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時間匆忙,看這一問一答就行了。
在作文中,人跟動物能對話嗎?
能!
如果你時間閑足,請慢慢往下看。
這個問題,我上次說了我的想法,詳見鍊接【寫童話要注意這個問題】,主要是以下兩點:
◆可以告訴學生,寫動物童話,隻是拟人,但它們不是人,所以最好不出現“人”。
◆童話不僅僅是“動物說人話”,高級的童話需要“物性”與“人性”的完美配合。
之後,又有老師來問:在作文中,人跟動物能對話嗎?
雖然我不是萬能的,但可以講講自己的想法,供參考。
比如,下面這幅圖。
學生在看圖寫話的時候,小男孩與貓展開了對話。這行不行?
這個問題,在本質上與上次的問題一樣。我保持原來的想法:最好不要讓貓說話,如果要貓說話,可以加上“好像在說”——貓喵喵叫着,好像在說……
有原因嗎?傳統的看圖寫話都是這樣的麼,這是我們的審美慣性。作家冰波曾舉過一個例子:一隻熊,一隻兔子,哪個是男的,哪個是女的?大部分人會說,熊是男的,兔子是女的。這符合大衆審美。如果你一定要說,熊是女的,兔子是男的,那也可以,但得在筆墨上多下工夫,寫得讓讀者相信,讓讀者覺得合理。這樣的設定,無疑增加了寫作的難度。
同理,小男孩與貓展開對話,這與我們的審美不一樣。因為我們總是站在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習慣了,就覺得貓跟人說話是别扭的。我們有“分别心”。所以,最好不要讓貓和人對話,要說,加上“好像在說”。
當然,這樣的思維是一種“偏見”。
在《莊子》中有個故事: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将得邑金,将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鲋魚焉。周問之曰:‘鲋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莊子說自己遇見了一條魚,還跟魚對話了。這當然是他想出來,隻是打比方而已,說給監河侯聽的。
在這個故事中,人和動物明明是展開了對話的。我們讀着不舒服嗎?好像也沒有。那麼,學生讓小男孩與貓展開了對話,有什麼不可接受的呢?
這幅圖的本義是,貓去捉鳥,孩子趕貓。
如果理解得童話一點:孩子交代貓,叫它好好守護鳥窩。
我們習慣于這幅圖是發生在真實生活中的一件事,而且是站在人的角度去看待。以小男孩的視角。在寫作上,視角是可以改變的。如果換一個視角,以貓的視角去看這件事,不也是可以寫作的嗎?
所以,如果一定要問我:在寫作中,人跟動物能對話嗎?我選擇“能”。
我看過不少稿子,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動物童話中,有的人愛用“它”,有的人愛用“他、她”。雖然隻是一個字,但可窺見作者的态度。
它,是動物。
他、她,是人物。
我覺得寫在筆下的,都是人物。
如老子的“得弓、失弓”。
以上是我個人感受。供參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