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寶寶拉肚子幾天越來越嚴重怎麼辦

寶寶拉肚子幾天越來越嚴重怎麼辦

母嬰 更新时间:2024-11-24 16:35:33

每年的秋冬季,是讓家有寶寶的爸爸媽媽們最為憂心的季節。感冒、發燒、拉肚子,是年幼的寶寶們最容易遇到的狀況,一不小心就中招了。無論是哪一種,都足以讓做父母的焦心不已。而其中,相比感冒發燒,最讓父母頭疼的應該是寶寶拉肚子了。

看着寶寶一天拉好多次,整個人恹恹的,感覺瘦了一大圈,真的恨不得自己能取而代之。而面對寶寶拉肚子的情況,多數媽媽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想辦法給孩子止瀉,隻要孩子不拉就好了。于是,上醫院的第一訴求也是,醫生趕緊給寶寶開點止瀉的藥。

所以,寶寶拉肚子,給寶寶吃止瀉藥是首選嗎?


寶寶拉肚子幾天越來越嚴重怎麼辦(寶寶拉肚子媽媽先别慌)1


寶寶拉肚子别急着止瀉

腹瀉:是指由多種病原、多種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次數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嚴重者可引起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

一般認為每天三次或以上松散或水樣便為腹瀉。

母乳喂養的寶寶,在純母乳喂養階段,大便次數會比較多,但是寶寶精神狀态良好,體重增加正常,不在腹瀉之列,媽媽們要注意區分。如果寶寶大便次數多,但是性狀正常,那也不算腹瀉。

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修訂的《腹瀉病治療指南》中指出:“止瀉藥”和“止吐藥”對于急性和遷延性腹瀉沒有任何益處,這些藥絕不能應用于5歲以下兒童。他們無助于預防脫水或改善營養狀況等治療目的,而有些藥物是有危險的甚至有緻命的副作用。


腹瀉的原因多種多樣,有腸道内的病毒或者細菌、真菌感染引起的,也有的是因為喂養不當、過敏或者天氣因素比如天氣突然變冷使腹部受涼、腸蠕動增加引起的。所以如果貿然使用止瀉藥,可能會增加毒素吸收,對寶寶的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


寶寶拉肚子幾天越來越嚴重怎麼辦(寶寶拉肚子媽媽先别慌)2

寶寶拉肚子,防脫水是關鍵

那寶寶如果拉肚子,媽媽可以做什麼呢?答案是,合理給寶寶補液,防止寶寶出現脫水情況。

研究表明:腹瀉是發展中國家兒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據估計,2003年有187萬5歲以下兒童死于腹瀉,其中80%是不滿2歲的嬰幼兒。而很多病人的死亡,是脫水引起的。

脫水是指水分攝入不足或者丢失過多所引起的體液總量尤其是細胞外液量的減少。除失水外,尚有鈉、鉀和其他電解質的丢失。

人的體液包括了細胞内液和細胞外液,年齡越小,體液總量相對越多。正常情況下,人體内的進出水來和體液是一個動态平衡的狀态。但兒童的新陳代謝旺盛,水的排出比較快,年齡越小,出入水量也相對比較多。

而兒童的體表的面積相對較大,呼吸頻率也比較快,所以孩子的水的需要量相對比較多,通過呼吸排出的水分也比較多,對缺水的耐受力比較差。這時如果孩子出現嘔吐、腹瀉,就很容易出現脫水的情況。

有的媽媽認為,寶寶出現拉肚子了,那就先不要吃東西了,免得拉的更厲害。但是對于寶寶來說,出現拉肚子的情況,趕緊補充液體,防止出現脫水情況是最關鍵的。


寶寶拉肚子幾天越來越嚴重怎麼辦(寶寶拉肚子媽媽先别慌)3


寶寶脫水情況這樣看

寶寶在拉肚子時,排出體外的糞便内除了含有大量的水分,還有不少的電解質(鈉、氯化物、鉀、碳酸鹽)。而寶寶平時的排尿、呼吸、出汗都可以排出水和電解質。如果寶寶還有嘔吐的情況,嘔吐物中也會排出這些水分和電解質。

而丢失的這些水和電解質如果得不到及時補充,就會出現脫水情況。

那爸爸媽媽們如何判斷孩子的脫水情況呢?

WHO在《腹瀉病治療指南》中也對脫水情況作了分級:

脫水早期(無脫水):沒有體征和症狀


脫水加重(有些脫水):逐漸出現體征和症狀。最初表現為口渴、煩躁或易激惹、皮膚彈性下降、眼窩凹陷和前囟凹陷(嬰兒)。


重度脫水:以上症狀和體征加重,患兒可能出現低血容性休克的表現——意識喪失、排尿不足、肢體遠端潮冷、血壓低。如果不及時補液,很快死亡。

對于寶寶的脫水情況,媽媽通常可以用兩個方法來判斷:

看寶寶的精神情況:是清醒的還是有點煩躁,還是精神比較呆滞、甚至陷入昏迷。

看寶寶的眼窩:根據寶寶平時的眼窩情況做對比,是跟平時差不多,還是有點凹陷。

看寶寶的喝水情況:寶寶喝水跟平時一樣,沒有口渴情況,還是寶寶喝水比較急,有口渴的情況,還是寶寶不太能喝水了。


寶寶拉肚子幾天越來越嚴重怎麼辦(寶寶拉肚子媽媽先别慌)4


摸寶寶的前囟門:對于前囟門還沒有閉合的寶寶,可以直接用手去摸一摸寶寶的前囟門,看寶寶的前囟門是跟平時差不多,還是有出現凹陷的情況。

摸寶寶的皮膚:按壓寶寶的皮膚,看寶寶皮膚的回彈情況,是立即回彈,還是回彈比較慢,還是回彈非常慢。注:如果寶寶平時比較瘦、或者比較胖的話要結合其他情況來判斷。

每個媽媽都是跟自己寶寶接觸最多的人,所以對寶寶的情況通常最為了解,寶寶的變化媽媽也通常可以迅速地感知。所以媽媽在寶寶拉肚子時要多注意看和摸,了解寶寶的狀态。


寶寶拉肚子幾天越來越嚴重怎麼辦(寶寶拉肚子媽媽先别慌)5


口服補液鹽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療90%以上的急性腹瀉

世界衛生組織在《腹瀉病治療指南》中指出:僅僅通過簡單的口服補液的方法,就能安全和有效地治療90%以上各種病因和和各年齡患者的腹瀉。

争對寶寶不同階段的脫水情況,世界衛生組織在《腹瀉病治療指南》中給予了不同的方案。

  • 尚無症狀的脫水早期,建議采用方案A——在家裡使用ORS補液鹽和食物治療,預防寶寶出現脫水和營養不良情況。
  • 有些脫水但沒有進入重度脫水期,建議采用方案B——用口服補液法和口服補液鹽進行治療。
  • 重度脫水期——采用靜脈快速補液治療。而當孩子脫水得到糾正後,回到有些脫水但不嚴重或者無脫水的情況下,寶寶可以喝水時,繼續恢複口服ORS補液鹽補充液體。

所以,寶寶腹瀉時,媽媽可以在家及時地采用口服ORS補液鹽給寶寶口服,補充寶寶因為腹瀉或者嘔吐等情況造成的水喝電解質的丢失,防止寶寶出現脫水的情況。


寶寶拉肚子幾天越來越嚴重怎麼辦(寶寶拉肚子媽媽先别慌)6


口服補液鹽的選擇

市售的口服補液鹽有三種,分别是标準ORS配方:口服補液鹽I、 口服補液鹽II和低滲ORS配方:口服補液鹽III.

而WHO推薦的是新版的低滲ORS口服補液鹽III。

研究表明:低滲ORS配方有助于縮短腹瀉時間,減少靜脈補液約33%,減少糞便排出量約20%,減少嘔吐次數約30%,可同時用于預防和糾正脫水。

三者之間的主要差别是滲透壓。

新版的減少了鈉和葡萄糖的含量,可以減少高鈉血症的發生,更安全。而且口感相對較好,帶點甜味,孩子更容易接受,而舊版的則比較澀。所以媽媽在購買的時候要注意看外包裝,選擇低滲的ORS,即口服補液鹽III。

口服補液鹽的服用方法

口服補液鹽應該怎麼喝呢?

WHO建議,在沒有脫水的情況下,每次大便後2歲以下的孩子給予50-100ml的量。2歲以上的孩子給予100-200ml的量。

取一袋口服補液鹽III,用250ml的溫開水化開,少量多次喂給孩子。注意不要用果汁或者牛奶化,以免改變口服補液鹽的濃度配比。

争對2歲以下的寶寶,可以用滴管或者摘掉針頭的注射器喂。每1-2分鐘喂5ml左右。在喂的過程中,寶寶可能會出現嘔吐現象,如果寶寶出現嘔吐,可以先暫停一下,過10分鐘再喂,并且減緩喂的速度,2-3分鐘喂5ml,直到腹瀉停止。

2歲以上的寶寶,可以根據寶寶自己的意願,用杯子讓寶寶自己喝,也是按少量多次的原則給寶寶喂。

對于有輕度脫水的寶寶,建議媽媽及時将寶寶送醫,根據醫生的建議,給予相應的ORS的量。

WHO在《腹瀉病治療指南》争對輕度脫水的寶寶也給出了相應量的建議:


寶寶拉肚子幾天越來越嚴重怎麼辦(寶寶拉肚子媽媽先别慌)7

寶寶拉肚子期間的飲食護理

寶寶在拉肚子時,一般不需要禁食,以免使寶寶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

  • 食物種類選擇:

6個月以下沒有添加輔食的寶寶,可以繼續喝母乳或者配方奶粉。6個月以上已經添加輔食的寶寶,暫停添加新的輔食,可以繼續母乳或者配方奶粉,以及原來寶寶比較适應的食物。

不要給孩子喝市售的果汁、碳酸飲料、茶等食物,因為這些裡面通常含有較高的糖分,可能會加重寶寶腹瀉的情況。

  • 喂養頻率:

選擇少量多餐的方式,可以減少寶寶出現嘔吐的概率。可以選擇每隔3-4小時給孩子喂一次,盡量讓孩子從食物中獲取更多營養。


寶寶拉肚子幾天越來越嚴重怎麼辦(寶寶拉肚子媽媽先别慌)8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果寶寶出現了一下這些情況,媽媽需要帶寶寶及時就醫:

  1. 寶寶嘔吐或者腹瀉的情況加重;
  2. 寶寶嘔吐很頻繁、沒辦法進食或者喝口服補液鹽;
  3. 寶寶除了拉肚子以外還有發燒的情況;
  4. 寶寶出現脫水情況,比如尿量減少、眼窩凹陷、人很煩躁或者沒有精神甚至昏睡;
  5. 寶寶大便中出現帶血的情況。

總結:媽媽面對寶寶拉肚子的情況,别急着給寶寶喂藥止瀉,而是要給寶寶少量多次合理地補充液體,防止寶寶出現脫水情況。同時要注意密切觀察,如果寶寶有脫水情況,及時送醫治療。

參考資料

1.Diarrhoea treatment guidelines including new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ORS and zinc supplementation for clinic-based healthcare workers. WHO/CAH. . 2005

2.葉禮燕 陳鳳欽.腹瀉病診斷治療指南[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