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bson吉他越來越貴,但這家公司的經營狀況卻正在變得越來越危險。
如果你關注了吉他世界網新開的《知周》欄目,你一定注意到了Gibson近期正在出售廠房,并且終止了對一項音頻業務的繼續投資,同時他們也在減少音頻産品的SKU,總之就是開源節流。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迎接明年即将到期的巨額債務,但情況依然非常不樂觀。
行業巨頭Gibson擁有輝煌的曆史,公司已成立100多年。在延伸閱讀中,你可以快速了解到這個品牌過去100年裡所經曆的幾個重要時期。值得思考的是, Gibson走到了今天這般危險的境地,并不是因為它跟同行們一樣保守。恰恰相反,Gibson是樂器行業投資轉型最為激進的公司之一。
當大部分中國人開始了解到Gibson這個品牌的時候,這家公司已經幾易其手。從1986年至今,Gibson的掌舵人一直是Henry Juszkiewicz。
經過前幾年工作的錘煉,Henry Juszkiewicz已經學會了如何給暮氣沉沉的企業注入活力, 而Gibson讓他決定結束之前“買進賣出”的套利生涯,專心把這個吉他品牌做好。
為了重振Gibson,Henry做了這麼幾件事:
一:幾乎解雇Gibson所有管理層。Henry認為,沒有音樂家精神和激情的管理層,是Gibson衰落最重要的原因,改造Gibson必須引入新思維。在延伸閱讀中,琴友們可以看到他是如何評估自己當時做法的。
二:回歸Les Paul等經典産品。Henry對Norlin時期的Gibson産品嗤之以鼻,剛到Gibson就當衆砸爛了他認為不合格的吉他。他認為,要讓消費者重拾對Gibson的熱情,必須要打造高品質的經典複刻版,與Epiphone等子品牌劃清界限,讓消費者回憶起Gibson是如此經典的品牌。
三:全面提價。這是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的做法,而且提價幅度高達20%~45%。因為,Henry通過調研發現了消費者的心理——價格下降隻會讓消費者更不願購買Gibson。事實證明,Gibson提價的确促進了銷售的增長,此後Gibson保持着每年12%~15%的提價幅度。
這三闆斧下去之後,Gibson用一個月的時間就實現了盈利,樂器行業也立刻記住了剛剛三十歲出頭的Henry Juszkiewicz。而随着U2、Metallica、Guns N' Roses和Bon Jovi等等搖滾明星在八九十年代的風靡,吉他市場規模迅速擴大,Gibson也進入了高速增長的階段。
Guns N' Roses樂隊,其主音吉他手Slash在今年成為了Gibson曆史上第一位全球品牌
Henry曾在接受采訪時稱,從1986年到2014年,Gibson保持着年營收平均增長30%的速度。這家他用500萬美元收購的公司,高峰時年收入超過了20億美元。
如果說在20世紀,Henry Juszkiewicz實現了Gibson的重生,那麼進入21世紀之後,他則寄望于這個品牌可以走得更遠、更領先。此時,他找到了新的三闆斧:收購、生活方式和科技,而這三闆斧劈開的卻是債務危機的大門。
1.收購
收購,是Henry最熟悉的商業手段,這也是當他開始為Gibson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時,最先采取的手段。
2001年,他主導了Gibson對美國百年鋼琴品牌Baldwin的收購,并在随後兩年在中國收購了兩家工廠作為生産基地,把中國作為主要的鋼琴産地和市場。他曾表示,Gibson在中國市場的主要收入是依靠鋼琴,吉他隻占很小的一部分。
Gibson對Baldwin的收購取得了成功,但對于Henry來說還遠遠不夠。除了鼓、貝斯等樂器公司,他還想擴張到電子消費品和專業音頻設備領域。2008年金融危機短暫打亂了他的計劃,但在此後他迅速重回了收購步伐:2011年,Gibson收購了世界知名DJ産品制造商Stanton;2012年,Gibson注資日本消費音響廠商安橋(Onkyo);2013年,Gibson戰略投資了日本專業音頻視頻設備廠商TEAC,并成為大股東;2014年收購了飛利浦旗下的娛樂音響業務,這是Gibson曆史上最大的一筆收購,大約在1.5億美元左右。
Gibson人士曾表示,随着不停收購,該公司75%的合并收入來源于消費電子産品。
而所有收購的目的隻有一個——讓Gibson不再是一個吉他品牌,而是音樂生活方式品牌。
2.生活方式
試想,在阿裡巴巴剛剛上線淘寶網的時候,Henry已經提出要把Gibson打造成一個音樂生活方式品牌,足見Henry的目光看到的是15年,甚至20年之後,領先于他在吉他行業的競争對手。他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Gibson要做音樂産業的Nike。
正是為了實現音樂生活方式品牌的目标,Henry才把收購的觸角從吉他延伸到整個樂器領域,再到專業音頻制作以及消費級音響,可以說隻要跟音樂消費相關的領域,不管是聽音樂、演奏音樂還是制作音樂,他都要進入。這無疑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但Henry決心跟未來展開豪賭,連Gibson的商業口号都變為了“彈奏、記錄、聆聽”。
與賈躍亭做汽車相似,Henry的賭注太大了,他的野心讓公司背負了巨額的債務。如果公司新老業務如他所預期的增長,尚且還好,而一旦市場下行,Gibson的資金風險就被迅速放大。
3.科技
這個部分我們會稍微多說幾句。Gibson對吉他科技化、智能化的改造起步非常早,2006年Gibson推出了帶有Midi功能的HD6X,在2007年發布了一款名為Robot Guitar的産品,主打自動調弦的系統。對于一家世界大牌吉他公司來說,Gibson仍能保持着這樣的創新意識是令人欽佩的。但這些産品的市場反響卻非常冷淡,尤其是自動調弦産品,讓Henry終于遭遇到了他職業生涯的一次重大挫敗。
我們可以通過幾個維度來理解Gibson在科技化上遇到的瓶頸:
(1)産品價值:購買Gibson的群體除了認同其使用價值外,更在乎的是産品的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其中,後兩種價值會随着時間沉澱而增值,前一種則幾乎是保值。
但是科技産品恰恰相反,是随着使用和技術進步而必然貶值。沒人願意花更貴的錢,去買一把會貶值的Gibson。
Henry為産品注入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産品價值,是其失敗的最為重要原因。除了Gibson,很多國際大牌都面臨着這個難題。這能不能通過建立廉價的子品牌來解決呢?後面幾點會給出我們的分析。\
(2)使用頻率: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樂器是使用頻率很低的産品,與工作離不開的筆記本電腦,或者随時拿在手中的智能手機相比,消費者更能容忍手動調弦這種低效的操作,而且自動調弦系統給吉他增加了一個操作界面,并且需要充電,其實是看似高效、實際增加了消費者體驗的負擔。
而這個消費者不願意買單的技術,卻讓Henry投入了大量研發資金。
(3)成本控制:在吉他原有的功能結構中注入科技元素的成本之所以高,原因在于當時行業本身缺少技術積累,可集成的技術有限,所以研發成本高;吉他市場規模太小,沒法通過規模效應降低供應鍊成本;樂器在音準、音色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加大了科技應用的難度。
Henry曾嘗試給Gibson産品強制配備自動調弦的系統,以攤薄成本,但遭到了消費者的抵制,不得不草草收場。另外,高成本也是Gibson沒有通過廉價子品牌來實現科技化的原因。
(4)叠代消費:當消費者開始認為吉他是一個可以叠代消費的産品時,Gibson的科技化轉型也許能夠成功,但Gibson的品牌調性、吉他低頻使用的産品特性 以及難以壓縮的成本,都讓這種“成功”像是一個白日夢。
如果要讓這個夢變為現實,中國吉他品牌成功的機率可能比Gibson還要大一些。
當Henry大肆收購之時,他對Gibson的高速增長應該是持樂觀态度,至少他是這樣說服了投資人和銀行,但實際形勢卻急轉直下:原本應該支持Gibson擴張版圖的傳統業務收入出現了下滑。比如Gibson吉他,在科技化之後的新款乏人問津,二手Gibson交易卻變得空前活躍。
自2014年完成對飛利浦家庭影音業務收購之後,Gibson的年收入快速從21億下滑到去年的17.25億,而根據美國信用評級機構穆迪(Moody's)在今年8月份發布的報告,Gibson今年營收可能繼續大幅下滑到12億美元。
事實上,穆迪在2014年後也一次次下調了對Gibson的信用評級,目前Gibson處于Caa3級,意味着着Gibson有可能債務違約,或現在就存在危及本息安全的因素,與實際違約之間隻隔着一層窗戶紙。
穆迪投資者服務部高級信貸官Kevin Cassidy表示,這是因為Gibson經營疲軟、資金流動性差、資本結構不可持續,而導緻後者的原因,正是其對明年即将到期的債務缺少穩定的融資能力。
這兩筆債務總計超過5億美元,分别于明年7月和8月到期,因此我們看到Gibson近期抛售廠房、控制成本,來為明年的債務籌集資金。穆迪認為,這些舉動雖然能讓Gibson的債務與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比,從目前的10倍下降到8倍,但不會帶來實質性的改變。
根據外媒的報道,Gibson甚至在跟飛利浦家庭音響業務的潛在買家進行溝通。這家日本公司名為Funai Electric,2013年曾有意收購飛利浦家庭音響業務,但雙方當時沒能達成合同,最後眼看着Gibson搶走了飛利浦。Funai Electric與Gibson兩家公司四年之後再碰頭,一方面說明Funai Electric收購飛利浦之心不死,另一方面也顯示出Gibson所處的資金困境。
Gibson和Funai的談判結果并未公布,但套用足球界的話術:留給Henry Juszkiewicz的時間不多了。
未來8個月将是對Gibson再融資能力的考驗。作為美國文化的重要Icon,Gibson引入外國投資者可能會受到美國政府的幹預,但投資人依然可以去了解Henry對打造音樂生活方式品牌的深層思考,再決定是不是要加入他的豪賭、成為Gibson的股東。
即便如此,琴友們請不要幻想Gibson會降價。如前文所述,除了部分科技化的吉他産品之外,降價并不是Gibson的風格。
在某種程度上,Henry Juszkiewicz堪稱為行業先知,他為吉他行業發展指出了方向。他也是一名優秀的管理者,帶領Gibson走出了八十年代的困境。但他不是個稱職的産品經理,而且在市場現實面前,不得不說他的步子邁得太大。
“我計劃用15年,把Gibson打造成全球NO.1的音樂生活方式企業。”2006年的Henry如此描述他的野心。6年之後他表示,Gibson必須放慢速度,要控制一下。
“技術是美妙的,但并不是總能讓消費者滿意,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市場推廣費用。” 他今年7月接受采訪時說。
調整好步伐當然是件需要大智慧的事,而且運氣同樣很重要,但我覺得Henry Juszkiewicz眼中的未來是可以實現的,隻是未必是發生在美國,也未必是由Gibson來完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