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是歐洲曆史上的一個時間段,是從西羅馬帝國滅亡的476年到東羅馬帝國滅亡的1453年,大約将近1000年。西羅馬滅亡後,日耳曼人占據了歐洲大部分地區,形成了封建割據、教權至上的局面。由于日耳曼人的社會比希臘羅馬更加落後,因此中世紀往往被稱為是黑暗的。但實際上,中世紀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黑暗,日耳曼人建立了法蘭克帝國不久,歐洲的社會就迅速發展起來。在中世紀後期,歐洲已經開始醞釀改變世界的近代文明了。
一,封建制度盛行和近代民主制度的萌芽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人在西歐建立了許多小國,如西哥特、法蘭克、東哥特、汪達爾、勃艮第、蘇維彙、倫巴德、盎格魯撒克遜等。這些蠻族入侵暫時讓西歐的社會倒退了,戰亂頻繁、經濟凋敝、政局動蕩。在入侵羅馬之前,日耳曼人還停留在氏族社會時代。當他們進入羅馬之後,落後的社會和先進的文明發生了巨大的碰撞。這種碰撞加速了日耳曼社會從氏族時代進入國家階段,加速了王權的形成。但是由于速度太快,也造成日耳曼國家内部血緣色彩、貴族色彩和軍事民主色彩嚴重,統一了中央集權國家還難以形成。7世紀初期,法蘭克查理馬特進行了改革,從制度上推行了采邑制,規定了各級諸侯和國王的權力和義務,這标志着西歐的封建制度(分封制)正式建立了。
中世紀的歐洲,之所以國力衰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種封建制度嚴重削弱了國家的凝聚力。四分五裂的局面,讓各國陷入了漫長的内鬥之中。所謂“因禍得福”,西歐的封建制度反而成為了民主制度萌芽的基礎。由于封建貴族勢力強盛,他們往往會聯合起來共同反對國王,導緻國王的權力受到了限制。1215年,英國的貴族逼迫國王約翰簽訂了《大憲章》,這是英國限制王權的開端。1265年,貴族和市民又組建了議會。從此之後,議會掌握了法律提案權和征稅權,并且形成了“王在法下”“王在議會”的傳統。法國也出現了類似的“三級會議”。
英國憲政的起源:簽訂大憲章
在意大利,由于王權幾乎沒有在這裡形成,因此這裡總體能夠形成一種相對自由、獨立的局面。中世紀的意大利出現許多小國,類似于古典時代的希臘。這些小國許多都建立了古典式的民主共和國,如熱那亞共和國、威尼斯共和國、佛羅倫薩共和國、米蘭公國等。有些共和國的權力掌握在了商人、市民手中,如佛羅倫薩共和國的市民在1293年發動政變,頒布《正義法規》,設立長老會議作為最高機構,至此市民階級掌握了政權。這種政體模式便是近代資産階級掌權的先鋒。
佛羅倫薩
從13世紀開始,西歐部分國家開始封建向統一過渡。最早進行了過渡的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這裡的民族長期和阿拉伯人鬥争,最終形成了強大的王權國家。之後,英法兩國爆發了“百年戰争”,這場戰争使得兩國封建貴族大量死亡,為王權強大提供了機會。此後,英法兩國開始走上了統一了民族國家道路。但西歐的統一王權形成之後,這些國家就開始爆發出了巨大的能量,在近代社會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歐洲封建制度
另外,中世紀并沒有覆蓋整個歐洲,古羅馬的文明還在東羅馬繼續傳承。在7世紀,是東羅馬的查士丁尼時代,他一度收複了地中海周邊的土地。他組織人員整理了羅馬的法典,最終形成了《民法大全》,标志着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東羅馬的輝煌一直持續到十字軍東征才宣告衰落。最終到1453年滅亡,此時,意大利出現了文藝複興。
東羅馬帝國的輝煌時代
二,從莊園經濟到資本主義日耳曼人占領西歐後,将落後的氏族公社制度帶到這裡,和過去的羅馬私有制度形成了融合,形成了莊園制經濟。莊園制類似于中國夏商周的“井田制”,是一種國有制的土地制度,但是保留了大量的公社殘餘。這種土地制度一般都存在于國家産生的初期。在莊園制度下,農民基本是農奴,人身自由十分有限。另外,由于生産技術的落後,歐洲該時期的經濟水平是十分低下的。
莊園經濟
但是歐洲畢竟是海洋文明地區,在經曆了短暫的蕭條後,歐洲的經濟又因為商業而興起。在10—11世紀,歐洲的生産力得到了巨大的進步,日耳曼地區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為耕地,農産品的剩餘數量開始增多。農業的發展帶動了商業的複興,許多城市開始興起。當時西歐的城市主要有三種,一是服務于地方市場需要的,如英國約克、法國奧爾良等;第二種是生産經營某些專業産品的手工業城市,如佛羅倫薩。第三種是專門從事于海外貿易中轉城市,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德國漢堡等。
威尼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
城市的興起,使得貴族将剝削的重點從農村轉移到了城市。于是,市民就聯合起來反對貴族,有些城市取得了自治權。城市中的從事相同行業的人員還會組建為行業,以試圖壟斷生産技術、産品價格等。行會的出現加速了歐洲經濟脫離自然經濟的軌道,向着商品經濟的步伐邁進。
随着工商業的發展,到13世紀,歐洲形成了兩大貿易區。一是意大利的地中海貿易區,主要從事東西方的中轉貿易。第二是北海貿易區,包括英國、德意志、尼德蘭、丹麥等國,這裡主要從事手工業生産活動。貿易的發展推動了各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在15世紀,英法已經建立國内統一市場。而沒有形成統一國家的地區,也形成了商業同盟,如漢薩同盟,它壟斷了波羅的海的貿易。
漢薩同盟
商業的繁榮最終催生了近代化的資本主義運營方式。13世紀,在意大利、尼德蘭等地,出現了大量的手工工場,世界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但是的尼德蘭已經成為了歐洲最大的毛紡織中心和商品轉運中心。商業的發展推動了金融業的進步。1346年,意大利出現了世界第一家銀行——熱那亞銀行。随後銀行在意大利迅速蔓延開,倫巴地稱為銀行最普遍的地方;佛羅倫薩的美第奇銀行成為當時最大的銀行,在歐洲各處都有支行;德意志的富爾傑商行成為中歐最大的銀行。這些銀行已經基本具備現代銀行的兌換、委托、轉賬、結算、貸款等職能。
手工工場
商品經濟的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反對來又加速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貨币地租取代了勞役地租。13世紀,英國的勞役地租還占據三分之一,然而在14世紀末,勞役地租已經基本被取代。貨币地租的推行,使得農村經濟和市場緊密聯系了起來,甚至農業也被納入了商品經濟。由于毛紡織業異常繁榮,歐洲出現了羊毛價格飛漲的局面。英國貴族為了獲得更多利益,于是将農民趕出了土地,開啟了“圈地運動”。這場運動加速了貴族向資産階級的轉化。
三,從天主教的統治到文藝複興馬克思曾說“落後民族征服先進民族,最終被先進民族的先進文化所征服”。日耳曼征服了西羅馬的土地後,就迅速開始羅馬化了。首先在宗教上,日耳曼各國都接受了羅馬國教——基督教。法蘭克國王查理在位期間,全力支持基督教,最終被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因此稱為查理大帝。這是日耳曼人宣布繼承羅馬遺産的标志。
但是在中世紀早期,日耳曼人對羅馬文明的繼承主要還是體現在宗教方面。後來,羅馬教皇的權力不斷上升,甚至超過了各國的王權。教皇利用各國封建割據的局面來對付各國君主,以駕馭整個西歐。羅馬教廷土地占據了西歐的四分之三,他不僅成為了各國統一的障礙,也成為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阻力。因此,歐洲中世紀,教權和王權的鬥争就一直沒有停止。
教會控制着歐洲的文化,中世紀早期文化基本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如哲學被修道院等機構控制,教會不斷鎮壓異端思想,制造了不少的慘案。但是,教會對歐洲文化的複興也是有作用的,許多教士建立了圖書館,他們青燈黃卷、皓首窮經、孜孜不倦抄寫希臘羅馬時代留下的典籍,對于傳承古典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教會的腐敗一直存在,而許多教會組織和腐敗的鬥争也沒有停止。10世紀出現的克呂尼修會專心緻力于嚴謹、聖潔的修道生活,最終擴展到了整個西歐,成為當時修會的典範。
巴黎聖母院
教會在傳承古典之外,國家也在文化方面做出一些努力。8世紀的查理大帝十分重視文化教育,他大力推動了教會教育機構的建立,設置了大量的圖書館,興辦學校。雖然這些都是為了傳播基督教服務,但是也在傳授語言文學、邏輯學、修飾學(散文、詩歌)法律、地理、曆法、天文、物理、化學、音樂等知識。
從12世紀開始,城市的興起,刺激了國家對世俗人才的需求。從阿拉伯傳入許多古典時代的作品,也開闊了人們的視野。西歐的文化氛圍就開始活躍了起來。在這樣的背景下,歐洲的教會教育體制開始被打破,出現了大量的世俗性大學。最早的大學是出現在意大利的賽萊諾大學,它此前是一所醫學院,專門編譯古希臘羅馬和阿拉伯的醫學巨著。13世紀的歐洲大學如雨後春筍出現,著名的有牛津大學(1168)、劍橋大學(1224)、法國蒙皮利埃大學和巴黎大學、葡萄牙裡斯本大學等。到1500年,歐洲的大學已經有了79所。
牛津大學
大學的建立,打破了教會對文化的壟斷,世俗的文化迅速發展起來。最終,14世紀在意大利出現了著名的文藝複興。文藝複興并非是突然在歐洲出現的思想火花,它的許多因素早在中世紀就已經存在。而文藝複興之所以發生在意大利,和這裡保留較多的古典文化遺址有較大的關系。此外,東羅馬帝國也一直延續着古典文化。在十字軍東征和東羅馬帝國滅亡後,大量的文化人物帶着大量的古典書籍到達了意大利,加速了文藝複興的興起。在經曆了文藝複興之後,歐洲的文化就已經引領了世界潮流。
結語
歐洲文明,在曆史上曾經出現過兩次“黑暗時代”。一次是多利亞人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一次是日耳曼人入侵毀滅了羅馬文明。兩次毀滅都一度造成了歐洲文明的倒退。但是正是由于這種前所未有的毀滅,使得許多根深蒂固的傳統遭到打擊,為許多新興的文明因素産生提供了條件。而在入侵過程中,過去的文化因素也能夠一定得到了傳承,這就是使得歐洲文明總是能夠保持一定傳統,也具備一定的活力,而不至于變成一潭絕望的死水。這可能就是歐洲文明能夠在世界占據優勢的原因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