碗來了啊!
雞油菌:蒸久生味,一口傾心
它的色澤如同老母雞滾湯後,表面上浮起來的那一層雞油,興許是這個緣故,有了雞油菌之名。據了解,雞油菌在烹制時很“吸油”,吃的時候一口咬下去,混合了蘑菇液汁的油水被擠壓流出來,如雞油一般。用來蒸炖再好不過,蒸得愈久,雞油菌的香味就愈明顯。在胡芳的餐廳中,用雞油菌來蒸肉末,讓飽吸了油脂的菌,那汁水悄然滲透入菌子裡,化作最讓人一口傾心的美菌菜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