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世界讀書日這一天你應該做什麼

世界讀書日這一天你應該做什麼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5 14:31:20

世界讀書日這一天你應該做什麼?【文藝星青年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曾說,“十二歲時第一次閱讀的魯迅小說中有關希望的話語,在将近六十年的時間内,一直存活于我的身體之中”而魯迅一生閱讀過4233種書籍,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世界讀書日這一天你應該做什麼?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世界讀書日這一天你應該做什麼(讓這些名家告訴你)1

世界讀書日這一天你應該做什麼

【文藝星青年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曾說,“十二歲時第一次閱讀的魯迅小說中有關希望的話語,在将近六十年的時間内,一直存活于我的身體之中。”而魯迅一生閱讀過4233種書籍。

或許,你也想通過閱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也想擁有更有趣的靈魂,你也想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但面對如白駒過隙的閑暇時光、面對琳琅滿目的各類書籍,你可能會發現,在讀書這件事上,自己有些力不從心、茫茫然不得其法。

今天是第24個世界讀書日,文藝星青年精選八位名家的讀書心得,希望通過他們的讀書方法,能讓每一位讀者都實現“開卷有益”。讓閱讀把生活中的寂寞,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

郭俊鋒攝(影像中國)《人民日報》(2019年02月12日01版)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

陶淵明的讀書技巧是“不求甚解”,要注意的是,陶淵明的“不求甚解”可不是馬虎、含糊之意,而是指讀書不要拘泥于章句之中,因小失大。

很長一段時間,這種讀書法都被看做是不認真、囫囵吞棗。其實,當現代人面對海量的書籍和有限的閱讀時間時,大體都可以“觀其大略”“不求甚解”。如果對所讀之書,本本都“熟讀精思”,且沒有那麼多時間也沒有那個必要。

作為一種讀書方法,“不求甚解”的得其益者并不少見。據王粲的《英雄記鈔》載,“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一道遊學,結果“不求甚解”的諸葛亮在學問和成就上,都超過了“務于精熟”的三人。當然,對名著經典或者專業書籍,該精讀的還得精讀,該熟記的還得熟記。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攝

“随讀随作筆記。這不僅大有助于記憶,而且是自己考試自己,看看到底有何心得。”

“讀了一本文藝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幾本作品,最好找些有關于這些作品的研究、評論等著述來讀。也應讀一讀這個作家的傳記。”

——老舍

老舍先生在讀書的時候,曾遇到“随看随忘”的問題,光翻動了書頁,而沒吸收到應得的營養,好似把好食品用涼水沖下去,沒有細細咀嚼。

後來,為了“矯正”這個問題,他采用了上述的方法。做讀書筆記,讀書多了,再翻翻舊筆記看一看,就能發現昔非而今是,看法不同,有了進步;而閱讀更多相關作品,會使我們不完全憑感情去判斷一本書的價值,減少了偏見。去掉偏見,才能夠吸取營養,扔掉糟粕。

龍 巍攝(人民視覺)《人民日報》(2016年02月15日04版)

“讀書要持之以恒,不可能‘一口吃成一個胖子’。人是一天天長大的。”

“讀書要天天讀,正如吃飯一樣,要吸收各方面的營養,才能強壯起來。千萬不要偏食,專吃一種食物,是成長不好的。讀書會使你聰明,使你開闊眼界,了解人生。”

——曹禺

著名劇作家曹禺在中青年話劇作者讀書會上,曾談到自己的讀書方法。并希望我們國家的青年作家要了解我國的曆史和優秀的文化遺産,多讀一些我國古代優秀的作家藝術家的作品。

他回想道,年輕讀書時最受影響的是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其中的人物個性都那麼豐富、深刻、複雜,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真實地反映了生活,揭示了人生的複雜性。

“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隻有抱着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

“一個人如果抱着義務的意識去讀書,便不了解讀書的藝術。”

——林語堂

作家林語堂認為,讀書的目的并不是要“改進心智”,因為當他開始想要改進心智的時候,一切讀書的樂趣便喪失淨盡了——他有一天晚上會強迫自己去讀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讀畢後除了可以說他已經“讀”過《哈姆雷特》之外,并沒有得到什麼益處。

此外,林語堂心中“最好的讀物”是那種能夠帶我們到“沉思的心境”裡去的讀物,而不是那種僅在報告事情的始末的讀物。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閱讀報紙并不是“讀書”,因為一般閱報者大概隻注意到事件發生或經過的情形的報告,完全沒有沉思默想的價值。

浙江省杭州市鐘書閣童書館一角。新華社記者 張铖 攝

“計算遍數,用選舉開票的方法,每讀一遍,用鉛筆在書的下端畫一筆,便湊成一個字。不過所湊成的不是選舉開票用的‘正’字,而是一個‘讀’字。”

“這在我又感到一種愉快,這愉快也足可抵償笨讀的辛苦,使我始終好笨而不遷。”

——豐子恺

豐子恺先生的文字平易溫潤,對于讀書,他也擁有自己的切身體驗和獨到見解。但凡讀書,每讀完一個章節總要複習一遍,讀到第三個章節,還要把前面兩個部分再複習一遍。就這樣一絲不苟、不厭其煩反複地讀,反複地溫習,謂之“重複法”。

馬克思紀念圖書館。新華社記者 韓岩 攝

“讀詩的功用不僅在消愁遣悶,不僅是替有閑階級添一件奢侈;它在使人到處都可以覺到人生世相新鮮有趣,到處可以吸收維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于其他種種文學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得人生是一件幹枯的東西。”

——朱光潛

美學家朱光潛鼓勵大家多去讀詩,一部好小說或是一部好戲劇都要當作一首詩看。詩比别類文學較謹嚴,較純粹,較精緻。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能欣賞詩,自然能欣賞小說戲劇及其他種類文學。

如果對于詩沒有興趣,對于小說戲劇散文學等等的佳妙處也終不免有些隔膜。對此,他打了個優美的比方:第一流小說家不盡是會講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說中的故事大半隻象枯樹搭成的花架,用處隻在撐扶住一園錦繡燦爛生氣蓬勃的葛藤花卉。這些故事以外的東西就是小說中的詩。讀小說隻見到故事而沒有見到它的詩,就象看到花架而忘記架上的花。

“在電腦快速閱讀年代,應該學會從容閱讀,不必像趕路那樣急着把書讀完。”

“像交朋友一樣是一輩子的事情,好的書也一樣,把書當成你的朋友,不必太匆忙。”

“讀完一本書,有一個空間去思維,使這個書變成你生命養料的一部分,這樣你讀書的時候又輕松,又有才華,又容易進入書裡面。”

——林清玄

作家林清玄認為,讀書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享受,越從容越有味道,所以不必跟趕路一樣急着把書讀完。讀書重在為自己創造出一個思維的空間,才能把書變成自己生命的養料。

林清玄稱,從人年輕的時候,人生有兩個方向,第一個走向心靈的世界,祈求内心的蓮花開放;第二個是走向世俗的方向,唯一相通的就是讀書,通過閱讀可以使人的内在保持充實的狀态。

秦皇島北戴河新區海邊圖書館。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你正在閱讀的書,對于你的意義,隻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每個人的看法都不會與别人完全相同,最多隻有某種程度的相似而已。如果認為這些對我具有重大意義的書,也該絲毫不差地對你具有同樣的意義,那真毫無道理。”

“關于讀書的方法,最好你還是随自己的興趣來讀。”

——毛姆(英國)

最後和大家分享英國作家毛姆的讀書觀。毛姆堅持讀書真正的出發點在于得到“深沉而持久的樂趣”,而非為了順從大衆的口味或者一昧炫耀自誇。讀書不應該帶着功利性,不應該遠離了單純為樂趣而閱讀的初心。

并且,毛姆鼓勵讀者選取最适合自己的讀書計劃,沒必要非得等一本看完再看另一本。毛姆本人會同時閱讀好幾本書,因為他無法保證每一天都有不變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見得他會對一本書具有同樣的熱情。

“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

——冰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