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大量精力考CPA,到底值不值得?”
作為一名在“四大”已摸爬五年的CPAer,我近期經常被實習生問到這個問題。的确,行業“内卷”,持證人增多,CPA備考畢竟要花費巨大心力,考後究竟能産生多大的價值?考試對工作的實際幫助又有多大?成為新入行小夥伴最高頻的質疑。
我簡單總結了一下,實習生們向我提問的CPA“實用價值”的問題,大體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類:
問題1:畢業後“三年黃金期”,花在考CPA上值不值?
問題2:考CPA對工作有實質性幫助嗎?
問題3:怎麼選CPA老師,能讓理論和實踐完美結合?
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學習和工作經驗,和大家聊聊這些問題,不論是否在事務所工作的小夥伴,都可以參考。
問題1:畢業後“三年黃金期”,花在考CPA上值不值?
畢業頭三年,是職業成長的黃金期。經常有實習生問我:這三年期間花大量時間考CPA值不值得,會不會耽誤自己在職業能力上的提升?
我的建議:絕對值得!且,越早考越好。
第一,證書能直接帶來工資收益。
各大事務所為鼓勵員工提升,對持證員工大多會有獎勵或津貼。以我自己舉例,畢業後兩年内過了專業階段,部門直接獎勵了2000;持證後,工資每個月加1000。今年畢馬威審計部更是放出了振奮人心的消息:CICPA專業資格津貼,級别A從每月1000元上漲到每月3000元,級别B從每月3000元翻倍到6000元!這意味着隻要在畢馬威做到了SNR,每個月CPA證書的津貼收入就相當于普通人一個月的工資,可謂躺赢。
此外像德勤、安永、普華、緻同、天職等大所今年的應屆生起薪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漲;内資所的 Qpay 相對少點,但每月補貼也都将近500元。 所以說夢想一定要有,CPA 也一定要考。
第二,證書是晉升的保障。
對新人來說大家都從“打雜”做起,證書或許隻能多掙點津貼;但審計執業3–4年後,CPA會成為一個硬性門檻——從Senior升經理一定要有CPA,獲得簽字權,否則發展會很受限。如果在事務所工作5年以上還沒有持證,升到中層以上的通道基本就關閉了。
第三,證書是跳槽的加持。
有一些新人,從入職起就明确是來“四大”鍍金,過兩年就想跳槽,因此覺得考CPA沒有必要。其實,作為過來人,我建議你們最好拿到CPA再“跳槽”。
因為,如果工作3年内跳槽,且沒有CPA證書在手,求職的競争力和應屆生沒有太大的區别,出去也是從頭做起。等工作3~5年,CPA順利持證,也具備了獨立帶項目的經驗,這個時間段再跳槽,會更受其他事務所或企業的青睐。企業招從四大出來的人,看重的就是專業性,如果CPA沒考出來,說話底氣都不足,也很難實現薪酬躍升。
以上三點可見,在事務所工作的話,CPA帶來價值非常直觀,絕對值得花時間、花精力去攻克。 畢業後的頭三年,是職業成長的“黃金期”,更是你們學習狀态最接近學生時代的“備考黃金期”,因此,建議摒棄畏難情緒,早日持證。
問題2:考CPA對工作有哪些“實質性”幫助?
很多實習生和新人,在和我聊起CPA學習時,都會說“太理論了,工作用不上”。其實在最開始考試的時候,我也有同感。但工作5年後,我可以負責任地說,CPA考試學到的知識,對我在事務所的工作産生了巨大幫助。
首先,優秀的專業素養,能令你在工作中脫穎而出。
隻要從事财務和審計類工作,不論什麼公司和職級,優秀專業素養都是重中之重。擁有紮實的會計、稅法基礎,能大幅增加客戶、領導對自己的信賴感。
舉個例子,注會《會計》教材30章,學起來雖然痛苦無比,但我反複聽了2~3遍張志鳳老師的課,考了89分。這讓我在部門很出名,甚至很多比我級别高的人還會向我請教會計問題。同時,《稅法》科目裡的知識,讓我在入職不久的時候,就有能力接觸一些高級别員工才能做的項目,對審計企業的彙算清繳、所得稅業務也能一目了然。
即便不在事務所工作,CPA學習帶來的全面、系統化的知識結構也足夠應對絕大部分财務類工作,讓你在團隊裡成為受人尊重的“專家型”人物。認真學,一定有超預期的回報。
第二,CPA可以彌補學曆不足。
CPA證書在整個财會行業求職過程中都是很受重視的,寫在簡曆上很有分量。有不少本科學曆一般的朋友,初期可能因學曆問題屈居小所,但是CPA持證後,能有效彌補學曆不足,跳入大所、知名企業或者金融咨詢公司,都成為可能。就算還沒持證,如果簡曆上有會計、财管、稅法等大科的高分展示,也能在面試時獲得加持。
第三,CPA考試能夠訓練嚴謹的工作态度,受益終身。
考CPA确實是一場“鏖戰”,但2~3年的磨砺,經曆一場對自己承壓能力、自律能力、嚴謹态度的修煉,絕對可以受益終身。在事務所,leader們經常觀察實習生和新人的學習狀态,但凡有明确的備考規劃、具有使命必達精神的新人,會被格外留意,在轉正和工作分配上也更占優勢。
問題3:怎麼選CPA老師,能讓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
據我個人經驗,CPA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可以習得理論,更對實際工作有切實的幫助。如果有小夥伴感到CPA學起來吃力、太理論,很可能是因為沒選對老師。因此,以下我僅憑自己的一些考試經驗,給大家一點建議。
市面上做CPA培訓的機構多,老師也雜。如果不小心碰上“照本宣科”的初階講師,内容正确性都難以保證,更别提幫助實際工作了。推薦成立年限長、師資力量穩定的機構,東奧和中華都比較穩。小機構不推薦,沒必要增加試錯成本。
選老師的方法:第一步,要先試聽,看老師的風格是否适合自己。第二步,要關注老師的背景,因為老師能帶給你的知識儲備,是潛移默化的,如果老師背景強大,能在學習中帶給你很多意外收獲,對實踐工作的幫助也就更大。
《會計》,推薦張志鳳老師。
我剛入職時,就有同事推薦張志鳳老師給我。聽說張老師經常參加國際準則會議,所以對準則的分析非常透徹。他在課裡也會舉一些實際業務的處理方法,後來考完試後,我和同事們遇到會計問題,都會時不時查一下張老師的課。
認真聽張志鳳老師的課,能讓你理解會計是一門實操性質的學問,實際操作中存在很多特殊性。給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在講到長期股權投資因追加投資從重大影響轉變為控制的情況,母公司個别報表和合并報表的處理,這種情況要在合并報表中把原投資從賬面價值調到公允,然而個别報表依然要維持賬面價值。張老師在授課中會列舉個别情況,這些知識是書本之外的,在工作項目中,也确實有遇到。所以聽張老師的課,總能有意外收獲。
事務所考前通常都會再請一些老師來講集訓,我入職那年正好請了張敬富來講面授集訓,我也去聽了。這位老師的風格淺白易懂,如果你會計基礎薄弱,會比較推薦。
《稅法》推薦葉青和劉穎。
兩位老師都是首都經貿大學的教授,都很資深。葉老師講得綜合性較強、重點突出,但沒有稅法基礎的朋友可能聽着費勁。劉老師授課比較細緻,零基礎聽也沒壓力。我個人稅法毫無基礎,所以最後是跟着劉老師的課啃完了稅法,成績還不錯。
我考完後,也經常去逛劉穎老師的微博,發現她會參與一些高端的稅務政策制定和研讨會,在老師微博裡,也能看到一些稅法可能的未來變動,在實際業務中非常有幫助。所以說,通過學CPA認識一些有強大背景的老師,對實際工作會有長線的助益。
《财管》推薦鄭曉博和闫華紅。
我考财管是備考的第二年,但由于财管在工作中涉獵較少,也算是零基礎狀态。鄭老師的課旁征博引,趣味性強,還會傳授很多技巧,瞬間打消學習恐懼。他的考前的串講也總結得非常到位,他的沖刺講義我到現在都保留着,全部都是精華。
二輪複習的時候,也看了一些闫華紅老師的課程,個人感覺她講得很有格局感,課時也不長很适合二刷,提升對财管的整體認知。team裡的小夥伴也有力薦達江的,據說講課很幽默、貼近生活,不過我自己沒聽過,不過多評論。
《審計》推薦範永亮。
我在事務所工作,對《審計》有基本的認知,範永亮老師講審計的過程中,還能代入嚴密的數學思維、統計思維,認真聽收獲很大。這些思維方法,在具體審計工作中也能幫助我思考。
《經濟法》、《戰略》這兩科,我個人考的時候工作非常忙,沒有花太多精力,前期大部分是自己看書(教材、《輕一》都需要看),補充選聽些老師的課件,考前沖刺的時候密集聽串講。經濟法黃潔洵、戰略杭建平,感覺都是不錯的,但兩個科目都非常注重考前重複記憶,老師講得再好,不背不記也過不了,一定要利用好自己的“考試假期”,努力背。
不知不覺已經寫了将近三千字,也算是苦口婆心。
小結一下:不論是否進事務所工作 , CPA都是值得認真一考的高含金量證書。眼下的辛苦和脫發,會換來更多未來的機會。堅持一下,成功就在腳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