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威
近日,一起因為飼養“異寵”緻人死亡的民事賠償案件再次引發了輿論的關注。2018年陝西女子“依某”在網絡交易平台購買了一條劇毒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銀環蛇,不久後被蛇咬傷,送醫後不治。依某父母将賣家等相關責任方提起民事訴訟。該案前不久公布了一審判決結果,六被告共被判賠33.69萬元。
即便這個金額再翻十倍,二十倍,逝去的生命也無法挽回。扼腕之餘,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異寵”市場失序背後的問題和危機,并加以正視和治理。
寵物,無疑已經成為中國年輕一代的重要家庭成員。除了最常見的貓狗之外,異寵、小寵也在新消費浪潮的推動之下迅速且蓬勃地發展。據寵物行業内部數據,非貓狗類的“小寵”,或者“異寵”市場規模已經接近千億,并處于高速發展中。而“異寵”,主要指區别于傳統的貓貓狗狗之類的各種小衆寵物,廣義上的異寵除了一些稀奇古怪的寵物之外還包括了各類爬寵,小寵以及水族寵物等等。
相較于貓狗,“異寵”普遍有生活空間占用小,相對獨立,飼喂成本低等特點,能充分滿足年輕人追新求異,追求潮流、需要情感寄托的心理,也符合他們生活條件和消費水平,網絡短視頻平台的推波助瀾,線下各類商家也以異寵打造網紅門店的噱頭,吸引大衆眼球等,都為異寵飼養提供了消費基礎和社會心理動機。
但是,也恰恰因為這些所謂的“異寵”,并不是傳統的“馴化動物”、并不适合在人類的生活空間生存,更多還涉及野生動物非法捕獵以及外來物種入侵問題。
首先,非馴化動物保有的野性、攻擊性、毒性甚至傳播疾病的潛在風險等,都對民衆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構成了威脅和隐患。據科學研究總結,自30000~15000年前左右人類将原始灰狼馴化為家犬至今,被人類完全馴化的動物也就數十種。其餘動物均因為各種原因無法被人類完全馴化。
非馴化動物的特征之一就是普遍保有較強的防禦機制,敏感,易通過帶毒體液、爪、牙等方式對威脅進行自衛性攻擊。這也是飼養蜘蛛、蜥蜴、蛇類等異寵容易引發傷人事故的根本原因。而異寵攜帶的緻病微生物,也嚴重威脅着人們的健康。一項在英國開展的研究發現,5歲以下兒童中,27%的入院治療病例是由爬行動物所攜帶的沙門氏菌感染造成的。另有研究顯示,在調研的1410種人類疾病中,約有61%由動物性緻病源引發。在目前已知的大約200種人畜共患病中,至少有70種與異寵有關。
其次,也正是因為非馴化動物的本質,無法在人工飼養環境下有效繁殖,大量異寵活體是通過盜獵野生動物獲得。市場上受到追捧的很多異寵,其實都是國内外的野生品種,甚至是瀕危物種,非法盜獵及走私入境,都嚴重威脅了野生動物的生存和物種的延續。
再次,跨國動物活體交易帶來的外來物種入侵問題,也嚴重威脅了我國的生态安全。201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0次締約方大會方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定了20個目标,即“愛知目标”。作為《公約》198個締約方之一,我國是表現優異的。20個目标中有16個正常推進、有望達成,而且其中有3個目标完成超出預期。
但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介紹稱,我國仍有4個目标還有較大差距,其中就包括“預防和控制外來入侵物種”。生态環境部發布的公報顯示,目前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對農林業生産安全、糧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而“異寵”市場正是各類外來入侵物種的溫床。
因此,規範“異寵”市場,已經是一個關乎我國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身體健康的重要議題。應從如下方面加強治理。
第一,要從源頭強化管理細則和規範,在承認和保護“異寵”市場客觀需求的基礎上,設立“黑白名單”制度,對可否交易飼養的動植物名單要及時更新,并以此為依據加強市場監管,避免出現“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保護合法養殖交易、打擊非法盜獵走私。
第二,對各線上線下交易平台、物流渠道的審核監管義務和連帶責任要加以明确,避免其成為不法分子進行非法交易的“避風港”。
第三,對公衆的科學普及教育不能缺位。很多飼養者盲目追求“異寵”,與其對野生動物和生态保護的常識缺位有很大關系。在人類面臨重大環境挑戰的當下,基于環保教育的保護野生動物、防止外來物種入侵的科普,應該利用各種傳播渠道盡可能多的向普通大衆進行宣講普及,讓“生靈無辜,不要讓喜愛變成傷害”的理念深入人心。
編輯|沈彬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