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蟲至穢,變為蟬而飲露于秋風;腐草無光,化為螢而躍彩于夏月。因知潔常自污出,明每從晦生也。
注釋
穢:有三層意思,一是肮髒,二是醜惡的,三是田中多雜草、荒蕪。文中指肮髒。
糞蟲:這裡的糞蟲顯然是指的蟬的幼蟲,蟬的幼蟲叫蟬蛹。古人沒見過蟬的幼蟲是如何到達地下的,便認定蟬是由蜣螂或金龜子的幼蟲變化而來。便有“蜣螂化蟬”的傳說, 《論衡》中說:“蛴螬化為複育,複育轉為蟬。”“蛴螬”就是金龜子幼蟲,“複育”是剛剛鑽出土的蟬。據《本草》上說:“蛴螬,生河内平澤及人家積糞草中。”可見,古人把蟬蛹說成糞蟲是錯誤的。
蟬:也叫知了,蟬的幼蟲在地下度過它一生的頭兩三年,或許更長一段時間。這期間,它吸食樹木根部的液體。然後變成蟬蛹從地下爬出,再蛻皮成蟬。成年雄蟬交尾後就會死掉,雌蟬産卵後也要死,生命不過二、三周。
飲露于秋風:蟬以喝樹上的露水為生,虞世南的《詠蟬》詩有“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淮南子.墜形訓》篇:“蟬飲而不食”。陸士龍《寒蟬化賦》說“蟬含氣而飲露是清”。
化為螢:腐草化為螢火蟲是古人一種錯誤的說法。《禮論.月令》篇:“季夏三月,……腐草為螢。”《廣東新語》中說:“螢之類初如蛹,腹下有火。數日能飛者,茅根所化,為螢……”其實,螢火蟲是在水邊的草根産卵,幼蟲像蛆,多半潛伏土中,次年草蛹化為成蟲,這就是螢火蟲。
糞土裡所生的蟲是最髒的蟲,可是一旦蛻化成蟬以後卻隻喝秋天潔淨的露水,腐敗的野草本來不會發光,可是一旦孕育成螢火蟲以後,卻能在夏天的夜空中發出耀眼的光彩。由此可以知道,潔淨的東西常常是從污穢中産生,而明亮的事物常常在黑暗中出現。
評論
“好漢不怕出身低”、“将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等諺語說得好,一個人不必為自己的出身低微而自卑,也不要為自己的生活環境不好或家庭貧困而苦惱。反過來想,有許多人生活條件雖然很好,但卻走上了懶惰與奢侈腐化的道路。溫室裡長大的“花朵”往往經不起風雨,受不了委屈,更容易被困難和失敗所擊倒。
人性往往是與物質條件成反比的,越是溫暖、暑熱的地方,東西越容易酸臭腐敗,反之,越是寒冷的地方,東西越能長久保持新鮮。人性也是如此,清苦的環境更容易激發人的鬥志。古今中外很多偉人,他們青少年時代就有過在艱苦環境中奮鬥的經曆。其實,從修煉的角度來講,環境的清潔與污穢并沒有什麼區别,“清淨即污穢,污穢即清淨”二者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看你如何對待了。
農村裡有句老話叫作“男孩要賤養”,賤養,就是不要嬌生慣養的意思,從精神層面上來說,就是要經得起挫折、受得了批評、聽得進不好的話;從物質條件上來說,就是不要在吃穿玩方面有過分的追求;從行為習慣上來說,就是不要把孩子弄得像有潔癖一樣,這摸不得那吃不得,這不衛生那不幹淨的。賤養孩子,其實就是從小培養孩子對外界的免疫力,因為外界的清潔與污穢往往是不由我們所控制的,除了适應并沒有更好的辦法。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社稷在這裡是代表國家,和“天下”是同一個意思。一個能成為國家之主的人或者說能夠天下稱王的人,必須受過國之垢或國之不祥。垢乃污穢、髒東西也;不祥指自然災害、戰亂動亂等。南非總統曼德拉坐了27年的監牢,終于在76歲那年成為南非的一國之主。鄧老三起三落的人生經曆,最後成就了“天下為王”的結果。這都是“淨從穢生,明從暗出”的經典故事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