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能做到佛系人生? 新年已來,一元複始,萬象更新原本應該推陳出新,可我的話題還是出不了舊有的窠臼總是囿于固有的範疇既是因為江郎才盡,也是因為價值堅守,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怎麼能做到佛系人生?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新年已來,一元複始,萬象更新。原本應該推陳出新,可我的話題還是出不了舊有的窠臼。總是囿于固有的範疇。既是因為江郎才盡,也是因為價值堅守。
最近網上流行“佛系”人生的說法。網絡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特點就是新詞不斷。不經意的一句話或一個詞,經過演繹、解讀、闡發、傳播,就會演化成一種具有某種特定含義的專有名詞。
一直留心關于佛系人生的一些文字,逐步成型的所謂“佛系”,其實與佛教沒有任何關系,指的是這樣一種生活态度與生命方式:盡管年紀輕輕涉世不深,卻奉行看淡一切與世無争,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的處世哲學。青年時期原本飽含活力與朝氣,充滿激情與夢想,最富沖勁,最少保守,可前面一旦加上“佛系”二字,便有些許“無可無不可”的禅意,讓人頗為不适與擔憂。想想,一個其實沒有什麼生命經曆的人,就開始變得無欲無求,對什麼都無所謂,有也行,沒有也罷,凡事阿彌陀佛,内心就能平靜得激不起半點漣漪,是不是有點可怕。其實也分不清到底是清心寡欲還是麻木不仁,或者根本上就是行屍走肉。
當然,也許隻是段子。流行總是一陣子一陣子的。關于人生,總是警句不斷。怎麼讀好像都對,真正照做的人卻又似乎寥寥無幾。有人說聽過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也有人說大多數的陳詞濫調比想象的要深刻得多,應該花點時間好好琢磨。都對。道理不聽不行,隻有道理更不行。隻是這種流行背後一定有許多故事,詞語背後還有潛台詞。
“我應該如何生活?成為怎樣一個人,我的人生才有意義?”這是每個人都會問的“意義問題”。如果我們認真對待生活,這個問題尤其重要,因為當下活着的是“我”的生命,必須解決好我和自然,我和他人,我和自己的關系問題,而且“我”隻可以活一回,既無法改寫,又不能重來。“我”不是我生命的旁觀者,而是一個必須去做些什麼的實踐者,那麼意義問題就變得不是可有可無,而是一個具有反省意識和價值意識的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人一定不是無緣無故地來到這個世界,但有可能是糊裡糊塗地離開。但若來了,白白地走一遭,豈不有些可惜。人生就像一條河流,奔騰不息,潮起潮落。在這條河流裡,每天都在流淌着不一樣的故事。既不是時時波濤洶湧,也不會刻刻靜水深流。
蘇東坡說:“天道何常之有,應物而已矣。”所謂應物,指的是人應當直面人生,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與這個世界周旋。這不是對現實的默認與妥協,也不是對現實拱手認輸,而是相信現實本身也是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生命在對現實的接受、順應、調整中逐步實現超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周國平說:“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和心靈,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人應該有所追求,但是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一定要珍惜站在自己身後關心支持自己的家人。每個人都不是孤島,與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相互關心銘記,賦予人生溫度,這才是生命的意義。每個人的經曆都不同,或許飽受痛苦,或許假裝幸福,但是隻要活着,就要承擔責任。
熱鬧的議論背後,真正的“佛系”人生其實是:從外在的追逐轉向内心的安甯,從物欲橫流的紅塵中洗腳上岸,從物質追求轉向心靈平和,從盲從轉向獨立思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