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民間信仰裡一般認為,“如來”指的是佛,而佛是神。畢竟《西遊記》中“如來佛祖”的說法令我們印象深刻。
其實在佛教哲學裡,“佛”或“佛陀”的含義并不是神的概念,它的本義是“覺悟者”。“如來”是“佛”的另一個尊稱,講白了就是一種贊美。
“如來”贊美“佛”的什麼特點或者說功德呢?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用現代的哲學語言來說,也即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内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
為什麼“如來”的含義能夠這樣理解呢?
“如來”梵語為Tathāgata,其中tatha意思就是所謂“真如”,agata意思是“來”。
佛教哲學裡的“真如”,用現代的語言來講,其實就是“恒常的真理”、“不變的真實”的意思。
因此“如來”,講的就是來自真實、實際,因此與“實事求是”是一個意思。
《金剛經》裡有一句話:“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什麼意思呢?換個說法來講,指的就是做到“名實相符”,所說的和所做的相符,理論和實際相符,也即能經受得起實踐的檢驗。
我這樣說是不是瞎講呢?
我們不妨再引《金剛經》中另外一句來證明:“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這句話明确無誤地說,真正做到實話實說的話,那就是如來。
我們由此可見“如來”确實不是指神,而是指實事求是者。
“中庸”的真實含義其實也是指實事求是的精神正因如此,我要說“如來”和“中庸”其實是一個意思。“中庸”也稱“中道”,過去佛典翻譯中借用過很多中國儒、道經典中的名相,“中道”也是常講的一個說法。
“中庸”和“中道”的“中”,并不是指“中間”的“中”,實際要讀為去聲的“中”,是“命中”或“中”的“中”,解釋為“合乎”。因此“中道”的含義應當解釋為“合乎大道”或“合乎正道”,說白了就是不搞歪門邪道。而“中庸”的含義則是“合乎平常”,“庸”的意思是“平常、不偏頗、不偏不倚、不偏見、不偏激”。
《中庸》裡解釋“中”時,說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也就是我們沒有情緒爆發時,心處平常時,剛好就是處“中”了,合乎“中庸”了,因為此時人不會有偏頗之見。
又說“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也即人哪怕有情緒産生,但如果還合乎“節制”的話,那麼依然是屬于“和”的。而“和”即“無乖違”、“無矛盾”的狀态。所以,而“緻中和”,也就是所謂“中庸”的狀态。
由此可見,“中庸”根本不是庸俗所理解的“和稀泥”的意思。
我們通常都誤以為“中庸”之“中”意思是“中間”,認為兩邊矛盾就依靠中間調和,調和了兩邊“和稀泥”後就算是“中庸”了。這其實是誤解。
而實際上“中庸”真正指的是保持一種沒有偏見的狀态,等于也就是實事求是。
所以“中庸”跟“如來”其實完全可理解為同一個意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