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翻一朵向日葵,左抖成了花葫蘆,右搖變出花燈籠。”不大會功夫,由兩根小木棍撐起的巴掌大翻花,仿佛變魔法一般,就有了好幾種變化。
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劉氏翻花”。“劉氏翻花”,結構合理、構圖多樣飽滿、色彩豔麗多樣,不僅體現着手藝人的質樸,更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還是喜慶、和諧、美滿、幸福的象征,深受大家喜愛。
6月2日下午,由大衆網•海報新聞與遠通集團臨沂國華、寶華一汽奔騰4S店主辦、臨沂市體育攝影協會協辦的“追臨沂‘沂起’奔騰·尋找臨沂文化符号”活動,走進平邑縣銅石鎮高莊村,與“劉氏翻花”零距離接觸。
來到高莊時,“劉氏翻花”傳承人劉慶懷并不在家。其兄劉慶華,與弟弟一樣,從小酷愛鑽研翻花技藝,對翻花有着難以割舍的情懷。這種喜好,堅持了幾十年;一拿起,就再也沒放下。
“村裡老輩人幾乎都會做翻花,每到重要節日就會做幾個哄孩子玩,也寓意給新年添個好彩頭。”受家中長輩熏陶,翻花很早就在劉慶華心中埋下種子。然而,由于翻花制作工藝耗時費力,手藝人越來越少,面臨難以為繼的窘境。眼見翻花手藝日漸凋零,劉慶懷很心疼。“這門手藝要是失傳多可惜!”劉慶懷心一橫,收拾東西回了老家,專心做起了翻花。
劉慶華說,要想這門手藝讓大家喜歡,就得創新。在傳承老手藝基礎上,手藝人對翻花進行大膽創新。除了以前傳統的“十八變”,還創作出桃心、二龍戲珠、葫蘆、大公雞等多種造型,花樣也誕生出元寶花、蒙山花、日出環球等。如今,“劉氏翻花”已經衍生出四五十個種類、百餘種花形,其銷售市場也到達濟南、青島、北京等地,逐漸遠近聞名。2014年,“劉氏翻花”更是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劉氏翻花”的制作工藝也極為複雜:粘紙、晾曬、鑿切、修邊、罩染、晾曬、剪紙闆、粘木棍、晾曬、整形等,總工序在20個左右。“自己忙不過來,就請村民們一起來幫忙,他們也能增加收入。”很快,農家小院就成了村民們粘貼“劉氏翻花”的場所。
純手工制作,造型優美,上下左右都可變換花型……如今,“劉氏翻花”這項傳統文化不僅深受消費者喜愛,也帶動了群衆緻富,正釋放着另一種“魔力”。
從2016年開始,平邑縣就開始将銅石鎮高莊村“劉氏翻花”列為非遺、手工藝助力扶貧實訓基地進行推廣,每年舉辦傳統工藝加工制作培訓班,培訓結束後确保受訓人員能熟練掌握翻花手工藝制作各種技能,讓受訓人員能用這項技能增收緻富。
劉慶華告訴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最忙的時候,大約有二三十位村民粘貼翻花,每天少則收入十幾元錢,多則三四十元,還不耽誤農時,成為村民們增收的來源。一位年近七旬的村民,因為身患疾病導緻無法從事體力勞動,閑暇之餘就做翻花。“做個翻花買饅頭!”她笑着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