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看那些奮鬥在一帶一路

看那些奮鬥在一帶一路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3 05:20:29

看那些奮鬥在一帶一路?圖①:季宗禮在與業主經理讨論技術問題,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看那些奮鬥在一帶一路?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看那些奮鬥在一帶一路(看那些奮鬥在一帶一路)1

看那些奮鬥在一帶一路

圖①:季宗禮在與業主經理讨論技術問題。

圖②:已完工的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公路東标段。

圖③:烏茲别克斯坦鉀肥加工廠二期項目。

圖④:劉傑(左一)與業主進行施工聯查。

圖⑤:劉煜在營地内工作。

圖⑥:哈薩克斯坦國有公路改造項目。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把規則标準“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把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重要基礎,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中國還構建了廣泛的朋友圈,實現了同共建國家互利共赢。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中國已與149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2013年至2021年,中國對共建國家直接投資累計1613億美元,為當地創造34.6萬個就業崗位。

這其中,一大批國有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建設者夜以繼日埋頭苦幹,奏響共建“一帶一路”的最美和聲。

作為第一批“走出去”參與境外項目合作的國有企業,中信建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信建設”)牢牢抓住“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重要戰略機遇,在海外實施建設了多個重大項目。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中信建設的幾位工作人員,讓我們一起走近那些奮鬥在“一帶一路”上的建設者。

在阿爾及利亞建高速——

“難啃的骨頭才是最香的”

8月29日清晨,在一處幾十米長的填方路段前,季宗禮停下了腳步,并向記者透露一個“秘密”:“這裡的每一顆土礫,都是從幾十公裡外運來的。”

今年38歲的季宗禮,現任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東标段84公裡項目的項目總工。他告訴記者,所謂填方,指的是路基表面高于原地面時,從原地面填築至路基表面的土料體積。“事實上,能在那麼遠的地方找到土料,已經算是幸運的。”季宗禮的思緒慢慢回到了4年前。

“季總,快來看看,這石頭怎麼變樣了!”2018年初,項目剛開工沒幾天,接到報告的季宗禮一下子緊張起來。

他趕忙沖到施工現場,定睛一看,在雨水沖刷下,工人們從取土場挖出的硬石塊,全變成了松軟的爛泥巴。撿起一塊兒濕水不久的石頭,用大拇指輕輕一搓,一根泥條竟從石頭表面滑落,季宗禮不禁倒吸一口涼氣:這個項目絕對是塊難啃的骨頭。

很快,實驗室結果給出了答案:這種石頭名為泥灰岩,風一吹就成渣,一遇水則成泥。更要命的是,經過重新評估,項目團隊發現,目前使用的取土場中,泥灰岩含量極高,實際可用填方量還不足三百萬立方米,這跟項目一千多萬立方米的總需求相差甚遠。

“擺脫泥灰岩地質的最佳方案就是建橋,但業主卻一直堅持成本更低的填築土方的方式。”季宗禮告訴記者,項目團隊曾嘗試用摻有泥灰岩的土料做過試驗,可惜結果不盡如人意,施工一度陷入僵局。

現有土料不合格,那就重新再找取土場!戴上鴨舌帽,背好斜挎包,手拿打蛇棍,那段時間,季宗禮與同事們每天都要去山中“探險”。由于正值雨季,往往一腳踩下,就濺得他們一褲腿都是泥。

起初,幾乎每天,大家都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難啃的骨頭才是最香的!10公裡範圍内沒有,就将範圍擴大到20公裡,再不行就30公裡。”季宗禮并未氣餒,而是着手更改搜尋計劃,想方設法提振士氣。

功夫不負有心人。曆經半年等待,在距離項目30多公裡遠的地方,季宗禮找到了一處合适的取土場。“盡管運距較遠,但這意味着項目的關鍵環節已經打通。”季宗禮頓感如釋重負。

“在阿爾及利亞施工,最害怕啥?”記者追問。

“最怕下雨!”為什麼?阿爾及利亞從9月算起,就進入了長達8個月的雨季,暴雨會導緻土料浸水、便道受損,若做不好防護,當天的施工進展很可能要“歸零”。“直到現在,隻要一聽到雷聲,我們所有人就像聽到‘命令’一樣,全都扔下手裡的活,第一時間跑到取土場,拿篷布蓋在土料上。”季宗禮說。

截至目前,項目已經完工52公裡,剩餘工程預計今年底完成。全長1216公裡的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即将全線貫通。

今年6月,一次偶然的機會,季宗禮見到了阿爾及利亞特萊姆森省一家櫻桃園的園主邁赫迪。“有了東西高速,我的櫻桃園規模擴大了整整3倍,櫻桃品種也從3種增加到10種。等到全線通車後,我就能駕車去國外旅遊了,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邁赫迪的話語中飽含期待,這讓季宗禮欣喜不已。

“在國外這麼多年,有時也想安靜地休息幾天。”季宗禮說,“但現在,我不想停下來,我要加倍努力,讓阿爾及利亞人民早日享受到高速貫通帶來的便利。”

在烏茲别克斯坦建工廠——

“那幾年時光,是我最難忘的人生經曆”

“你瞧,我這頭發,就是那時候變白的。”8月29日,談及在烏茲别克斯坦的幾年經曆,曾任德赫卡納巴德鉀肥廠一、二期項目經理的劉傑,打開了話匣子。

2009年7月的一天,還在安哥拉某項目部工作的劉傑突然接到公司急電:要他立即回國。回國後,劉傑得知,烏茲别克斯坦鉀肥廠一期項目急缺人手,公司決定派他擔任項目經理。

“項目經理的活,我從沒幹過,真的能行嗎?”他坦言,自己其實心存疑慮。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項目總工期僅剩10個月,但初步設計方案卻遲遲得不到業主批準。此情此景,即便經驗老到的項目經理都要花費許久思考對策,就更别提劉傑這個新手了。

可以選擇退縮嗎?“這将是全中亞地區第一個鉀肥廠,當地老百姓翹首以盼,我們不能讓他們失望。”劉傑暗自打氣:隻要堅定地往前走,就一定能成功!

他堅持每天跑現場觀摩學習,一待就是六七個小時;對于搞不懂的問題,他虛心向身邊人請教,有時甚至會去網絡論壇“讨學問”。“人家都說‘初生牛犢不怕虎’,而我這頭‘老牛’也要做到無所畏懼。”劉傑打趣道。

在項目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沒多久,新版設計方案得到了業主批準,10個月的緊急趕工拉開帷幕。但就在各項工作齊頭并進之時,攔路虎又一個個冒出。

一天深夜,熟睡中的劉傑被一陣喧鬧聲吵醒。原來,在尾鹽濃密機試運行過程中,濃密機脫氣槽突發冒槽,造成物料沉積、堵塞。怎麼辦?拿機具清堵?“脫氣槽内的母液足有1.2米深,這種情況,機具根本無法使用。”眼看物料越積越多,劉傑果斷作出一個決定:人工清堵。

拿起振動棒,劉傑赤腳跳進脫氣槽中:振搗、掏泥、高壓槍沖洗……忙完後,已是淩晨4點。劉傑說,當時根本來不及多想,“自己是鉀肥廠項目的第一責任人,關鍵時刻肯定要沖上前。”

臨近投料試車,劉傑意外發現,膠帶機的皮帶卻經常跑偏。為了使裝置早日投産,劉傑一馬當先,抓起曬得滾燙的皮帶扛在肩上,準備采用最原始的方法——人工糾偏。現場工作人員先是一愣,随後立刻明白了他的意圖,也有樣學樣,手拉肩扛地一起将跑偏幾十米長的皮帶拽正了。大家死死拽住皮帶一連數小時,直到手心磨破、肩膀通紅都不肯松手。當天夜裡,劉傑又熬夜加班,找到了解決對策。

整整一年時間,劉傑帶領項目團隊交出了一份圓滿答卷:全面完成總面積逾20萬平方米的工廠建設,創下了國際鉀肥廠建設、投産的新紀錄。

乘着“一帶一路”的東風,鉀肥廠一期項目順利完工後,烏茲别克斯坦迅速上馬二期項目,繼續由中信建設承建,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資金支持。“現在,就連城鎮發展重心都開始向我們這邊靠近了。”劉傑介紹,鉀肥廠的建設,給德赫卡納巴德市帶來了經濟繁榮,受到當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

45歲的斯羅奇是項目部在當地聘用的一名司機。一次,項目部打算派斯羅奇去離家較遠的昆格勒市工作。但他覺得家裡孩子小、往返路途遠,故而提出漲薪。綜合考慮後,劉傑爽快地答應了。

但隔天一早,斯羅奇卻慚愧地說:“工資不用漲了。”原來,聽到兒子的“好消息”,斯羅奇的老父親對他一通訓斥:“這幾年,家裡新蓋的房子、添置的新車,哪一件不是靠中國朋友才掙來的。現在人家需要你,你居然還要起錢來了。做人不能不講義氣!”

“聽了這段話,心裡真的很感動。”劉傑說,他真切感受到了當地人的善良與淳樸。“現在一有時間,我常翻看過去的老照片,會感到莫名的激動,那幾年時光,是我最難忘的人生經曆。”

在哈薩克斯坦修公路——

“業主對‘中國标準’豎起了大拇指”

8月30日,接受記者采訪前,哈薩克斯坦KB公路改造項目工程部副經理劉煜主動将時間定到了午休時段:“不好意思,現在哈薩克斯坦不是太熱,正是施工的黃金季節,也就中午能稍微喘口氣。”

“想在這裡幹活,就得一切聽溫度計的。這裡春有風沙、夏有高溫、冬有嚴寒,每年施工有效期也就半年左右。”平日不善言辭的劉煜,一談到工作,就停不下來。

他告訴記者,KB項目是一個舊路升級改造項目,由雙向兩車道升級為雙向四車道。“雖然沒有大型橋梁、隧道,但全線裡程長、工程量大,特别考驗建設管理單位的組織協調能力。”

萬事開頭難。2017年,初到哈薩克斯坦,劉煜面對的是“一無所有”。

一般情況下,大規模施工前需具備“三通一平”的基本條件,即平整場地和水通、電通、排污通。但由于工期吃緊,在營地尚未完工的情形下,率先進場的建設者們不得不“先生産後生活”,十幾個人擠住在附近鎮上一戶居民家中。

鎮上極度缺水,無論洗漱、吃喝,大家用的水都是色澤微黃、帶有異味。洋蔥、胡蘿蔔、土豆、西紅柿則是餐桌上的“四大天王”。“當地人多食肉,蔬菜賣得很少,想買齊這幾種食材,我們還要等當地舉辦自發性集市才行。”劉煜說。

“這些生活困難,其實早就有心理準備,我們都能克服。”但項目建設中層出不窮的新問題,一度讓劉煜感覺快要招架不住。

“哈薩克斯坦的公路行業規範沿用的是幾十年前的标準。”劉煜舉例解釋,例如,如今的雙鋼輪壓路機在重量等施工性能方面已有很大提升,業主卻堅持按照原來的規範要求,使用小噸位壓路機。

雙方在施工理念上的分歧,導緻前期設計審批異常困難。面對這一困境,劉煜主動求變,決定先做一條200米的試驗段,借助樣闆式的施工工藝和施工質量,說服業主。

做個試驗段,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難。因為項目90%以上的工人都是當地人,且大多數從未接觸過中國施工标準與施工技術,試驗段最終能做成什麼樣,劉煜心裡也沒底。

再難也要一試,全面的教學勢在必行。那段時間裡,反複的室内動畫演示、現場技術實操演練,占據了劉煜與攻堅團隊可利用的每一分鐘。到最後,幾位“中國師父”還克服了語言障礙,學會用簡單的俄語進行交流。“随着試驗段質量完全達到驗收條件,業主對‘中國标準’豎起了大拇指。”劉煜自豪地說。

“從技術管理、資源組織到拌和站生産、現場瀝青攤鋪,項目90%以上的工作都是由哈薩克斯坦籍員工完成。”劉煜說,這為企業後續探索海外項目管理新模式提供了寶貴經驗。

随着同事的呼喊聲響起,劉煜滿懷歉意地結束了采訪:“不好意思,咱們找機會下次再聊。”說罷,他匆匆奔向屋外,繼續“趕工”去了。

本版照片均由采訪對象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