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遊褒禅山記》有一句話: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這句話常用來形容美好的目标不容易達成,用在數字化轉型身上也很适用。數字化、智能化,高效率、低成本的終點很美好,但路途困難重重,無法輕而易舉到達,并且越是傳統、大型的企業越是這樣——故非懂行者而不能至也。
時至今日,數字化轉型早已是整個時代公認之方向和目标。2020年市場的多變性驅動着行業客戶從數字化轉型的淺水區邁向深水區。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者希望通過解鎖新的數字化技術,加速推動生産系統和決策系統的轉型升級。
然而,現階段很多數字化轉型還隻是公司/組織/人與冷冰冰的技術之間的交易,而很多擁有技術的廠商隻有技術不懂行業,轉型浮于表面,甚至會給想要數字化轉型的客戶帶來困擾。
邁入2021,伴随“新基建”等政策的加速落地,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基礎将越來越厚實。要想實現更多、更深層的數字化轉型,需要在理解行業、懂行業需求的前提下,将技術轉化成場景化解決方案。
也就是說,數字化的突破點在于“懂行”,在于将技術和場景結合。“懂行”是指,不斷深入行業的生産決策系統中,理解關鍵業務場景轉型需求,并将數字技術與需求相融合,攜手“内行”的合作夥伴,打造真正符合行業需求的創新場景化解決方案,進而釋放轉型的真正價值。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此刻或許更适合千行百業梳理好自己的數字化需求,找準轉型的方向和切入口,即擁抱“懂行”,才能向更深的數字化領域進行價值探索和成功實踐。
首先需要明确一個問題:為什麼“懂行”很重要?
回顧因為疫情直接将數字化能量條拉滿的2020年,如何找到合适的切入口和同行夥伴,成為衆多數字化經驗為0的企業的必選項和難題。
外貿行業是典型的受疫情影響巨大的行業,外貿行業由于訂單量大、定制化需求高、全球貿易難以退換貨等原因,其銷售往往是通過展銷的形式來解決。而展銷會的特性是,線下、大型、海外,在疫情肆虐時成為了不可能的事。
那國内做外貿出口的企業怎麼辦呢?線上成為了唯一的途徑,尤其随着直播的大熱,越來越多的廠商想要嘗試直播帶貨。但僅僅是把商品搬到線上售賣無法給廠商帶來實質性的改變——2020年上半年,廠商交了直播坑位費卻賣不出産品的新聞比比皆是。
背後的原因不難分析,這些沒有經驗的廠商,隻看到了直播這項技術,卻沒有辦法将直播和外貿出口行業的特性進行結合。
打破僵局的是于2020年6月舉辦的127屆線上廣交會:按16大類商品設置了50個虛拟展區,所有展品于6月15-24日同期上線展示;區别于一般的直播平台,展商可在官網上通過圖文、視頻、3D、VR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展示商品;針對B2B場景的私密性特點,展商可以設置直播觀看權限或定向直播,采購商可向展商提問,對話内容僅雙方可見;供采雙方還可以通過視頻形式進行“雲簽約”。
5G、AI、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讓廣交會從線下搬到線上成為可能。但對于參與其中的海内外2.6萬企業來說,幫助180萬展品順利成交的,不僅是新技術,而是線上廣交會這個特殊的直播平台對于外貿行業所有場景的深入理解。
這是“懂行”讓整個行業扭危為機的案例之一。事實上,除了當救命稻草,“懂行”在很多傳統行業更多的是以“潤物細無聲”的姿态,為産業鍊帶來了改變。
南方電網通過傳感器、無人機等方式實現無人巡檢,解放了在嚴寒酷暑爬上幾十米高空進行巡檢的電網巡檢工——這已經成了業内人盡皆知的數字化轉型标杆案例,但是其中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小細節。
無人巡檢靠的是“雲-管-邊-端”電力物聯網架構的電網視頻智能巡檢方案,通過攝像頭、無人機等設備集成供邊緣AI算力,構建雲邊協同AI架構,端側識别故障,實現缺陷就地自動識别。
解決方案的提供者華為,首先給電杆塔上的攝像頭裝上AI大腦——Atlas 200 AI加速模塊。但難點在于,Atlas加速模塊雖然計算能力強,耗電量極大。為了滿足杆塔的安裝要求,合作夥伴金三立提供了在線監測裝置,其電池大小是恒定的,要支持内置的所有傳感器、攝像頭的用電需要,本來就很困難了,現在又多一個“大胃王”,讓這個本不富裕的電池更加難以支撐。
好在團隊在行業裡打拼已久,因此清楚在這一場景下,算力不需要達到極緻,輸電才是剛需。因此華為及合作夥伴快速進行軟硬件的适配計劃,犧牲算力将功耗降低到3w以下。Atlas200也順利在電網巡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結以上案例不難發現,“懂行”和技術的結合,既可以直接給企業、行業帶來巨大的顯性變化,也可以通過關鍵錨點的改變帶來整體方案的隐形進步。
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一位婦女譏笑他的研究,說:“您的發明有什麼用呢?”法拉第反問她:“夫人,您新生的嬰兒又有什麼用呢?”
在現在我們解讀這個故事,或許可以這樣說:技術本身無法帶來世界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但是遇上需要它的場景、行業、需求,将技術化成解決方案,就可以發揮巨大的價值。
懂行,是技術存在和進步的意義所在,更是深層次數字化的先決條件。
可以看出,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能夠對大部分人類生産生活産生影響的技術已經悉數登場,而最先感受到變革福利的廣大C端用戶的生活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企業側,也造就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一批轉型先鋒企業,并加速影響着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企業,驅動着深層業務的轉型升級。
然而深層數字化轉型看似簡單,但誠如上文所言,轉型成功與否?還是先看是否“懂行”。
因為之前已有太多企業因為不“懂行”出現了數字化瓶頸,走了不少的彎路。
原因并不複雜。首先,企業和技術公司可能直接無法溝通,這是因為很多企業和技術公司話語體系不同,技術公司隻想通過自己現有的技術去解決問題,殊不知技術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往往會忽視企業的核心需求和痛點;而沒有數字化基礎的傳統企業也容易天馬行空,甚至提出一些無法執行的需求。
其次,很多技術公司提供的解決方案或多或少帶點“紙上談兵”的味道,這是因為他們不在行業業務場景之中,對于實際情況和真實難點不夠了解,而傳統企業也因為“以為他們應該知道”而沒有提前告知。
最後,很多技術公司的技術能力其實不足以支撐深層次數字化轉型的全流程。很多項目在設計之初會規劃的相當完善,但實施之後卻總是差強人意,這是因為數字化轉型步驟繁瑣、涉及場景複雜,對于技術的要求不隻是要深度上的精尖,更要求在廣度上的強覆蓋和全融合能力。
也就是說,衆多想助力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技術公司,其實尚不具備“懂行”的能力。
畢竟,想要真正填補傳統業務場景和數字技術應用之間的“巨大鴻溝”,需要有人來幫傳統企業梳理需求,也需要技術公司更懂行業——不僅僅是一套産品、一項技術、一次雲服務那麼簡單,而是要打造聚焦核心業務數字化轉型關鍵錨點的創新場景化解決方案。
而這一前提又是——隻有具備豐富的行業實踐和積累,才能真正将技術與場景結合,打造場景化創新。
正因“懂行”不易,對于想要選擇數字化轉型同行夥伴的千行百業來說,找好切入口和“懂行人”才顯得更為重要。
綜上所述,能夠幫助千行百業進行深層數字化探索的“懂行”夥伴,至少需要具備三點特質——一要在行業裡深耕多年,二要有領先的技術,三要有大量内行的合作夥伴。
“懂行人”華為,三者兼備。
一,華為有大量的浸泡在行業裡的專家,他們不僅懂技術,而且懂行業,比如華為在醫療領域的信息化專家胡秋梅,在2020年走過20多個城市,和每一處的醫保局交談;比如交通領域的信息化專家龔樹超,7年跑完湖南省14個城市,他清楚一條條公路、橋梁、隧道的形狀……作為華為中國政企業務的「專家」,他們就是「懂行人」的組成個體。
二,華為有領先的技術,這點毋庸置疑、無需贅述。
三,華為從來不是孤軍奮戰,而是和三萬六千家合作夥伴共創繁榮生态,聯手打造創新解決方案。雖然華為不會比行業客戶更懂其每一個需求,但華為可以攜手行業客戶和夥伴,一起深入到行業的生産決策系統中去,理解關鍵業務場景轉型的需求,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這背後,一個開放共赢的生态,是華為面向未來的信心和保障。
在經曆了2020年群飛的黑天鵝後,各行各業更加積極地擁抱數字化轉型和升級,期待開好局。這就需要有“懂行人”一路同行,站在場景中發現錨點。而華為打造的“100 場景解決方案”,就是站在不同行業的實際場景裡,讓千行百業、大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有了着力點。
所以在“牛”轉乾坤的2021年伊始,我們相信,随着越來越多的“懂行人”深入行業,一起在數字時代奔跑,必将助力各行各業事半功倍,開好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