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面紗白色的?來源:隴東報-掌中慶陽說到慶陽,君或有問:何處是慶陽?慶陽在甘肅,但鄰近陝西地屬甘肅,鄰近陝西,那不是天水嗎,怎麼是慶陽?我再告訴你:其實,除了天水,還有慶陽天水是往西,慶陽是往北西安往北是鹹陽,鹹陽再往北就是慶陽,這三個地方相距都不遠三地之間點連點成線,線連線又成面;而以行政區劃而論,三地之間或更無間,完全相連成一片:西安連着鹹陽,鹹陽又連着慶陽,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古風面紗白色的?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來源:隴東報-掌中慶陽
說到慶陽,君或有問:何處是慶陽?慶陽在甘肅,但鄰近陝西。地屬甘肅,鄰近陝西,那不是天水嗎,怎麼是慶陽?我再告訴你:其實,除了天水,還有慶陽!天水是往西,慶陽是往北。西安往北是鹹陽,鹹陽再往北就是慶陽,這三個地方相距都不遠。三地之間點連點成線,線連線又成面;而以行政區劃而論,三地之間或更無間,完全相連成一片:西安連着鹹陽,鹹陽又連着慶陽。
現在國家戰略鼓勵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區建設,各地都有一些積極探索。很多地方的經濟區所涵蓋的地域十分廣闊,其中有一些是跨地市的,更有一些是跨省區的,比如淮海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圈、中原經濟區、成渝經濟區等。當一地經濟社會發展到相當程度時,再也不能忍受條塊分割的限制,就要突破行政區劃的人為束縛,争取更為廣闊的天地。即以西鹹一體化而論,近年來推進很快,而且在交通互聯、産業互補以及能源支撐等方面,都具有極大優勢。
一
在甘肅,由黃沙大漠向黃土高原迤逦三千裡之遙的狹長地帶,慶陽孤懸其東南方向的隴東一隅,像是擋在祖國西部邊疆與東部腹地之間的一柄利劍,又像是千裡萬裡遞送到三秦大地的一顆玉墜。慶陽距離西安、鹹陽不過兩百來公裡,但是相距省會蘭州卻超過六百公裡,它遠離甘肅腹地和兄弟地市,在語言、飲食、習俗上,都與甘肅其他地方明顯不同,卻與陝西關中幾乎完全相同。在曆史上,慶陽長期由陝西轄屬,據傳隻是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慶陽才從陝西劃出,歸于甘肅管轄。
關中秦川有白鹿原,隴東大地也有董志塬,而且規模遠比前者大得多,是黃土高原上最大的一塊平原。想當年,這莽莽蒼蒼的董志塬上,發生過多少蕩氣回腸的英雄故事,如今都已變成如煙往事,飄散在曆史的天空中。當地有“八百裡秦川,比不上董志塬邊”的說法,雖然有些誇張,但也頗有些來曆。據說以前河南鬧年馑,加之人稠地少,災民們逃荒到了陝西,由于前面很多人不斷留下,後面來的人要不到飯。于是一路向北進入甘肅,首當其沖就是慶陽的董志塬。董志塬上土地肥沃,百姓也素樸良善,并非是雙重的貧瘠和澆薄,外地人在這裡受到善待。記得我的高中同學裡面,便有幾位就是當年從河南逃荒過來,在慶陽落下腳也落了戶,甚至還與當地人産生了愛情。隻是黃土塬上缺水,一旱就是災年,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過,所以過去他們有苦、也有怨,其實更多是出于無奈。
從西安、鹹陽去慶陽,一定要翻越重重複複的山溝梁峁,特别是那一道永壽梁橫亘其間,讓人視若畏途。要是去慶陽,并不是那麼輕而易舉,一定要經曆艱難險阻,像是要去一個古老的地方朝聖,總是要經過很多溝溝坎坎,再以仰望的姿态爬上高原,非得有一些必要的禮儀程序,以及不必要的繁文缛節。不過,我說的那是從前,現在去慶陽就方便多了。除了原有的機場和公路不斷擴容提質而外,最近幾年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陸續開通,使得西鹹與隴東的聯系變得空前的快速而便捷。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在高考前夕看根據路遙小說改編的電影《人生》,這是縣文教局組織的勵志觀影專場,目的就是為高考加油。影片中有一句台詞:“天津,那可是天的盡頭啊!”那時身處家鄉而去憑空想象遠方未知的天津,無疑是難以想象的遙遠。後來,當我考上大學真正到了天津以後,有同學問我在甘肅是不是每天都騎着駱駝上學啊?我回答說其實離沙漠很遠,并未見過駱駝之類,同學說你還真敢吹牛。看來,在慶陽和天津兩地之間,特别是兩地彼此的意識當中,都是難以想象的遙遠,這可真是一個有趣的觀察視角。不過,那時的我尚未走出故土半步,對外面的世界無比向往,對自己的家鄉并不真正了解,正如哲學家黑格爾所言那樣是熟知而非真知,因而是無知而自卑。我不知道:家鄉慶陽遙遠而古老,但遙遠而不邊遠,古老而不原始。基于華夏文明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最初應當是從關隴一帶的中心區域原生發源,我們共同的根柢、本原、魂魄就在那裡,從那裡大面積洇出,并向四周蔓延開去。
二
如果你還不大知道慶陽,我不會怨你,也不想再說你。而作為慶陽而言,它不必去蹭别人的熱點,既不用去蹭鹹陽的熱點,也不用去蹭西安的熱點。慶陽的石油、天然氣、煤炭資源儲量驚人,早已成為各地豔羨的“香饽饽”,被看作是難以複制的新興綜合能源基地。坊間傳言,在陝西,慶陽亦被看作是攜有各種豐厚資源條件的正當回歸與不二之選。除了地方的本位考慮,國家或有更為高遠的戰略考量。其實,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就像是強勁的大動脈一樣,早已把整個陝甘甯地區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著名的長慶油田,全國人民都知道。正如以前大家都熟知大慶油田一樣,現在長慶油田作為中國排名第一的特大型油氣田,也開始為人們所熟悉。然而,人們有所不知的是,長慶油田的很多油井及煉油廠都在慶陽境内,以前它的總部長期設在慶陽,甚至連油田命名也源自慶陽的長慶橋鎮。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長慶油田開發至今,多年來非但未見一星半點枯竭,反而真的是越挖越多,始終滔滔不絕,産量不斷創出新高。特别是長慶油田的天然氣,每天源源不斷輸往首都北京,到京津冀,到陝甘甯蒙,為全國五十多個大中城市供氣。前兩年,建設者們還在慶陽隆重集會,紀念長慶油田開采五十周年,長慶油田就是在這裡誕生,也從這裡出發。我至今仍清晰記得,四十多年前的某一天,在我的家鄉慶陽,一群蓄着長發、腳蹬翻毛皮鞋、說話南腔北調的年輕人,為了祖國的石油事業,背井離鄉遠道而來,在村外的空地上建起營地搭起帳篷,風餐露宿,筚路藍縷,全面展開石油勘探會戰的火熱場景。
當然,慶陽遠不止于此。它置身于曆史深處,“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把當年英雄往事都一應深埋,多年來不為人知,竟至于寂寂無名。即使周邊早已有西安、鹹陽、銀川那些城市大出風頭,但它似乎并不以為意。這些城市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從曆史中走來,文化底蘊深厚。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更加珍視曆史和文化資源,不忘向優良傳統緻敬,以此汲取繼續前行的精神滋養。我以為,在精神氣質上,慶陽可以說是一個古風濃郁、古意盎然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同“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形成鮮明對照。每當說到慶陽、想到慶陽,甚至回到慶陽、踏足慶陽大地時,這種感覺就會更加突出。
有一回,我和陝西幾位鄉黨吃飯吹牛,大講自己有啥,對方沒啥。我本來還同人家攀親戚,人家并不買賬,非要在陝甘之間論長短,說是越概括越好。于是,我想了一下,道出五個字:“我是你先人。”席間一時大驚:好好說話麼,咋就罵人了嘛!其實還真不是罵人,因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周朝和秦國的先祖和族人就在慶陽一帶繁衍生息。因此,慶陽作為西周和大秦的醞釀及崛起之地而聞名于世。
古代的慶陽是衆所周知的“周秦故裡”,同時還是人們有所不知的“岐黃故裡”。然而,一個地方在文化和價值上的意義,相比于其在政治和曆史上的意義而言,可能是更為根本、更加長久的。據《史記》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與中醫鼻祖岐伯,曾在慶陽坐而論醫,留下著名的《黃帝内經》傳世,在中醫藥文化和華夏農耕文化等方面具有深遠影響。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三百多美篇中,已發現有多首是專寫慶陽一地風物,這種情況并不多見,而且其範圍至今還在不斷擴大。所以,此地又被譽為“《詩經》的國度”,乃是慶陽應享的榮光。長城似弓,直道似箭。比肩秦長城的“秦直道”,在曆史上具有極重要的軍事和戰略價值,可謂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即是從鹹陽出發,在慶陽境内,穿越莽莽子午嶺,千裡綿延直至朔方。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從先秦開始,甚或上溯遠古,中經漢唐,迄于北宋時期,慶陽一直都處在中國疆域的地理中心,同時也接近政治和經濟中心,至少是居于其核心輻射區域。因為,其時中國的統治中心,一直在以西安為中心的西部集團,同以開封或洛陽為中心的東部集團之間往複轉移,而古中國即在彼此之間得以定義和取值,慶陽距離這些地方都很近或不是太遠。中華文明演進曆史中有一種“孔雀東南飛”現象,就是文明轉移、産業轉移、人口轉移,由西向東、由北向南。因此,随着文明和人口轉移,慶陽逐漸淡出中心位置,但仍然繼續貢獻着思想和智慧,在曆史的萬古江河中不絕如縷,這塊土地上有很多人以不凡的文韬武略而載入史冊。
北宋時慶陽稱慶州,憂樂天下的一代名臣範仲淹,在慶州知州任上多有建樹,充分展現了不凡的政治和軍事才能。作為文學大家,在慶陽寫下著名詞作《漁家傲·秋思》,有“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等名句傳世。據我的一位高中同學講,當年他随啟功先生讀文學博士學位,當先生得知他是慶陽籍時,有幾次随口吟誦起範文正公的慶州詞章,最多的就是這兩句。尤為稱奇的是,範仲淹和他的兩個兒子範純仁、範純粹,他們相繼走出首都汴梁舒适地,全然不避北地之遠,父子兩代、兄弟兩人竟四度出任慶州知州,試想這該是多深的緣分啊,他們在同一個地方再接再厲接續奮鬥,留下善治良政的美名和佳話。
自古及今,慶陽都有純正的周秦故裡方言,有純正的秦腔傳統戲曲,有純正的關隴美食臊子面。陝西鹹陽有秦都區,甘肅天水也有秦州區,慶陽離鹹陽比較近,就不必争了。倘若尋覓正宗,追溯緣起,實在是剪不斷,理還亂;聊備一說,有勝于無,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謂予不信,就去看看生長在慶陽這方水土上的鄉親們,他們一般都生得隆鼻大眼,闊口厚唇,真正是大模大樣,相貌堂堂,具有典型的關隴秦人特征。近些年來,随着我對家鄉的認識和了解日深,越來越突出感到,慶陽人民的外貌和内心,似乎具有祖國古人的風範,真是古貌又古心,古道熱肚腸。
三
長期以來,慶陽隐身在曆史深處,在國家發展進程中一時落寞,似乎成為被人淡忘之地。随着改革發展漸入佳境,古老的慶陽煥發了青春,如今在偉大的新時代,慶陽更加走進沸騰的現實。那些表面看似貧瘠之地,可能都是未發現的富饒之地。慶陽地下巨量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蘊藏,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指标,已然說明此地是一塊寶地。最近這幾年,縱貫隴東高原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先後開通,這是大事。當人們乘坐汽車、高鐵奔馳而過的時候,誰能想到腳下就是華夏文明發祥地,更難想到在這塊世界上最深厚的黃土層裡,竟然掩埋着高原最古老的秘密。今生這些高原的孩子們啊,他們的前世原來是海洋的兒女。比如,在隴東黃土高原,曾經生活過中國最早的水陸空霸王環江翼龍,還有世界上最早的巨無霸食草動物黃河古象等,它們的體量十分驚人,威力無可匹敵。這些來自遠古的“國之大者”、世之奇者,在讓世人發出驚歎之餘,無不見證着慶陽的滄桑巨變。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在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指引下,隴東大地與時俱進,一派欣欣向榮,好比是高原上繼起高峰,高原之上,群峰之間,呈現出雲蒸霞蔚、熱氣騰騰的動人景象。
隴東高原真是一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在光學和色彩學中有所謂三原色的說法,我們還知道在隴東高原更有“五色慶陽”之說,那就是紅色的南梁革命根據地,黃色的岐黃中醫藥,綠色的子午嶺森林,黑色的油氣煤資源,還有白色的南瓜子特産等等。這些都是慶陽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和物産,也從一個側面表征了慶陽文化的深厚性和豐富性,而且能夠融傳統文化和革命曆史于一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小時候在故鄉的田野上,間或可以撿到露出地面的來自古代的物件,經常能發現被稱之為“龍骨”的古生物化石。當地無論老小都抱持着一種樸素而堅定的信念,就是認為那些古老的物件可能來自先人,或是一些作為廟産的某種與神靈的相關物,其作用一定是護佑後人和衆人,最是适合為大家共有或得到供奉,而當其被據為私有之時,卻或為某種不祥之物,因此一般都不會随便往家裡拿,倒賣文物之事在當地鮮有傳聞。淳樸的鄉親們看似有些迷信,其實或是難能可貴地保持了一種對曆史的敬畏之情。
這些老鄉們未必具有文物或古生物方面的知識,卻能夠準确無誤地辨認動物屍骨和“龍骨”的不同,進而還形成一些樸素管用的生活經驗和常識。一般人家都會保留一些小塊的“龍骨”,在皮膚割傷時用小刀刮下“龍骨”的粉末敷在傷口上,也不用去刻意包紮,就能起到止血消炎的作用,可謂百試不爽。在隴東遼闊的原野上,時常會看到一些兀自高高隆起的俗稱“冢子”的老墳古墓,散落在一望無際的莊稼地裡,曆史和現實就這樣自然而然地融為一體。
生活在這塊古老土地上的人民,無論如何世變時移,他們都始終如一地講禮數、講規矩、講誠信、講感情,最重要的是當地話所說的“講理性”,有一種敬天敬先人、尊重傳統和曆史的崇古精神。這種崇古精神和意識,是滲透到當地人民的骨髓和血液之中的。而這種精神的反面,就是人心不古、古今易位,厚今薄古、不講禮數,正如太史公所言是“于古為義,于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者”。像這樣的數典忘祖、榮辱颠倒的事情,慶陽的先人後人們都是不屑于去做的。
據說一位慶陽籍的教授,有一天在西安的大學裡講授唐詩課程,說是講唐詩不妨用唐代的普通話來講。于是,他就用慶陽方言講了一堂唐詩課,學生們發現竟與文言字詞及發音多有契合之處。這段轶事的真實性究竟如何已經無從考證,然而即使在今天隴東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确實依然可以感受到古代語言的某種遺存。這是自然而然的,因為從周秦到漢唐的長期曆史發展中,關中和隴東一帶都處在統治中心的輻射地帶。在隴東,在關中,切西瓜都不叫切而叫殺。為什麼?隻道是切西瓜要用刀切,所以說殺西瓜。此說也頗為勉強,據說殺西瓜是流傳至今的古語。
關隴方言出鏡率最高的古字之一,就是一個“咥”字。咥有很多意思,主要是吃的意思,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吃,或可近于大吃特吃,吃之極緻謂之咥。老碗盛食,狼吞虎咽,飯碗要大、飯量要大、食欲要大,就是要吃出氣勢、吃出高興、吃出幸福。有一天,我在沿海某市大街上閑逛,擡頭看見有家餐館的招牌之上,竟赫然寫着“咥長安”三個大字,一時熱血上頭,感覺豪氣沖天,瞬間就回到家鄉,回到唐朝,讓一個遊子不禁濕了眼眶。
在慶陽,無論城鄉都崇文重道,尊師重教蔚然成風。外面的人初來乍到,都說這個地方的人們很有文化,很多人字寫得好,很多人書念得好,普遍具有一種“郁郁乎文哉”的濃厚氛圍。當地老鄉說話有時半文半白,之乎者也,文绉绉的,讓人不敢相信這是在西部,是在農村。一些農民文化水平看似并不很高,卻十分熟悉文白夾雜的秦腔及道情戲文,能識文斷字,熟悉很多文史掌故。
當地人把講曆史故事叫做“說古今”,說的是曆史,卻連着當下。每個有閱曆的老輩人,還有愛讀書的小夥伴,都是“說古今”的好人手,是《三國》《水浒》故事的說書人。他們有時會表現出某種“理性的狡計”,比如不願讓某個小夥伴聽,就故意拿一把,用一句童謠擠兌人,就說“東古今,西古今,我的古今老驢聽”之類,很多古今、民謠、小調與信天遊相比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詩經》上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意思是說,周地是一個帶着曆史榮光的古老的舊邦,而它面向未來的使命所在,卻是與古為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革新,煥發出新的氣象,奮力書寫新時代的風、雅、頌。這句話,說的正是慶陽,也很是合于慶陽。
本文來自【隴東報-掌中慶陽】,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