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孟子舍我其誰心得感悟

孟子舍我其誰心得感悟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8 02:05:40

孟子舍我其誰心得感悟(求其放心而已矣)1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

人得天理以為人,是先天之心,即性之實也。以其如木果之仁,故曰仁。義,則本仁而行之合宜者。人路,非是,無以行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舍其路、放其心則非人矣,豈不可哀?

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身外之物,人知求之。仁,乃人之所以為人而不知求,則惑矣。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學問之道,《中庸》擇善固執之目是也。不知求放心,則學問亦非。此章蓋為知學而不知學之本者言。

附解

孟子舍我其誰心得感悟(求其放心而已矣)2

此章孟子煞是說得精密。人之所以虛靈于物者心,而心在後天則囿于質、蔽于物,非先天之本然。仁即天理,心之所以異于禽獸也。既生以後,雖氣質多駁,然天良即在此身中。養其靜虛之體,制其私妄之情,此複性之學所以有許多功夫。求放心者,靜存動察,念念不離乎正,非偏枯寂守之謂也。學問之道多端,要無非去私存理以清其源,博覽旁參以究其變。世人或專守心不使外馳,而私妄生于氣質,其源不清即終身防閑不得為仁也。或專務博洽以為窮理,而萬理統于一原,心性未純,則淹貫古今,不能清義也。仁與義禮智信并言則為一端,專言則仁即性,性即誠,全有之曰德。本仁而著于外,萬事萬物處之鹹宜即是義。曰心曰路,分内外而言,實非有二也。無仁不能行義,非義何以為仁。仁既是人心,試問無心尚可為人否?義既是人路,試思不由人路亦尚可為人否?而人乃舍之放之,則自棄其為人之理,故曰可哀。然人孰無良,豈其甘為禽獸而不願為人?正以不知仁之為貴耳。故以求雞犬喻之,愛物必求其放,豈愛己反不如愛雞犬。特謂心不必求,而學問别有在耳。不知聖人敎人學問之道至詳且密,不過欲人求其放心。所求之放心,即上文“仁”字。而或第以凡為心當之則非此心,是先天渾然之良心。《書》言人心道心一心,而何以二名?人心,人身受氣不齊之心;道心,天命粹然之心也。惟後天與先天不同,故人心與道心混雜。此理愚屢言之,茲不贅。收已放之道心,清應變之人心,其功始于養氣,終于化神。究竟放心如何求法,孟子所謂必有事者也。求放心位置何處,《詩》所謂宥密也,非明師授受不能臆揣。世儒以心為性,使後天氣質之性與先天太極之性混,而不明已流于禅家即心即佛之說。羽流以呼吸為氣,使後天凡濁之氣與先天浩然之氣淆而不清,何能知孟子養氣不動心之故哉?故此章之旨,當認定“仁,人心也”二句,則知通章言心皆指先天之心,渾然之性,非謂後天憧擾之心也。孟子因異端言心而外仁義,儒士言學而昧人心,故特為指明。人以為心即是性,不知性無為,心有覺,動而當理,由靜而無為。無為者,非無為也,渾然粹然,未發之中,乃為天命之全體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