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陝北文化具有的特點

陝北文化具有的特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8 00:44:38

陝北是中國東部與西部的結合處, 也是黃河文明和草地文明的結合處, 又是土地文化與遊牧文化的結合處。千百年來, 這裡是民族鬥争與民族融合的前沿, 這裡的民情風俗有其獨特之處。本文将從陝北的民歌、文學、飲食、建築、文化等方面來研究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陝北文化。

陝北文化具有的特點(陝北文化這些你知道嗎)1

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是對流行于陝西榆林、延安等地域的民間歌曲的統稱,以語言質樸、内容豐富、地方特色濃郁而見稱。它是一幅生動的陝北人民生活和鬥争的曆史畫卷,形象地折射出陝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獨特的民俗文化。

陝北民歌中一個顯著特征是疊字的運用。如“風刮蘆草忽閃閃,年輕的朋友蜜罐罐;桃樹花開粉團團,新交的朋友面粘粘;白面片片肉臊臊,想你想成半吊吊”;這些疊字都是口頭語的提煉,它能使所表達的事物更形象更逼真,也充分反映了陝北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質樸、豪放和诙諧的性格。方言土語的娴熟運用,如:“避風灣灣陽崖根根,這達正沒人盛格陣陣”;這些口語化、生活化語言充滿着生機勃勃的活力和潑辣的情調,給人一種親切感。

另外,有些民歌隻有用方言唱出來才能賦予鮮明的地方色彩。如“你媽媽打你不成才,露水地裡穿紅鞋”,普通話“才、鞋”不同韻,而陝北方言中“鞋”讀“孩”,用方言演唱,既解決了押韻問題,又突出了地方風格。 修辭手法的集中運用,比喻如:“白格生生的臉蛋西北風吹,你是哥哥的心锺锺。站在那圪塄上了不見你,眼淚珠呀好比連陰雨”。誇張如:“想親親想得我手腕腕軟,拿起哪個筷子我拿不起個碗”,形象地描寫了人想人的那種無精打采、心不在焉的無奈心情。“雞蛋殼殼點燈半炕炕明,燒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窮”

陝北文化具有的特點(陝北文化這些你知道嗎)2

其中有比喻,有誇張,有對偶,有比興,短短兩句中包含了豐富的修辭手法,真可謂語言中的精華,這就是陝北民歌中的語言文化價值。 陝北民歌能原汁原味地傳達出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傳唱出一種和傳統文化聯結的悠長人生,傳遞着陝北人純樸的至情至性和全部的心靈秘密,揭示出陝北人生命的真實。因此解讀陝北民歌,既有助于從民俗文化視角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陝北民歌,也有助于從民歌中探索陝北民俗。

飲食習慣

陝北曆來為半農半牧區,陝北人忠厚善良, 勤勞儉樸, 待人誠懇, 好客守信, 極具吃苦精神與忍耐精神, 而一旦奮起, 則敢于鬥争, 且十分勇敢, 具有鮮明的北方漢子的特點。

由于地理位置的關系, 陝北農作物以種植高粱、黍子、糜子、荞麥、小麥、玉米為主。主食以用小麥、荞麥制作的面食為主,如荞面、剁荞面、荞面圪坨, 輔食有油馍馍、棗糕、黃米撈飯、小米幹飯、糜子糕和雜面等。“荞面圪坨羊腥湯, 死死活活相跟上”中詠到的“荞面圪坨”是陝北人的主食之一。陝北人将和好的荞面搓成長條, 用大拇指撚成小指頭蛋兒大小的卷兒, 然後煮食。吃時澆上羊肉臊子湯, 味美無比。吃荞面圪坨一定要配羊腥湯, 圪坨與羊腥湯兩者不可缺一。

陝北人素喜食用油糕, 它不僅營養豐富, 而且“糕”與“高”同音, 寓有興旺發達、節節高升的吉祥之意, 表達了陝北人企盼步步高的美好心願。逢年過節、祝壽滿月、婚喜喬遷之際, 糕馍為必備食品, 因而亦稱“年糕”、“喜糕”、“壽糕”。米酒是陝北人普遍飲用的一種家釀酒, 其色澤黃亮, 酸甜适度, 口味綿醇, 回味悠長, 帶有濃厚的地方風味特色, 因而頗受群衆喜愛。在訂親時, 兩家人面對面相坐, 吃油糕、喝米酒, 決定兒女終身大事,将人情、親情、愛情和糕香、酒香有機地融為一體, 更增加了愛情生活的情趣和歡快喜悅的氣氛。

服飾特點

“ 羊肚子手巾水上漂, 年輕人唱曲子解心焦”中的“羊肚子手巾”個民俗詞語。“羊肚子手巾”頭上戴是陝北中老年人的慣常打扮。因為陝北多風沙, 且窮苦人常在山野間勞動, 所以, 把白色的毛巾打結盤于頭上, 一來可擋風沙,二來可遮暴陽, 三來可擦熱汗, 可謂一物多用, 又叫“白羊肚手巾”。把這種白色毛巾喻稱為“白羊肚” , 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 1) 羊子在陝北廣被放牧, 羊子和人們的關系密切, 用人們最為熟悉的東西作喻, 易于為人所理解; ( 2) 在陝北, 幾乎每家都有羊子放牧, 牧羊人又多以白毛巾為遮陽擋風沙揩汗之用,故以之作喻, 乃自然之理。有人認為, 陝北人喜歡穿光闆羊皮襖和白顔色的服飾。這種衣裘尚白的習俗和戎狄之族是分不開的。以崇尚的顔色不同而分為赤狄、白狄等。陝北為白狄所居, 黨項羌亦有尚白的習俗, 如元昊就把自己所建的王朝稱為“白上國”, 這種尚白的習慣就一直深深地溶化在陝北人的潛意識之中, 支配他們的心理前後達幾千年之久。如今, 頭戴“白羊肚手巾”的陝北人形象已深深地紮根于全國人民心目中。

陝北文化具有的特點(陝北文化這些你知道嗎)3

窯洞文明

窯洞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蘊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曆史遺風。明弘治年間延安知府有詩道:“峰頭辟土耕成地, 崖畔剜窯住作家。”窯洞是陝北人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港灣。

陝北的窯洞有土窯、磚石窯、薄殼窯三種。土窯是延安地區窯洞中最常見的“老祖母”。石窯是陝北窯洞中的“富貴者”, 是土窯的繼承和發展。土窯是挖出來的, 石窯是箍起來的。窯洞内的設施以土炕為主體。陝北天氣寒冷, 夏季很短, 土炕是居家生活必不可少的。陝北人的窯洞把廚房與卧室合二為一, 燒飯的鍋頭連着大炕, 竈口為蛤蟆嘴形, 無論是燒柴還是燒煤, 都不用風箱。做飯時, 竈火的一部分熱量通過炕道, 燒熱了土炕, 既做了飯,又取了暖, 一舉兩得。土炕還是陝北人家庭生活的紅火中心。來人盤腿上炕, 米酒、紅棗端上桌, 賓主交談, 其樂融融。前炕緊靠窗戶和門口, 這給年輕人談情說愛創造了空間。

出行方式

陝北人過去走親訪友, 逢集趕會, 多靠步行; 稍微富裕的家庭, 一家三口出門, 妻子懷抱孩子騎驢丈夫則牽驢; 坐轎者,騎馬者, 則都是富戶人家。“騎驢婆姨趕驢漢, 懷中抱個肉圪蛋( 小孩子)”形象地反映了陝北人的行旅習俗。 現在,由于陝北地區黃土高原山大溝深, 生活所需之物資過去多由騾馬馱運。于是, 腳夫成為黃土高原上的一種古老職業。腳夫以駱駝、騾馬或毛驢等牲畜為伴, 因鄉下人多認為牲畜是有靈性的, 是性靈。所以, 腳夫又叫趕性靈的人, 腳夫的工作就是趕性靈。走在前面的性靈在額頭上被裝扮上紅纓和三面小圓鏡, 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像三盞點着的燈。“走頭頭的騾子兒三盞盞燈, 戴上那個鈴子哇哇的得那個聲。”

陝北文化具有的特點(陝北文化這些你知道嗎)4

婚姻喪葬遺風

陝北人在婚俗上十分講究, 擇親時非常重視“門相當, 戶相對”。這主要表現在三點上。首先, 重視門戶( 亦叫門色、門風、根底) , 即看其家族有無狐臭史, 如有狐臭或有狐臭嫌疑, 其家庭無論多麼富有, 兒女不管多麼英俊、漂亮,也不願結親; 其次, 重視人氣, 即其家庭的人品及在社會上的威信, 如有男盜女娼及其它壞名聲, 決不結親; 再次, 重視八字, 如兒女屬相相克, 或在犯月, 則忌諱結親, 有“男犯妻家三十六, 女犯婆家一世窮”之講究, 這當屬迷信。另 外, 婚俗講究妗子不作婆, 認為這是倒脈( 正如王夫人不能作林黛玉之婆) ,姑姑、姨姨作婆, 婚俗準許, 但不提倡, 認為“姨姨作婆, 刀剪相磨。”“姑姑作婆, 一世不和”。陝北婚俗還非常重視同族不婚, 雖出五服, 那怕出十服, 隻要是未分戶的一姓, 決不結親。迎親之日, 男方選定迎親婦女( 俗稱娶人婆姨) 2 人, ( 寡婦、孕婦、再嫁者不可) 和男子5 人,叫作娶人的, 娶人的必須是單數, 加上瑣呐鼓樂趕當日黃昏或第二日黃昏娶回新娘, 與“婚者, 昏也“的古風相附。女方選定送人婆姨2 人, 其他男子5 人, 加上新娘共8 人, 女方送人的必須是雙數。迎送人數講究“男七女八”。這種婚俗自古以來一直延續至今。

在陝北, 喪葬習俗實行木棺土葬, 棺材多用柏木, 楊木( 水桐) , 以柏木棺材為最好。墓地必請陰陽先生選擇, 在地上挖八尺或一丈二尺的深坑, 叫滲坑, 再挖墓窯, 墓窯大小以棺材放入後四周能轉開人為準。富有者或有功名者,則在地下用石頭或磚砌成墓窯, 此叫石葬或磚葬。老人臨終, 兒女皆到跟前, 聽其遺囑, 穿上“老衣”,老衣為藍面紅裡的綢子所做, 忌灰忌黑, 尤忌用緞子做老衣, ( 因諧因是“斷子”), 殁後, 兒女大放悲聲, 嚎陶痛哭。然後給亡人理發、洗面、斂容、淨身, 擡放在鋪有谷草或糜草的地上, 用大白紙蓋身、蓋臉。兒女皆披麻戴孝, 即刻派人給親友報喪,對受報者無論老少都要叩頭。其餘孝子守于靈堂前, 手持哭喪棒。靈前點長明燈, 時時燒紙獻祭。

喪事一般要舉行三天。第一天開吊, 家門、娘外家、女廂外甥均上獻子( 饅頭) , 執事人發給孝布。黃昏要舉行“遊食”儀式, 所有孝男孝女都跪在靈前大院裡, 端祭飯者在和尚或陰陽的引導鼓樂伴奏下, 在孝男孝女空隙間遊轉, 然 後向亡者獻祭品, 執事人說明是誰獻的。一般都有四獻, 即自家、家門、娘外家、女廂外甥各一獻。“遊食”大都進行到深夜。

第二天迎幡( 引魂幡) 、紙活( 紙紮的宅院、金童、玉女等) , 和尚、陰陽辦道場、念經超度亡靈, 并由禮生宣讀祭文, 晚上要舉行請神破獄、過橋、撒路燈等儀式。第三日晨出殡, 由鼓樂引導, 長孫或外孫扛引魂幡、撒路錢、棺上綁”扯喪布”(一般為三丈六尺長之白布) , 孝子在扯喪布下, 雙手舉布, 緩緩牽引棺木。到了墳地, 陰陽用羅盤在墓穴中定好方位, 下棺入葬, 放墓磚、桃符等鎮物。并放置祭食灌, 點萬年燈。然後填土掩埋, 陰陽為亡者念招魂曲, 孝子背撥引魂幡, 其餘人等開始推墓, 直至推圓為止。

葬後第三天, 叫“複三”,孝子上墳祭奠, 安放石供桌, 将哭喪棒插于墳上, 如未下雨, 則要擔水灑墓( 講究“若要富, 雨灑墓”), 從亡者殁日算起, 每七日祭奠一次, 共祭奠七次; 百日、周年孝男孝女均要上墳祭奠。死者亡後三年内 孝子仍要穿白帶孝( 白帽或白鞋) , 春節時不貼紅對聯。 在陝北, 12 歲以下夭亡的小孩, 用谷草裹屍送到山颠讓禽獸吞食, 叫“天葬”,認為魂不全。12 歲以上未婚男子亡後, 一般都買“女骨”(未婚亡女) 合葬, 稱作冥婚或彌婚。孕婦亡後, 先得剖出腹中胎兒, 用符攘鎮, 然後埋葬, 年 老之人亡後, 稱為順心老人, 如前所述, 才隆重埋葬。 從陝北婚喪風俗中, 一方面我們可以窺見陝北古代婚喪文化的遺風, 另一方面又不乏迷信成分, 而且紅白大事都要大操大辦, 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民間工藝

陝北民間工藝主要有:剪紙、石雕、刺繡、面花、泥塑、民間畫等。陝北剪紙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表達方式自由率性,外在形式粗犷大氣,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要貼上漂亮的窗花,新婚的洞房上也要有制作考究的窗花;石雕主要在榆林的綏德、子洲一帶較多,其中石獅的雕刻最有特色;刺繡在以繡鞋墊、鞋面、枕套較多,近年來,繡鞋墊的很多,而繡鞋面、枕套這些工藝傳承的很少了;面花主要流行在榆林東南部一帶,每年清明節,這些地方民間都有蒸面花的傳統;泥塑在陝北大部分地方都有,主要在廟會上的泥塑最多。民間畫原來主要是炕圍畫和箱櫃上的油畫,近年來,這些民間畫好多地方都失傳了。

陝北有着豐富的文化資源,無論過去和現在,它始終都以它大氣雄宏的藝術特色而深受世人喜愛,但是,随着社會文化多元化的發展,陝北文化也面臨着重重危機,特别是青年一代審美情趣的變化和對藝術時尚化的最求,陝北文化處于邊緣化的境地,作為我國重要的文化組成,對陝北文化的全面保護和發展任重而道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