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不想死,所以所有人都會問,人為什麼會死呢?如果從生物進化的視角上來看,衰老和死亡對于生物來說并不是一種有益的選擇,它會讓生物多樣性消失,削弱物種存在的根基。
而如果永生能夠作為一項選擇的話,似乎就能解決這些問題,這聽起來好像有些不可理喻,既然是生命必然就有消亡的一天,哪裡有什麼永生呢?
但研究發現,永生曾經确實是生物進化的選擇之一,隻不過後來被放棄了而已,這是怎麼回事呢?
永生與進化
要讨論生命的選擇,我們就要追溯到它們最早誕生的時候,也就是單細胞時代,這個時候的生命繁衍的方式是通過自我分裂來實現的,相當于把一個細胞分成兩個,并且二者之間的遺傳信息完全一緻,從結果上講就相當于我們生物技術上的克隆。
但是這種形式并沒有持續太久,不久之後真核細胞誕生了,它在通過分裂複制來完成繁衍的時候,逐漸偏離了百分百複制的道路,新的細胞與原來的細胞之間出現了明顯的差異。
其中最重要的差異就在于遺傳信息上的不同,這也是二者徹底被區分開的關鍵,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呢?
科學家目前還沒有找到一個準确的答案,一種觀點認為可能是當時的地球環境出現了變化,迫使生命必須要以多樣的特征來應對複雜的情況。
另一種觀點則傾向于這應該是生命體本身的特征造成的,比如可能是真核細胞的結構相比原來要更複雜了,基因上的内容本來就已經不同于以往,一開始就帶上了類似差異性這樣的指令,于是就有了千千萬萬個截然不同的新細胞。
真核細胞的下一個階段就是真核多細胞生物,也就是前者的組合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真核多細胞生物依然延續着用分裂來實現繁衍的傳統。
但是很快,有性生殖出現了,新生命的誕生需要兩個不同的真核生物共同完成,生物學家将這個變化看作是永生的消失,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實在無性繁殖中,分裂其實就像克隆,隻要這個過程不被打斷,它就永遠是第一個生命的延續,是完全一樣的生命體的持續存在。
但是在有性生殖的形勢下,新的生命不再是單一生命的複制,而是一個結合的産物,是全新的個體,它不能代表兩性雙方任何一方。
當然,有一些生物仍然的延續着早期的繁衍方式,用分裂來延續自身,比如刺胞動物。
永生的代價
作為一種生存優勢不那麼明顯的物種,刺胞動物同時擁有着無性和有性兩種繁殖方式,它們會先複制出一部分結構,然後找準機會讓它脫離自己的身體。
而這些複制品會在離開母體之後開始尋找同類進行有性繁殖,進一步擴大種群的規模,這些複制品還有一個我們更熟悉的名字,那就是水母。
最神奇的地方在于,這些水母本身到了一定階段之後會變成像它們的母體一樣的存在,開始産生複制品,複制品們又開始新一輪的繁衍。
對于水母而言,有性生殖的加入并沒有改變它們永生的軌迹,嚴格意義上來講,水母依然保留着單細胞生命體的生存方式,并且繼續着永生的神話。
這聽起來好像很不錯,原來生命真的可以選擇永生,但是我們都知道,水母在生物演化等級中是最低等的一種,人類有情感,有文明,一般的動物有本能,會判斷,但是水母什麼都沒有。
如果非要說,它們唯一的本能可能就是活下去,不停地繁衍以保證自己這個物種不會從地球上消失。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非常清晰的對比,演化得越複雜的生物,它的生命等級就越高,但同時它們的進化就一定會包含衰老和死亡。
而演化得越簡單的生物,生命等級就越低,但是卻可以在存在的意義上實現永生,而後者在今天的地球生物圈中隻占極微小的比例。
也就是說,生物進化本質上選擇了衰老和死亡,而不是永生,它們以永生為代價,換來了更加複雜的生命形式,更加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同時這種多樣性又和衰老本身聯系在一起,更直接一點說,衰老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可以推動進化的發展。
我們在理解打達爾文的進化論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從環境變化出發來讨論生物的物競天擇的,但是對于衰老這樣的因素,我們卻很容易忽視,而隻把它看作是某種生命的本質。
如果站在演化的角度上看,其實衰老也扮演着和環境變化一樣的角色,它讓生命内在地對自身的生存有一種危機感,為了消除這種危機感,它需要不斷地督促自身去适應各種變化,擊敗各種危險。
比如寒冷、饑餓、疾病這樣的内在危機,以及災害、競争、天敵這樣的外在危機,從而可以讓特定的基因能夠保持足夠的影響力,一直延續到下一代的身上,甚至表現得更好,這樣就完成了生物的進化。
結語
所以,永生的代價在某種程度上講就是更複雜的生命特性,而人類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當中,可以說是相當複雜甚至最複雜的一個了,要想實現永生,人類也許隻有退回到水母的時代才有可能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