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每一個企業的系統各有不同,都會根據自己的業務産品進行調整。本文作者根據自己在企業内部系統方面的工作經驗,總結出了三點感悟,希望對你有幫助。
說來挺不好意思,咱也不是啥産品新人,行業經驗9年;從業這些年,2C2B啥都幹過,資本每隔幾年的熱潮也都精準踩過,從020幹到智能硬件再來健康APP,看到潮水來了又去。
遂發現2B才是本命,重新起航,跨過金融SaaS,物流SaaS,低代碼平台。兜兜轉轉,人到中年,想輕松一點,選擇一家大型上市企業,做企業内部系統,然而發現這裡的工作,也是要有點東西。
入職半年多,和大家分享我的幾點感悟。
一、大膽質疑“預設流程”1. 剛來公司,發現幾個别扭的預設流程
所有的需求都是業務對口人給過來,且排好優先級,優先級準則一般是“老闆提的次數多少/老闆是否關心”。一個需求給過來,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溫馨提示“這個老闆關心,提了幾次,優先做這個”。
再來,需求設計過程中,對口人會對設計合理性提出質疑,用“之前的習慣“”大家的認知”一些原因,試圖影響産品設計。
最後,所有面向用戶的界面,都沒有埋點。所以需求落地後,從來都沒有搜集到一線的信息,了解用戶有沒有在用,用戶使用得如何。
2. 問題出在哪裡?
1)業務對口方式
對口人應該有自己清晰的準則規範,這份規範代表着整個業務層的統一意志,然而現在是以個人偏好來決定。更可怕的是,支持這份偏好的理論,是老闆的隻言片語,而非和老闆的坦誠溝通,所以代表我們篩選需求和判斷需求優先級的邏輯,可能全是錯誤的。
2)信息流通渠道
在這個過程中,都是我們單向接收信息,業務不了解我們做了什麼,花了多少代價,結果如何(甚至我們自己也不了解)。
3. 那我們做了什麼呢?
總的來說,是通過溝通渠道的建立,慢慢優化整個對接的流程。
1)啟動并優化月度例會
拉上業務老大,在例會中,陳述近期上線能力,展示上線後能力效果。
同時這樣的形式,也倒逼我們重視用埋點等方式,搜集用戶數據。
過了一段時間,我們發現羅列需求會讓業務老闆聽得昏昏欲睡,整個陳述用老闆的話說”太技術預研“,于是我們優化了2.0的形式。 以”錢花在哪裡去了“為主線,對需求進行劃分和陳述。
這樣一來,能讓業務老大明白錢花到哪裡去了,圍繞哪些目的花了更多的錢,讓大佬在優先級上給到更多執行上的意見。
2)有目的的規劃産品版本
在之前的會議中,業務老大是處于“事後被告知”的角色,體驗仍舊不夠好。
所以我們也計劃能夠做到事先知會。首先會評估每個需求的分類,同時以版本為中心,納入不同分類的需求并控制比例。
例如 新業務支持/現有業務支持/精細化管理/體驗優化幾項,我們會按照不同比例排布,有些要鼓勵甚至創新(新業務支持),有些要引導(現有業務支持/精細化管理)、有些要控制(例如體驗優化)。
如果說之前解決了讓老闆知道錢花在哪裡了,現在可以知道産品通過控制需求控制版本,達成了“錢用在了最有價值的事情上”的目的。
3)啟動需求澄清會議
所有需求上會溝通,邀請業務主管一起參與,對需求的業務特性和背景進行梳理,對需求接受與否達成共識,對需求優先級初步形成共識。
二、用“影響”替代“順從/硬剛”在溝通的過程,業務和産研思考方式不同、角色不同,自然少不了沖突。
但要特别要強調的是,作為新同事,盡量不要用“硬剛”的方式來溝通。溝通的目的是先是為了赢得信任,然後在信任的基礎上去解決問題。
面對上遊業務,你的硬剛會讓對方退避三舍或者反彈硬碰硬,無法真正達到溝通的目的。
但一味的順從是否可取呢?也不是,甚至後果會比硬剛更嚴重。因為順從=乖巧=沒有自己的意見=沒有自己的價值。
哪怕是面對内部系統,産品的價值也不僅僅是實現業務的需求,也不僅僅是上傳下達,是用腦袋思考這部分的需求,把放到更大的框架裡,放到信息化能為這部分解決哪些相關的問題,同時注意幫業務查漏補缺,多想一想這樣設計的風險和後果。
比如業務對你提出,我們需要對下遊供應商維護更多的字段,以便知道這些供應商的資質是否符合公司标準,便于總部管控。你立馬應該想到“那我們是不是要通盤考慮供應商管理”的這些事情了?供應商準入、日常績效、供應商準出等等環節,要不要坐下來讨論一下?不求馬上有結論,但求産品和業務在反複溝通中,形成有這樣的意識和共識。
三、拿結果,做閉環1. 真正的結果和閉環
不要因為做的是内部系統,就不考慮拿到真正的結果了。
對外部産品而言,真正的結果和閉環是形成商業化。
内部的閉環呢?不僅僅是降本提效創收那麼簡單,說白了,這幾個目标的達成是産品的功勞麼?這能達成的先決條件,都是業務能把事情想清楚,主動去規劃去告知産品如何做。
如果你不是企業内部的産品,相信你也會成為這個主動規劃主動拉通的角色,那為什麼我們做了企業内部産品,就要放棄職業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呢?我們照樣可以成為這個去思考和推動降本增收提效的人呀。
2. 那産品可以幹什麼呢?
1)打開自己,了解外部發展。
無論是自己公司的業務現場,還是外部公司,或者為類似場景服務的商業軟件,都是你可以學習的榜樣。
2)在1的基礎上,主動發起需求。
企業的内部的發展,往往分為業務線上化——财務線上化——業務精細化運營的幾個階段。
我們可以看到每個階段的企業重心,主動找到圍繞這一重心的提升方案,我們是可以走在業務之前,為企業扮演“信息化咨詢顧問”這個角色的人。
提供了更多的實施方案,征求業務同意,獲得實施效果。久而久之,業務的創新的閉環就跑起來了,你和業務的信任閉環也跑起來了。
都說《定位》是對管理學影響深遠的一本書,因為先有如何認識自己,才有如何去做。
希望我們每個服務于企業内部的産品,都可以擺脫“執行者”的身份,變為“發起者”,真正提升自己在企業中的價值,以及提升在産品這一職業中獲得的榮譽感。
本文由 @假裝是運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