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族。東晉四大家族中,最顯赫的是王氏一家,書法藝術成就最卓著的也是王氏一家。王氏家族書法家最多,特别是出現了“書聖”王羲之和大書法家王獻之,這在中國書法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王氏的驕傲在這裡,東晉時代的驕傲也在這裡。王氏書法世家裡,有父子争勝,也有兄弟競技,還有夫妻比試,姻親相較,書法藝術在互相承襲、互相競争的氛圍中繁榮昌盛,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王氏書法世家,可以先列一份簡單的世系表(沒有書名的從略)如下:
王廙七月帖-章草書
王氏書法世家的第一代書家有王敦、王導、王曠、王廙等四人,四人中又以王導、王廙為最。
王敦與王導是身系西晉、東晉的重臣,當時的東海王司馬越、琅琊王司馬睿與王氏兄弟,是抱得很緊的一個政治集團。王敦年長于王導,進入仕途也早。王敦為鎮東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加都督六州諸軍事,在外執掌兵權,但是後來與朝廷産生矛盾,王敦兩次發兵東下,結果病死在路上,以失敗告終,成了一個悲劇性的人物。王敦的書法,筆勢雄健,得家傳之學,《淳化閣帖》卷二有其草書《蠟節帖》,字裡行間透出一員武将的威武雄壯之氣。
王右軍適太常帖-草書
王導與琅琊王司馬睿關系十分密切,成為他最親近的謀士後來司馬睿在王導等人的擁戴下建立東晉,王導官至丞相。西懷瓘《書斷》雲:“逸少與從弟洽,變章草為今草,韻媚宛轉,大行千世。”書法是晚來精善,王洽年僅36歲就死了,沒有像從兄王羲之那樣留下那麼多書法珍品,也沒有王羲之那樣高的成就。
王羲之 《二謝帖》
王氏書法世家第三代,以王獻之為領袖,與乃父齊名,世稱“二王”(下文專門介紹)。王羲之有七子,七子都善書,但載入史冊者,唯王凝之、王徽之、王渙之、王操之與王獻之五人。王凝之工草隸,《淳化閣帖》卷三有其行草一帖,7行60字。王徽之善正、草書,《淳化閣帖》卷三有其草書一帖,7行52字。《萬歲通天進帖》有其行書一帖,名《新月帖》。王渙之書偏于行,《淳化閣帖》卷三有其行草一帖,8行66字。王操之書偏于草,《淳化閣帖》卷三有其行草一帖,3行25字。王羲之其餘二子:玄之、肅之,皆無遺墨。
《書聖王羲之》劇照
王氏書法的第三代,還有王洽的兩個兒子:王珣、王珉。王珣曾官尚書令、散騎常侍。為人正直,講究風韻,是個風流才子。他留下的《伯遠帖》,是存世最早的行書著名墨迹真本。此帖為紙本,縱25.1厘米,橫17.2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帖共5行47字:“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赢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在克申。分别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峤,不相瞻臨。”這是王珣寫給遠隔嶺峤的兄弟伯遠的信劄,寥寥數語,情意深長。此帖筆力遒逸,用墨或重或輕,字體或正或斜,表現出潇灑古淡的“東晉風流”。清代乾隆皇帝把王珣《伯遠帖》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并稱為“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寶),并将東暖閣改名為“三希堂”,供藏這三件稀世之寶。
王珣《伯遠帖》
王珉少有才藝,累官散騎郎、黃門侍郎、侍中,後來替代從兄王獻之任中書令,故世稱獻之為“大令”,王珉為“小令”。王珉信佛,工行書,其書如瓊枝玉樹,風神灑脫,欲逼大令。王珉的書名在當時高于王珣,而與王獻之齊名。《淳化閣帖》有王珉草書、行,書二帖留世。王珉除了書法創作外,還有書法理論著作《行書狀》名世,這是獻之兄弟無法比肩的。
東晉郗愔《至慶帖》拓本
王氏書法世家中,還有一個層面,就是王氏家族中婦女們的書法,如郗氏、荀氏、謝氏、汪氏、李氏等。東晉婦女,生活在玄風熾盛,禮教衰微的時代,其言談舉止,表現出一種任真自然,潇灑脫俗的特有印記。婦女們一是思想解放、朝氣蓬勃,二是重才智而略婦德,這是曆代婦女趕不上的。特别是生活在王氏這樣一個寬和優越的家庭的婦女,更加容易顯露才華。
東晉才女謝道韫畫像
東晉大臣郗鑒看中了王羲之的才華,将其愛女嫁給羲之,郗氏來到王家後,與丈夫一起遊山玩水、飲酒談玄、舞文弄墨,其兄郗情、弟郗昙看到她的字後,大為驚歎,稱為“女中仙筆”。王洽的妻子荀氏善書,王珉的妻子汪氏善書,史籍上均有記載。王凝之的妻子謝道韫,為東晉時代有名的才女、書法家,人稱“謝夫人”。唐李嗣真《書後品》稱其書“雍容和雅,芬馥可玩”,既有才氣,又有秀氣,還有一種幽氣,非一般女書法家可比。李氏名李如意,系王獻之保姆。她在撫養王獻之過程中,受到王氏家風的影響,學習書法,能寫草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