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是不是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每年的清明節都是在4月5日左右,前後錯不了幾天,而春節有時候在一月有時候在二月,前後可以相差幾十天呢?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下面咱就聊聊神奇的中國的古代曆法。
在古代并沒有今天這樣的科技設備,随時随地可以打開手機就能知道現在是幾月幾日幾點幾分。但是在古代也需要有一個時間度量方法來指導人們的起居、生産和商業活動。為此呢聰明的人類就創造了曆法。
曆法,是為了配合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判斷氣候的變化,預示季節來臨的一種度量時間的法則。總體中國古代曆法分四種:陰曆(月亮曆)、陽曆(太陽曆)、星辰曆(北鬥曆)和陰陽合曆。以朔望月為基本單位的曆法是陰曆,以太陽年為基本單位的曆法是陽曆,以北鬥七星旋轉為基本單位的曆法是星辰曆。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誤認為咱們現在用的公元紀年是陽曆、而中國傳統曆法是陰曆,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準确的。正确的說法是公元紀年法使用的是陽曆,也叫太陽曆,而中國傳統曆法是農曆,農曆又包含了陽曆和陰曆,屬于陰陽合曆。
咱們先來說說陽曆,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曆法。陽曆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重合,根據陽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和寒暖變化的情況。太陽曆的曆年近似等于回歸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元紀年法的曆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隻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天,這個誤差是很小的。我們現在使用的公元紀年法就屬于陽曆的一種。
陰曆是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被稱為舊曆、漢曆、古曆等。陰曆在中國傳統曆法中主要指按月球的月相周期變化來安排的曆法,即以朔望月作為确定曆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曆月的一種曆法。
陰曆年相比陽曆年在天數上有時會相差大約10~20天。為了協調回歸年與朔望月之間的天數,于是産生了陰陽曆,就是我們說的農曆。方法是在曆法中通過合理的置閏法,增加閏月,如“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加上7個閏年。農曆的平年為12個月平均有354天,而閏年比平年多一個閏月,因此平均有383天。)這樣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因此這種曆法既與月相相符,也與地球繞太陽周期運動相符合。
我們現在所說的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節日就屬于陰曆。應為陰曆年與陽曆年在天數上有時會相差10-20天,所以導緻我們現在的春節有時候會出現在陽曆的一月份、有時會出現在陽曆的二月份。
咱們再來說說幹支曆,又稱星辰曆、甲子曆,是一種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幹地支标記年月日時的古老曆法。
幹支曆法将一歲劃分為十二月建(十二月令),“建”代表北鬥七星鬥柄頂端的指向;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幹支曆的基本内容。在這裡呀我們要着重說一下二十四節氣。上古時代确立廿四節氣依據“鬥轉星移”(鬥柄指向)”确立了二十四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循環往複。
我們現在說的“二十四節氣”來自于三百多年前的1645年,當時訂立了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确定節氣的方法,就是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每當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屬于是太陽曆的一種。我們說的清明節就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使用了太陽曆所以于同樣使用太陽曆的公元紀年法相差不大,所以這也就是每年的清明節大緻就在陽曆的4月5日附近的原因了。
雖然說二十四節氣的兩種确立方法各有不同,其實造成鬥轉星移的原因則是地球繞太陽公轉,因此兩者交節時間基本相一緻。
總的來說清明節屬于二十四節氣,起源于幹支曆,歸于陽曆,所以于同樣使用陽曆的公元紀年法的日期相差無幾。而春節屬于陰曆,由于有閏年和平年之分所以與公元紀年法會有相對來說比較大的出入。
我們現在使用的公元紀年是辛亥革命以後才開始使用的,但是現在我們的生産耕種依舊以24節氣為指導,很多中國的傳統節日呢也是按照農曆日子來的,在這裡不得不佩服中國古人的智慧之大,在古代就可以通關觀測日月星辰的運動規律來制定曆法,來指導人們耕種、生産。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你們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