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古街老巷有一種特别的味道,它不是厚重的曆史,不是人間彌漫的煙火,不是建築的構造,而是一種感覺,說不清的感覺,這種感覺隻能在置身江南才能體會到。
其實,北方的古街老巷也有感覺,但不是江南的那種感覺,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覺,且無法交替。
如果,一定要将這個感覺說出個所以然來,大概還得要綜合地理環境、地域文化、建築文化、飲食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曆史文化等進行深度剖析。
簡言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養一方“感覺”。
這個感覺究竟在哪裡呢?置身于倉橋直街,這個感覺就在江南,在江南的一個叫“紹興”的地方。紹興是哪裡?不必贅述,讀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人都不會對它陌生。
倉橋直街又哪呢?說在江南,太籠統。說在紹興,還不夠細緻。從地理位置上說,它在紹興市越城區的越子城曆史街區内。
這是古城紹興最具代表性的老街之一,由河道、民居、街坊三部分組成。
乍看之下,它和所有旅遊區的老街沒有兩樣,細究之後,這條老街在商業之餘仍保留着煙火氣、生活氣、人文氣。
尤其是往深處鑽,江南的樸素生活就顯露出來了,與粉牆黛瓦的古典形成鮮明對比,又恰如其分地融合一體。
據了解,現如今的民居建築多是清末民初時期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台門保留完好,且數量衆多。
漫步在這裡,青石闆路給人的詩意感很強,兩旁房屋的建築特色充滿了水鄉意境,但最美的還是屋後的那一條河。
作為水鄉的紹興,河流是這座城市最常見的風景,也構成了這座城市最獨特的一面,被譽為“水鄉”“水鄉澤國”。
倉橋直街的每一戶人家的後院都有一個小河埠,過去的紹興人出行時,船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有說法稱,“烏篷船”的名字就是從紹興出來的。
水多,船多,自然橋也不少,仍以倉橋直街為例。此街北起勝利西路,南達魯迅西路,全長2.2公裡。
自北向南,依次有倉橋、龍門橋、寶珠橋、俯橋、石門橋、酒務橋、西觀橋、凰儀橋等傳統石闆橋,且年代久遠,富有滄桑。
它(倉橋直街)稱得上是水鄉紹興古城的一個縮影。在2003年獲“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産保護優秀獎”。
倉橋直街最繁華的一段大概是尋寶記與孔乙己酒家兩端延伸,二者相對,之間隔着一條馬路,皆是吃紹興菜的店,也是紹興本地頗有名氣的。
但不論是往尋寶記方向直走,還是朝孔乙己酒家方向深入,随着步伐越走越遠,氛圍漸漸不那麼熱鬧(指旅遊商業氣息),生活氣息愈發明顯。
江南的生活總歸是緩慢的,枕水人家的柔和過了千百年依舊是那麼細膩。即便富有風骨的紹興,也是一樣。
巷子上空懸曬着衣裳,遠遠望去,清水般的素淨;
牆頭的淩霄花開得正盛,幾乎裹挾了整個馬頭牆,擡首凝視,湛藍的天空如此火熱。它寓意着慈母之愛,是一種熱愛陽光的花卉。
幾個老人排排坐在屋檐下,一邊聊着家常,一邊打量着往來的遊人。其實,他們早已習慣,不過是生活又給他們增添了幾分色彩。
騎着小電驢的母親載着女兒回家,穿過老台門,駛往深處的一個叫家的地方。邊上的兩個老太太若無其事地聊着天,平淡如水。
類似這樣的生活場景,還有很多,不論是人還是物,在一種特定的“感覺”之下顯得格外甯靜、美好。風起,當淩霄花在搖曳的時候,我竟還覺得它很閑趣。
當然了,在“感覺”的驅使下,當我再回到熱鬧的氛圍中,仍是感到歲月靜好,尤其是從當地人身上散發出來的。
門前,一個身着樸素的老奶奶正織着小孩子穿的鞋子,在她的邊上擺滿了毛線織成的鞋子。
針織活,對于大多數90後、95年後、00年後而言,是一個久遠的記憶。90年尚且清晰,00後可能不曾見識。在我的腦海裡,它被封存了太久,以至于忘記了它的存在。可見,江南的生活是多麼緩慢,給人一種“從前慢“的懷念。
老奶奶的專注與樸素,深深将我打動。給她拍照時,仍是歲月靜好,平淡無奇。
有時候,生活就是這樣。它很平淡,也很安穩,沒有波瀾壯闊,使得很多人的一生書寫不了傳奇,但就這樣的生活,往往是最幸福的。
不過,生長在紹興的人,他們的生活裡肯定是少不了黃酒的醇香,平淡而濃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