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那一年我十七歲

那一年我十七歲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5-15 08:11:13

那一年我十七歲? 章劍峰如果說,我是聽林志穎的歌長大的,我會顯得特别矯情的,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那一年我十七歲?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那一年我十七歲(那年我們十七歲)1

那一年我十七歲

章劍峰

如果說,我是聽林志穎的歌長大的,我會顯得特别矯情的。

因為,這個僅大我2歲的歌手,如今卻帶着比我年輕20歲的臉龐出現在各種電視演藝節目裡。

1992年的夏天,雨季剛過,林志穎帶着《十七歲的雨季》和《不是每個戀曲都有美好回憶》闖入了我早已擁擠的愛歌年華。那些時候,我聽歌空間盡是王傑的滄桑和齊秦的清亮。雖然當時我已經可以似懂非懂地判斷出他的青澀稚嫩,但有别于其他歌手,聽他的歌,總感覺他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港台歌手,他隻是隔壁家一個家境良好、很會唱歌的少年,陽光、善良、美好。聽者與歌者沒有想像中的心裡鴻溝,林志穎的音樂就這樣在我同樣青澀稚嫩的少年時光裡留下了無法磨滅的青春印記。

二三十年過去了,歲月的刀并沒有在唱歌人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他依舊長着一副年輕俊俏的臉龐,幸福地唱着好聽的歌。而聽歌人,早已是一枚兩鬓白發、聽到老歌就容易掉淚的油膩大叔。

就音樂造詣方面,林志穎确實隻是一個偶像明星。他隻是一個很會唱歌的歌手。很會唱歌。是的,僅僅是很會唱歌。如果你聽過他早期的音樂,乃至2018年出版的個人專輯《我的驕傲》,我相信,你會認同我的觀點的。

我手頭上,存有一張林志穎離開飛碟加入豐華後很具特色的CD專輯《黎明破曉前》。這張專輯陪伴我已有20多年之久。比我的愛人陪伴我的時間還要長。它是如何躲開我一次次搬家丢棄東西、一次次對音樂歌帶進行篩選取舍而最後幸運存留下來的?我早已忘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我心中,這是我對林志穎最鐘愛的音樂作品之一。沒有其二。

這張1998年由江蘇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專輯,時隔23年再聽,除了好聽,這張專輯的整體曲風和制作依舊是可圈可點。放到娛樂至死的今天,在當下那些流量的小鮮肉面前,也毫不遜色。我甚至還聽出了新鮮感,而絕對不是懷舊意味。

專輯的背後,是邬裕康和王治平兩位大師聯手打造的。他們有意保留了林志穎在飛碟時期難能可貴的民歌韻味,又緊貼當時的樂壇潮流,高度契合他的個人特質特長。林志穎在這張專輯裡也大大提高了演唱技巧,他帶着對音樂的赤子情懷加以認真細膩的方式娓娓道來。不失為一張優秀的商業專輯。

專輯的主題講述一個人失去愛情後的落寞寫照。但是跟王傑和姜育恒相比,林志穎不悲傷到底。兩位制作人對于整體風格的灌輸也是淺嘗辄止,他們盡量把悲傷指數降低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内。聽者在聽過之後雖然心裡酸溜溜的但仍然可以嗅到一絲絲的暖意,“哀中帶暖”。特别是類似《芹菜》,輕松活潑的曲風、俏皮可愛的填詞,讓人發現失戀其實也可以成為一件讓人快樂的事情。專輯中還“與時俱進”地翻唱了一首日本當紅組合的出道名曲,以及幾首林志穎所擅長的動感曲風作品。但蹦來跳去,抹不去的,依舊是《野菊花》那種淡淡的憂傷,以及《十七歲的雨季》帶給我們的那濕漉漉的詩情畫意。

盡管是商業音樂,但是這種商業不以犧牲人類純樸的真善美為代價。林志穎向我們所歌唱的,是真實的、是真誠的、也是可愛的,背後的團隊是才華橫溢的。雖然他們同樣被商業打造得特别精緻,但是精緻得特别有品味。他們不要奇裝異服也不要誇張發型;他們不要濃裝豔裹也不要妖娆裸露;他們不要代孕不要離婚不要婚外戀也不要姘居,憑借的是那種無可阻擋的青春熱血與朝氣,以及對未來美好的希冀和憧憬。不止林志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大部份的港台音樂,都不約而同地向我們勾勒出那一片永不複返的磅礴熱血和理想交織的詩性色彩。

1998年,我剛剛離開校園走上工作崗位。一個個落寞的深夜裡,我輕輕地撬開半本書大的CD盒,小心翼翼地取出可以照到我還不要戴眼鏡的臉龐的CD,放到那台黑色的CD機裡,按下開始鍵,水一般的旋律便在我的房間的各個角落流動起來。我的心靈被觸動,而且被長久地觸動。我堅信這一點,而且記憶猶新。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願意把那一個個靜靜的夜晚搬到現在來,一模一樣的動作不厭其煩地重來幾遍。我相信,會有很多人說我固步自封,但是在音樂的範疇裡,不管是唱歌人還是聽歌人,前衛是前行嗎?懷舊是落伍嗎?

(福建安溪人,70後,音樂與文學愛好者,出過書獲過獎,《歌迷2:耳朵的陶醉》和《城市鳥聲待版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