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受到東方甄選大咖做客訪談的影響,我又一次重拾了每天至少讀書半小時地習慣,雖然不知道可以堅持多久(汗顔)。
餘華,梁曉聲,薛兆豐,麥家,他們生動又立體讓我知道了讀書是一件多麼重要,對未來人生能有多麼深遠影響的事。
我想我一直都知道,隻是做不到知行合一,久而久之,也從心裡原諒和接受了這樣的自己。
最近一年看過的書實在寥寥。
自以為走過了萬裡路,走馬觀花的走;便忽略了讀萬卷書,開卷有益的讀。
直到最近連續看了幾期學者在東方甄選直播間的對話,談到多讀書,讀書的意義。
其實跟我之前的認知頗為一緻,讀書可以讓你體驗不同的人生,對話不同的作者,接收各行各業的知識,不必親自經曆也能學到很多智慧的結晶。
讀書的影響更是潛移默化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它會化為你的内功,讓人更自信,更從容。
它讓你面對困境時不至于手足無措;面對高光時刻,也不會驕傲自滿。
見識過大江大河的人不會因為眼前的星星暗淡下去而流淚,因為他擁有的是整片星辰。
但當這些道理又一次次被這些大作家認證,我好像于無聲處聽驚雷,醍醐灌頂,“幡然醒悟”了,像一盆涼水從頭澆到尾,刺激得五髒六腑都顫抖起來。
以毒攻毒,這一澆着實激發了我的滿腔熱血,閱讀的沖動以及求知欲。
見賢思齊,當是如此。
圓規正轉
以下是8.20-9.25讀書小記
01
首先重拾了看了好久擱淺的《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是美國一位心理咨詢師整理自己與客人的訪談記錄,及自己也面臨着心理問題,需要進行心理咨詢的窘境與經曆。
進行心理咨詢的人有男有女,有年輕人也有老人,作者從專業角度剖析了來客的心理及标準化咨詢話術,而心理咨詢大抵是最不能标準化的治療了,所以往往事态的發展是出乎意料的,每一個來客背後都濃縮了一生的經曆和故事。
而作者作為心理咨詢師,首先也是個普通人,她也有自己生活的煩惱,而且到了無法自我排解的程度,所以她選擇咨詢師,與咨詢師談話,既是同行的交鋒,又是渴望對方能幫助自己擺脫困境。
全書穿插叙事,心理師的工作和作為“患者”去參加心理咨詢,這就是作者面對的真實生活狀态,一場奇妙的角色互換。
而在書中不同人物面臨的人生問題,讓我總能找到自己的共鳴,彷佛也參加了一次心理咨詢,最終學着釋懷,同時還圍觀了别人的故事内化為自己的力量。
02
《長恨歌》王安憶,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世人多數識得白居易的樂府詩《長恨歌》,卻不知王安憶的《長恨歌》也是此恨綿綿無絕期。讀這本書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文筆絕佳,尤其是對環境描寫用詞恰當,引入驚呼,精彩到每個用詞我覺得都可以用來出一道閱讀題。
全書講述了一個叫王琦瑤的女子40年的人生經曆,從一個貌美的女學生到選美的三小姐,再到迷失在大上海的紙醉金迷後,夢碎愛麗絲。
後來短暫地回到家鄉卻放不下上海的繁榮,雖然如今那的繁榮早就不屬于她了。可她終究是貌美和不甘的,再回上海,結識了新朋友,遇到了老面孔,再後來,她就懷孕了,生下了女兒薇薇,這是薇薇的時代了。
可王琦瑤依然是美的,是動亂時代留下來的活着的美。美人不長命,悲劇才能永恒,她最終還是因着别人的貪念命喪黃泉,被迫結束了自己美麗的一生。
愛情,親情,友情,在書中都是脆弱和有條件的,結局讓人唏噓的同時,也不得不說這就是命運的安排,春水東流,愁無盡頭。
本書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小人物的命運是曆史潮流的見證者和親曆者,又是不可逆的結果,“可别小看這些細碎的小東西,它們哪怕是這世界上的灰塵,太陽一出來,也是有歌有舞的。”
03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美國塔拉的自傳體小說。被作者父親,哥哥震碎三觀的一本書,你想象不到原來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還有人在過着這樣愚昧的生活,女人依然是男人的附屬品,生病了依然因為某些宗教的原因不能去醫院,家庭暴力依然被視為愛的表達。
越長大越會發現一個人原生家庭成長的環境,對其一生的影響之深,而想要擺脫這種童年陰影往往卻要用一生的時間為代價。
我佩服作者掙脫命運的勇氣和決心。從家到劍橋,作者飛得很難,初入大學的她極其自卑,像鴕鳥一樣把頭深深地埋着,但幸好,她遇到了良師益友和愛人,也發掘出了她寫作的天賦。
假期再回家,她卻又會被陰影籠罩,也對自己的家庭一次次失望,但血緣依然讓她保留了對家人的愛,她也在努力喚醒和糾正這個家庭錯誤的觀點和教育,雖然會失敗,但就像石頭投在平靜的湖面上,即使會咕咚一聲沉沒,但也留下了層層漣漪。作者最終知道,山的那邊,才是屬于她的世界,那,勇敢地,飛吧。
04
《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餘華雜文集,餘華老師是我很喜歡的一位現代作家,讀過許多他的作品,包括最新的《文城》。最近從他參加的許多活動裡,發現他居然是社牛,一位原來遙不可及的作家突然就生動立體,且親切了起來,好像就是鄰家的老頭,幽默風趣,卻深藏功與名。
這本雜文集收錄了幾十篇餘華日記式的随筆,有對時事的針砭時弊,對當今社會的思考與反思,在日新月異,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已然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在不斷強調公平與效率的當下,階層的固化是不是越來越嚴重了呢?連夢想都逐漸失衡的時候,該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時代?正如餘華所說,我們都在尋求治療方案,我們是病人。
本書還記錄了他在國外的見聞、寫作的經曆、閱讀的感悟,也分享了他喜歡的作家、文學作品、寫作特點,和對自己的影響。
行文輕松愉快,卻又金句頻出,我mark許多,在這裡分享一句,“過去的生活已經一去不返,過去的閱讀卻是曆久彌新。”
05
《一地雞毛》劉震雲,最初對劉震雲老師的印象應該是1942的編劇,然後在幾年前看過他的《一句頂一萬句》,對他一句話找另一句話的說法印象很深。
他是一位非常有生活閱曆,并且熟悉最普通的中國大衆生活情況,所以文章才能那麼質樸,而他在訪談中特意提到的幽默,也淋漓盡緻地體現在他的作品中。
一地雞毛篇幅并不是很長,講述了改革開放以來,從一塊馊了的忘記放進冰箱的豆腐出發,講述了一個小職員“小林”面臨的家長裡短,生活瑣事。他先是為妻子找關系調動工作,跟保姆鬥智鬥勇,後來為女兒找關系聯系條件好的幼兒園,還要在單位勾心鬥角,中國這個人情社會,自古如此。
可偏偏很多事情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生活總是跌跌撞撞,陰差陽錯,他本來也有大好理想,可都漸漸被磨平棱角,一開始的驕傲和自尊敗給了每天20元的幫賣鴨子錢,這20元實實在在地改善了家裡的生活,所以當生意結束,他還戀戀不舍。
小林的日子最終就像他的夢,蓋着一地雞毛,渾然睡去,無法擺脫,也“罪不至死”。這應該就是生活原本最真實的樣子吧。
拟未來一月閱讀計劃
flag先立起來
《子夜》真茅盾作品,民族資本的發展史。
《人類簡史》享譽中外的赫拉利作品,生而為人,從宏觀曆史發展角度講述人如何成為了現代的人。
《秋園》楊本芬,朋友推薦的現代紀實文學作品。
《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之前一直沒看完的高校課程精華,教會你如何在人生的各個節點做決定,成就出彩人生。
小結
小說可以先從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看起,這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精華,而且基本都反應了一個時代的小人物的故事,可讀性強。
個人閱讀習慣是中外作品穿插,體裁不限,打破空間束縛去看世界。
堅持了一個多月的每天半小時以上的持續閱讀,找回了些曾經大學讀書的感覺,内心更加自信和富足了,也不再那麼浮躁和焦慮,希望可以堅持下去。
這麼一看,俞敏洪對新東方員工要求的每年讀二十本書也不是難事,隻要有心,時間和精力總是有的,更何況日理萬機的老俞自己每年讀的更多呢。
此文一方面是記錄自己的閱讀感悟,記錄下自己在閱讀中的思考和收獲,在今後的五年,十年甚至未來更長的時間都有迹可循。
也可以是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重讀這些經典好書,對比發現不一樣的感悟,亦或是在某個節點,豁然開朗,輕輕地說一句,“啊,原來這就是xx書中提到的道理啊“。
另外,如果有幸此文被你看到,希望我的閱讀心得也能激發正在看此文的你,去打開一本塵封已久的書,那便是我的分享最大的意義。
同樣喜歡讀書的朋友,也歡迎推薦好書,分享閱讀心得喲~
2022年9月26日 于北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