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小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小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26 20:46:25

小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小暑節氣特點介紹從每年公曆的7月7日或8日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從字義上來講,“暑”即“熱”,說明小暑時氣候炎熱曆書中曰:“鬥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于極點,故名也”也就是說,此時天氣雖然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作“小暑”,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小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小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介紹)1

小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小暑節氣特點介紹

從每年公曆的7月7日或8日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從字義上來講,“暑”即“熱”,說明小暑時氣候炎熱。曆書中曰:“鬥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于極點,故名也。”也就是說,此時天氣雖然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作“小暑”。

小暑即小熱。我國古代将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鸷。”

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着熱浪;由于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而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進入小暑,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并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總之,小暑節氣的氣候特點是天氣炎熱,降雨增多。

小暑節氣風俗介紹

(1)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2)伏天民諺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荞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3)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别的食物。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于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4)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将面粉炒幹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着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面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洩,實大腸。另外,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5)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等和多種維生素,Vc鉀和膳食纖維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後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6)俗語:小暑黃鳝賽人參。黃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鳝魚最為滋補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而黃鳝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根據冬病夏補的說法,小暑時節最宜吃的是黃鳝,黃鳝蛋白質含量較高,鐵的含量比鯉魚黃魚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黃鳝還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防治動脈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對食積不消引起的腹瀉也有較好的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