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是什麼東西?“元宇宙”到底是個啥?,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元宇宙是什麼東西?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元宇宙”到底是個啥?
鼓勵探索 警惕忽悠
全世界似乎都在談“元宇宙”。
但圍繞于此的說法,衆說紛纭,莫衷一是。有人認為,面向這個充滿想象的未來世界,應該張開雙臂加速奔跑,而且已有人做出起跑的姿勢;也有人認為,“元宇宙”走紅就是一場資本炒作,是某些企業對曾經失敗的技術投資所進行的一場挽救。
到底什麼是“元宇宙”?它為什麼突然火了?它離我們還有多遠?
“元宇宙”是什麼?比拼想象力的時候到了
什麼是“元宇宙”?截至目前,“元宇宙”還沒有一個被廣泛認可的确切定義,人們對它的描述,還處在“比拼想象力”的階段。
美國社交媒體臉書(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提出的“元宇宙”,打算讓真人置身網絡。他在演講視頻裡說:“下個階段的平台和媒體,會讓人更有身臨其境之感,你将不僅僅是從旁觀看,而是置身‘實體互聯網’之中。這就是‘元宇宙’。”他舉例,“當我把小孩的視頻發給我父母時,他們會覺得自己就像和我們在一起一樣,而不是隻通過一個小小的屏幕觀看;當你和朋友玩遊戲時,你會覺得跟他們同處同一世界,而不是獨自面對電腦。”
他在視頻裡還呈現出多種設想的“元宇宙”場景,比如開會時,真人、虛拟人、機器人出現在同一空間中,有人坐在桌前,有人飄在空中。一位女士想通過網絡連線分享自己在現實街道上看到的塗鴉,這幅塗鴉瞬間就逼真地展現在所有人眼前,仿佛大家都置身于那條街道。
緊随其後,不少互聯網從業者也紛紛抛出自己對“元宇宙”的理解。有的說,這事精彩就精彩在它的不确定性上,“創新是循環的,我們創造的新奇技術可以激發更多創新”;有的說,人們必須改變思維方式,“比如現在我們以為AR(增強現實)是進入虛拟世界的通道,但未來它可能還将成為我們回到真實世界的紐帶,允許我們從完全虛拟的沉浸感之中解脫一會兒,但又不用徹底掉線。”
那麼,科研人員怎麼看“元宇宙”?
智能信息處理研究學者陳捷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援引了“元宇宙”“鼻祖”——科幻作家尼爾·斯蒂芬森1992年在其著作《雪崩》中提出的原始概念:“元宇宙”是平行于現實世界的、始終在線的虛拟世界。在這個世界中,除了吃飯、睡覺需要在現實中完成,其餘都可以在虛拟世界中實現。
在陳捷看來,雖然“元宇宙”的出現與發展,将面臨諸多技術層面上及人類社會規範層面上的挑戰,但它是人類交互願望與技術發展的必然走向。
多年從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張軍平則認為,“‘元宇宙’就是讓真人真正生活在虛拟世界裡。”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沈陽團隊嘗試給“元宇宙”下一個規整的定義。他們在近期發布的《2020-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中提到:“元宇宙”是整合多種新技術而産生的新型虛實相融的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态,它基于擴展現實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生成現實世界的鏡像,基于區塊鍊技術搭建經濟體系,将虛拟世界與現實世界在經濟系統、社交系統、身份系統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許每個用戶進行内容生産和世界編輯。
這串概念下面還有一排小字:“元宇宙”仍是一個不斷發展、演變的概念,不同參與者以自己的方式不斷豐富着它的含義。
“元宇宙”為啥火了?鼓勵探索警惕忽悠
即便“元宇宙”概念尚不清楚,但也無法阻擋它成為資本和輿論的焦點。
陳捷說,人類不滿足烽火狼煙、飛鴿傳書的通信方式,于是發明了電話電報;不滿足隻聽到聲音,還想看見對方的狀态,于是發明了視頻通話;不滿足簡單看見平面的、已有的影像,于是發展出了虛拟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人類為了滿足“像神仙一樣”暢遊世界的夢想,一方面在現實世界發展科技,另一方面通過技術構建虛拟世界。顯然,後一種方式由于少了很多物理上的限制,更容易實現人類的願望。
不過,當人們看到“元宇宙”概念裡出現的擴展現實、數字孿生、區塊鍊、人工智能等廣為人知的技術名詞時,仍不免冒出一連串的問号:“‘元宇宙’就是這些?沒什麼新東西呀!是不是炒作?”
換言之,現在熱議“元宇宙”是否為時過早?
前不久,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原主任李志民在個人微信公衆号上連發兩文,表達了對“元宇宙”概念的謹慎态度。他認為,“任何産業或行業的重大改變,都是技術上逐步積累的結果,是有明顯征兆的”,而這次的“元宇宙”概念,仿佛是被資本包裝之後“突然蹦了出來”一樣。
也有一種聲音認為,恰恰是平靜催生了熱鬧。
沈陽就“‘元宇宙’為啥突然火了”給出三方面的理由:社會進步技術為本,但近些年互聯網領域的技術概念有些枯竭;普通用戶對手機審美疲勞,期待新鮮事物;資本缺乏新熱點,需要新方向。
秉承理性和開放的态度,李志民對“元宇宙”的走紅評論道,“任何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探索都應該鼓勵,任何以科學為名義的忽悠都需要警惕。”
“元宇宙”距離現實有多遠?技術這把尺子現在量不出來
不論“元宇宙”是虛火還是真火,它都制造了一個讓全世界集中審視熱門技術的機會。人們渴望知曉“元宇宙”距離現實到底有多遠,就必須先把目光聚焦到科技本身。
正如陳捷所說,現實世界的科技水平決定了“元宇宙”的上限。一方面,人類對現實中自然規律、物理規律以及真實世界的理解,決定了“元宇宙”裡能夠存在什麼;另一方面,當前的科技水平,決定了“元宇宙”能夠實現到什麼程度,決定了“虛拟的現實”是真的能讓人沉浸其中甚至難以自拔,并且實現人類社會的部分功能,還是隻能當成高檔的三維玩具。
為了查明“元宇宙”的技術可行性,張軍平浏覽了國内最近出版的《元宇宙通證》一書,書中一幅“‘元宇宙’六大支撐技術”的分析圖令他印象深刻。這六項技術分别是:區塊鍊、物聯網、網絡及運算、人工智能、電子遊戲技術、交互技術(包括VR虛拟現實、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等)。
張軍平認為,“元宇宙”就像是一個“水果拼盤”,“目前技術上沒有太多突破,但業界又希望整合這些技術形成一個全新的應用”。
掌握技術的業界佼佼者,如何看待技術現狀與“元宇宙”之間的距離?
作為全球科技巨頭之一,微軟也布局了“元宇宙”,不過他們目前能公開的内容不多。微軟方面表示,“元宇宙”的本質在于構建一個與現實世界持久、穩定連接的數字世界。微軟的相關技術,可以為驅動“元宇宙”提供所需資源,包括在雲端為現實世界構建“數字孿生”的物聯網服務;通過混合現實設備,營造現場感的相關平台;以及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以自然語言進行交互,并用于視覺處理的機器學習模型等。但他們表示暫時不便透露更多細節。
高通公司表示,他們在XR(擴展現實,是虛拟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的統稱)領域已經積累了十餘年。當被問到“XR技術距離讓人‘虛實難辨’還有多遠”時,該公司XR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郭鵬說:“具體還需要多長時間我們不好預測。”
他告訴記者:“空間計算是XR的關鍵技術,它包含兩大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用戶的身體感知,也就是知道‘我在哪裡,我在幹什麼’。第二個層面是空間定位,即對環境的感知。”高通正在對這兩個層面的空間計算進行大量投入。空間計算對于精準度的要求很高,比如用戶感知涉及手部和眼球追蹤等,環境感知則離不開平面檢測、場景識别的支持,這些都需要借助視覺技術、雲端AI(人工智能)以及相關技術的協同工作才能夠實現。”
再把目光轉向國内互聯網大廠,“元宇宙”似乎更遠了。某知名互聯網企業的員工透露,他們目前不便談論“元宇宙”,原因有二,一是這一概念涉及貨币等因素,政策風險較高;二是當今技術水平還遠遠達不到創造“元宇宙”的要求。
陳捷坦言,目前“元宇宙”更像是人們的願景,這種願景可能承載了人們對技術發展的信心,也承載了人們對各種“夢想成真”的渴望。他說:“我們相信‘元宇宙’的推進可以帶動一大批研究,但是也應意識到,真正的‘元宇宙’還很遙遠”。
張軍平直白地說:“目前很多核心技術問題沒有解決,比如人工智能,還處在嬰兒期。”
當被問及“‘元宇宙’距離現實還有多遠”時,他話鋒一轉,說:“我想起網上一個關于區塊鍊的玩笑,說‘目前區塊鍊的盈利,主要集中在區塊鍊的相關講座上’。”(記者 張茜)
來源:中國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