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不逛超市,偶爾認真地逛上一次,發現火腿腸都開始大變樣了。
我們以為火腿腸都是這樣的:
現在,火腿腸還有這樣的:
低鹽低脂低糖,甚至還添加蘑菇、乳酸菌……雖然不知道吃起來什麼味兒,但火腿腸想要變年輕、變高級的努力,相信你也感受到了。
努力背後,還可以讀出一種深深的焦慮——不知什麼時候起,大家都不愛買火腿腸了。我隻記得,老爸老媽上一次從超市帶回兩包火腿腸,竟然是為了給家裡的汪星人當代餐。
與火腿腸陷入“中年危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個雞胸肉捧出許多熱賣品牌,“十腸想你”被年輕人刷上熱搜。
在吃肉這件事上,用腳投票的消費者們正積極給出新的信号。
據中商産業研究院預測,抛開國人主要消費的鮮肉,2020年我國肉制品市場已達2萬億。[1]這個傳統大市場,也正随着新消費入局掀起新的浪頭。
前一段時間,肉制品品牌本味鮮物、肉敢當相繼宣布獲得千萬元融資。
采訪新銳肉制品品牌“肉班長”時,創始人告訴我們,第一款方方午餐肉在11月下旬上線後,雙十二即登上天貓午餐肉加購榜第一、熱銷榜第三。用她的原話來講,“未來可期”。
近日,理象國也上線新品——兩款“豬肉含量≥90%”的鐵盒午餐肉罐頭。
從種種迹象中,我們捕捉到一個鮮明的信号:新消費與傳統肉制品之間的化學反應,正在催化加速。
從火腿腸“過氣”中,可以解讀出怎樣的趨勢?肉制品市場藏着哪些“重做一遍”的機會?已有的新消費品牌做了什麼颠覆性的創新?還可能有哪些方向?我們将對這些問題逐一解讀。
0 1
泡面搭檔不香了,
烤腸、雞胸肉成“網紅”
客觀看待一個新生事物,必然要從舊事物出發。在談論肉制品的未來時,我們想先以過去為坐标——比如最典型的火腿腸。
回到30年前的中國,彼時,國内社會風氣逐漸開放,老百姓崇尚“洋東西”,國産火腿腸作為舶來品的“平替”,一下滿足了人們對新鮮感和吃肉的需求,一時風頭無兩。全國第一家火腿腸企業“春都”開售時,還引發民衆哄搶。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時代又變了。當我們有了無數零食、小吃、代餐和速食可以選擇,“一碗泡面一根腸”的日子也早已過去,火腿腸最有存在感的地方,變成了快餐店裡的火腿蛋炒飯。
“垃圾食品”也是它一直丢不掉的标簽,和泡面站一塊,簡直就是一對“難兄難弟”。
傳統火腿腸的未來,是更高端精緻的火腿腸嗎?
似乎很難說是。在雙彙的天貓旗艦店,辣味火腿腸、火旋風等中高檔新品,月銷幾百份,遠比不上傳統款。目前為止,也沒有哪個新消費品牌揚言要“再做一遍火腿腸”。
包括企業自身也在做其他新嘗試。比如雙彙做過的新品,除了一直布局的火腿、香腸、午餐肉,還有素牛肉、調味料、速食飯、雞胸肉、蛋白棒……簡直無所不包。
方便面跟着速食蹒跚前行,它的搭檔火腿腸,則望着同類們的項背。
近幾年,一種火山石烤腸開始流行,在小吃攤、便利店賣得火熱。價格一根5元起步,是傳統烤腸的2-3倍。
電商平台上,雞胸肉大多5-10元一小袋,比火腿腸貴多了,但不妨礙它成為香饽饽,每年撐起優形、鲨魚菲特、肌肉小王子的數億元銷售額。
據報道,今年3月,優形即食雞胸肉單品累計銷量突破1億包。僅2020年,優形全品牌銷量就增至2.31億元,同比增長280.3%。[2]預烹饪牛排也誕生出小牛凱西、大希地等新品牌。
除了價格,火腿腸和它們的主要區别在哪兒?按肉制品的加工方式,業内一般分為高溫肉制品、低溫肉制品兩大類。前者最常見、最主要的品類就是火腿腸,行業格局高度集中,以雙彙為第一梯隊,雨潤、金鑼等為第二梯隊。
香腸/肉腸、午餐肉、火腿、雞胸肉等都屬于低溫肉制品,在加工過程中,這類肉制品在相對低溫環境中,蛋白質适度變性,更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有營養和風味,口感和品質優于高溫肉制品。
肉制品的“貴替”趨勢,也有數據佐證。
凱度數據的一項調查顯示,同比2019年,2020年越來越多消費者購買高檔肉制品,常溫儲存的肉制品在中/高檔增速高達30%以上,其中高檔産品滲透率增幅超40%;低溫儲存肉制品也主要由高檔産品驅動增長。[3]
對比爆款頻出的低溫肉,高溫肉制品增長早已顯乏。從行業龍頭雙彙的财報來看,在2013年至2016年,雙彙高溫肉制品營業收入連續四年下跌,分别為157億元、156.74億元、142.53億元和140.44億元,營收占比從2013年的35%降至2016年的27%。[4]
關于肉,中國人吃得更貴、更好、更豐富了,映射到肉制品行業上,兩個方向上的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1、從高溫到低溫肉制品
2、低溫肉制品的高端化
0 2
2萬億肉制品市場,
為何值得“重做一遍”?
首先,我們來看看低溫肉制品的潛在規模。
據中商産業研究院統計,在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家,低溫肉制品的市占率遠高于高溫肉制品,達到90%以上。2019年,我國低溫肉制品僅占到1/3,有巨大的增長空間。[5]
而據Euromonitor數據,我國低溫肉制品市場的CR4僅為25%左右,其中雙彙占比15%,雨潤占比6%,尚未形成一家或幾家獨大的局面。[6]對新品牌來說,不用一上來就要打大BOSS。
另外,肉制品品類、加工的豐富性也提供了足夠的差異化。比如國家标準裡,按照肉制品加工方式劃分出以下70多種産品。
除了前景看好,判斷一個行業值不值得“重做一遍”的标準還有什麼?
對此,元氣森林創始人唐彬森曾給出一個回答:問題。看這個行業或者這個企業有沒有問題,問題就是機會。
從這一點出發,我們來看看肉制品行業有哪些“問題”:
1、低端化、不夠健康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經過加工包裝的肉制品,反而比作為原料的鮮肉還要便宜?甚至是便宜得多。似乎很不符合正常邏輯。
在老百姓吃不起肉的年代,平價的火腿腸是理想替代,但當如今吃肉已經變成日常,肉制品卻還在原地踏步。主要原因之一,是價格戰的惡性循環。
以烤腸為例,傳統銷售鍊條是廠家—經銷商—終端—C端消費者,生産商做産品,首先考慮的“好賣”、“能走量”,為了搶渠道把價格越壓越低。
冷凍食品曾報道,有業内人士指出,2004年之前,國内烤腸終端售價1-2元/支,原料以豬肉為主。經過近10年的高速發展、行業洗牌,原料反而變成了雞肉、雞皮、澱粉為主,終端售價1-1.5元/支,不升反降。[7]
除了肉腸,午餐肉的産品配料表裡,澱粉也是常客。
鹽多、添加劑多、防腐劑多,是肉制品的另一大痛點。一根50克的火腿腸,大概有0.5克左右的鈉,一天吃上4根可能就超标了。常溫儲存肉制品裡一般都有亞硝酸鈉,可以抑制肉毒杆菌的生長,防止産生肉毒素,屬于正規添加劑。但它可能引發的化學反應,不免讓消費者提心吊膽。
看着配料表上動辄好幾行、滿滿當當的小字,人們再喜歡吃烤腸,怕是也要和理性做一下鬥争。
2、渠道傳統,C端品牌薄弱
去買火腿腸,我們知道選雙彙,買午餐肉,或許知道梅林。香腸、火腿、培根、牛排呢?
雙彙做了二十年的低溫肉制品,卻沒能在其他品類上複制火腿腸的成功。抛開企業自身主觀因素,客觀上有兩點原因比較突出:
一是部分品類小衆,市場規模成長慢;二是香腸、培根、牛排等主要消費場景在B端餐飲,無法在C端直接觸達消費者。
C端品牌相對空白,是國産低溫肉制品的大問題,也是機會。
3、中高端産品被進口“代言”
此前接受FBIF采訪時,本味鮮物創始人透露,國内肉腸市場的基本格局是,中國品牌和外國品牌中間隔着2個價格帶。
我們根據電商平台信息,對包括肉腸在内的幾個熱門品類,做了一個不完全總結。從價格來看,在新品牌出現之前,高檔貨架往往由尊樂、SPAM、荷美爾等進口品牌占據。
很長一段時間裡,進口産品定義了“最好的肉”。但現在,新消費開始打破這一格局。
對于第一款新品的市場表現,肉班長創始人表示:“我們從中高端定位切入市場,但并不存在很大的教育成本——肉制品市場供需關系斷層顯著,而我們剛好滿足了這個缺口。”
0 3
相繼入局的新消費,
是怎麼重做“一塊肉”的?
在上面的盤點中,我們已經列出了不少新品牌,比如本味鮮物、肉敢當、肉班長、小牛凱西、優形、齒物、豬掌門等等。它們給肉制品帶來了哪些重要革新?我們總結出以下四點。
1、挑戰0添加
新消費品牌首先“開刀”的地方,就是配料表。一場“0添加”的競賽正在展開。
本味鮮物強調将原料化繁為簡,做健康食物,在工藝上采取0添加亞硝酸鹽、澱粉 、防腐劑 、人工色素、人工香精、人工增稠劑。據悉,未來還要減糖、用低鈉鹽,甚至用生物酶替代現有的配料。
肉班長的第一款新品“方方午餐肉”,主打的是“六無一添加”,即不添加蔗糖、香精、色素、防腐劑、磷酸鹽、亞硝酸鹽,而所有的配料均使用天然或植物配料。
肉班長團隊向FBIF表示,最困難的環節在于不添加亞硝酸鹽和磷酸鹽。“我們嘗試了許多配方,進行了20多次實驗,最終找到了能兼顧‘營養、口感、健康’的原料替代。比如原來的磷酸鹽,我們替換成藕粉、燕麥粉、圓苞車前子殼粉等植物配料,同樣保障了午餐肉的保水性、質構等品質特性,讓肉更有汁水感。”
色素等人工化學添加劑的功用正在被“抛棄”。在肉班長創始人看來,随着消費者認知的提高和對高品質消費的追求,已經不需要用護色添加劑給肉做“虛假美顔”了。
2、用好肉,做好吃的肉
多數加工肉制品遠比鮮肉便宜的原因在于,原料裡往往一部分是肉,一部分是澱粉,肉的部分又包括鴨肉、雞皮、雞架泥等邊角料。某些聲稱無澱粉、純豬肉的烤腸,卻賣得相當便宜,你敢經常吃麼?
低端并沒有錯,錯的是隻有低端。新消費品牌第二個“下刀”的地方,就是原料肉。
在做産品時,本味鮮物、肉敢當、肉班長等品牌,均選擇了瘦肉多、膠質重、脂肪含量少的豬腿肉。
據悉,本味鮮物肉制品的豬肉原材料來源之一,是中國地理标志産品的南陽黑豬。肉敢當使用的原切豬肉,則來自中牧集團,每一批次可以追溯源頭。
肉班長強調使用豬後腿瘦肉、背膘,不添加雞鴨魚肉等雜肉。根據介紹,其新品午餐肉的豬肉含量>87%,肥瘦比例控制在1.5:8.5,盡量滿足絕大多數人的口感。
培根、牛排等也在從拼接合成向原切升級。比如,市面大部分調理牛排都是由“45%牛肉 50%水 13種以上添加劑”組成,小牛凱西針對這一點,定位整切牛排,并于近期推出0注水牛排新品。
3、定位C端、體驗升級
目前出現的新品牌,基本都是突破傳統渠道,做C端。當服務的對象從渠道變成了消費者後,我們看到肉制品在包裝、規格、使用上均實現了體驗升級。
比如肉班長,抛棄了午餐肉的常溫罐頭,用低溫鎖鮮工藝将其變成簡易鮮食裝。
另外,肉班長團隊在做内測時發現,身邊朋友們“不買午餐肉”TOP3理由之一,就是吃不完——一盒鐵皮罐頭打開後,可能吃一頓後就在冰箱裡落灰了。基于此,肉班長采用立方體小規格包裝,根據人一天的平均食肉量計算,确定一塊肉145g的規格,一人食、兩人食都适用。
傳統的低溫香腸,往往用最簡單的塑料袋真空包裝,彼此粘連,而且打開後很難二次密封。肉敢當在設計肉腸包裝時,使用内部有隔擋的包裝盒,又加了密封蓋,可以方便地放回冰箱儲存,避免串味和污染。
4、開發口味想象力
肉敢當團隊曾講述過口味開發的靈感,“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中國人對于複合味型有着特别的喜愛,比如鹹鮮、酸辣、甜香、怪味、五香、鹹甜。”
除了原味肉腸,肉敢當同時推出葡萄、飛魚籽兩種新口味,其中葡萄的鹹甜搭配靈感來自于新疆手抓飯裡的葡萄幹。
本味鮮物則聯合長沙文和友,推出混搭的麻辣小龍蝦烤腸,在每根肉腸裡加上2隻蝦尾。
午餐肉的口味也更“五彩斑斓”了。比如豬掌門主打新式罐頭午餐肉,在旗艦店内,除了常規的香辣味,還有蒜香、芝士、玉米、西西裡、黑胡椒等口味。
0 4
吃肉這門生意,
還可以有多少想象?
1、大單品的開發
除了上文表格列出的傳統分類,很多單品還有無數的開發可能。比如在德國,僅香腸類産品就超過1500種。[8]
在雞胸肉品類上,ffit8與笑果文化推出TalkRou脫口肉品牌,把雙蛋白雞胸肉裝進小包裝,作為即食零食。
優形推出的雞胸肉蛋白棒,通過加入果蔬、燕麥粒、脆骨等成分,改進口感、增強飽腹感;主打健康零食場景的“一口不忍腸”,将雞胸肉做成即食小香腸。
小牛凱西針對家庭場景,推出新一代1.5厘米的整切厚汁牛排;面向部分偏好自己調味的消費者,則推出原切牛排,幫消費者搭配好調料包。
肉班長也表示,未來新品開發中,除了傳統品類重塑,還将推出各種新概念産品,大部分都将是低溫産品,實現“可即食也可以加熱、烹饪”,滿足用戶的所有食用場景。
2、人群走向細分
嬰童食品是一個比較熱的賽道,我們觀察發現,寶媽對兒童肉腸産品的關注度相當高。
今年10月,本味鮮物推出兩款寶寶嘟嘟腸,原料和配方進一步升級——使用可溯源無抗生素豬肉,融合骨湯和天然蔬菜,滿足寶寶成長所需的鈣元素、維生素及膳食纖維,并用天然蜂蜜代替糖、低鈉鹽代替鹽。
小牛凱西針對兒童對肉制品高營養、易消化的需求,首創兒童蔬菜汁牛排。
除了兒童食品,健身人群、老年群體等等,也可能成為未來的肉制品細分市場。
3、消費場景多元化
零食、小吃、代餐、正餐,都可能成為新式肉制品的食用場景。
用肉制品作為佐餐越來越方便了。比如豬掌門,此前在線上推出片裝午餐肉、蔥油拌面、雞汁拌面的組合裝。
另外一個重要場景是節日和送禮。僅春節年貨市場,中國人就消費了無數的中式腌制香腸、腌魚、臘肉等。
近日,本味鮮物就上線了一款本味年豬宴禮盒,裡面有與百年虞府共同發布的炆火東坡肉與雙椒鹵肥腸等預制菜,還加入了本味黑豬原味腸、原切無抗培根。
4、挖掘地域美食潛力
中國人對吃肉的研究五花八門,典型案例是潮汕牛肉火鍋,用庖丁解牛般的藝術手法,把一頭牛的每個部位怎麼吃都研究透了。一隻雞,也可以有上百種加工方法。
比如廣式臘腸、哈爾濱紅腸、南京香肚等等,這些自帶地域特色的傳統肉制品,或許也可以改良後登上大雅之堂,為全國消費者提供更多美食選擇。
0 5
結語
一根腸,折射出幾十年變遷。
一塊肉,牽住幾代人的溫飽和幸福。
了解一些肉制品新品牌時,我發現它們的故事開頭驚人地相似:一個人,想為家人和更多人的家人打造一塊健康好吃的肉,于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闖入了這片傳統但充滿挑戰的領域。
于是有了各種0添加,有了好原料,有了萬花筒一樣的新鮮口味。
當然,在“肉”這件民生大事兒上,除了破局者,新的消費認知、行業标準都是必需的。
我們會記得火腿腸曾書寫的輝煌和跌宕,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更好的變化正在路上。
END | 來源: FBIF食品飲料創新,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