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為什麼好聽?王佳稚“小提琴是怎麼回事”是知樂古典音樂與青年小提琴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小提琴教師王佳稚女士共同打造的一門關于小提琴的知識普及型課程,在這裡我們将一同探尋關于小提琴的所有秘密,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小提琴為什麼好聽?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王佳稚
“小提琴是怎麼回事”是知樂古典音樂與青年小提琴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小提琴教師王佳稚女士共同打造的一門關于小提琴的知識普及型課程,在這裡我們将一同探尋關于小提琴的所有秘密。
在開始這門課程之前,想問問大家,若要用一個字來形容小提琴,你會選什麼?“美”!對嗎?或者用現在更接地氣的一個詞來說就是:“性感”。
為什麼呢?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把時間拉回到歐洲文藝複興時期。如今數學是技術學工具,但在文藝複興時,數學是藝術啟蒙。比例和序列是所有藝術家必須采用的要素。如今你眼中的小提琴為何如此“性感”,因為它在那些即是方法學者又是藝術大師的手下被打造成黃金比例。就好比好萊塢不老男神“阿湯哥”的那張帥臉,因為上帝的寵兒被賦予完美的“0.618”呦。其實,在小提琴中蘊藏着總共13處黃金分割,至于它們究竟藏在哪,我們日後會詳細講述。
從外觀上看,小提琴是由許多弧線構成的,其實用圓弧是可以近似畫出小提琴輪廓草圖的。而最初的設計者就是先用圓規畫出各段相聯弧線,再修正和彎曲成最終形狀的弧線。小提琴頂部和底部的曲線,是用橋拱設計方法得出的。琴闆弧度像垂鍊線,旋首是茛苕(gèn sháo)葉型,茛苕葉幾乎是所有古典風格中最普遍的裝飾主題,不管是梵蒂岡的枝狀燭台,還是羅馬的萬神殿圓柱、巴黎聖母院的牆壁,都将形式各異的茛苕葉紋飾刻于其上。它代表着無限與重生。
大師級的樂器設計者考慮美觀而又符合演奏要求的外形之外,還要考慮到内外一緻性,以及聲學的和諧性。要求小提琴不僅外形優美、演奏方便;更要有人的音色,洪亮而又豐滿的力度,極具穿透力的音量和抑揚頓挫控制自如的品質。
如今,大家把小提琴冠以“器樂之後”的頭銜,與“器樂之王”鋼琴并立。這是因為在古典音樂剛發展起來的16、17世紀,小提琴是需要模仿人聲來演奏的,再加上它“S”型的曲線,大家便給她這樣一個殊榮。而關于鋼琴,它較大的體型、發聲莊重、宏亮、深沉,充滿陽剛氣息,本身就像是一個樂隊,也因此得到“器樂之王”的美譽。
小提琴在弦樂家族中屬于擦弦樂器,就是演奏時利用琴弓摩擦琴弦而發聲的樂器,而它本身也屬于弱音樂器。什麼是弱音樂器呢?就是演奏者自身可以控制發聲強弱,相對于鋼琴這樣的鍵盤樂器來講,小提琴演奏者在對聲音強弱的控制力方面有更多優勢。鍵盤樂器很難做出類似于小提琴這種勾人心弦、情感豐富的變化。鋼琴本身像一個合唱隊,隻要人數夠多、和聲夠豐富就能诠釋出非常華麗且有層次感的音樂;而小提琴更像一個獨唱演員,一個人發聲就必須要唱的百轉千回,每一句都有高超的技巧和音域展示,這樣才能吸引人。
如果追溯更古老的小提琴曆史,我們會發現它的前身是來自阿拉伯的彈撥樂器——魯特琴(也稱琉特琴)——是如今吉他、琵琶的鼻祖。琉特琴直到巴洛克時期都一直被廣泛使用着。最早的提琴也出現在巴洛克時期,開始應該是中提琴,那時候因為尺寸大,是如同二胡那樣放在腿上演奏的,而不是像今天這樣夾在肩膀上。
現代意義上的小提琴最早出現于16世紀初的意大利北部,威尼斯、熱内亞等港口。英文“violin”這個詞來自于拉丁語 Vitula。在羅馬神話中,Vitula原指“歡樂和勝利女神”。在意大利提琴被稱之為“viola”,而“violino”是小詞,意為小号的提琴,如今“viola”被用指“中提琴”。所你從詞源演變上看,可以這樣理解:小提琴是小号的中提琴。
在16世紀以前,大多數小提琴都隻有三條弦;而最古老的4弦小提琴是阿瑪蒂家族中的(Andrea Amati)所設計與制作的,他不僅将提琴修改成現在的尺寸,而且将作品的藝術性和音色帶到了另一個境界——那種音量小但聲音幹淨透亮的特色,剛好适用于教堂聖歌演奏和皇家室内樂。現代小提琴的鼻祖是他于1555年制作的,這把琴後來贈予梅第奇家族——就是在佛羅倫薩修建聖母百花大教堂的那個家族。
100多年之後,安東尼奧·史特拉第瓦裡把小提琴的制作工藝推向極緻,進而滿足了現代的大型音樂廳及獨奏家要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