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來源:【中國科普網】美國教育家菲利普·W·傑克遜的經典著作《課堂生活》是一件裡程碑式的作品他認為人群、表揚和權力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種隐形課程這種隐形課程可以用3個“R”來概括,即紀律(rule)、規範(regulation)和常規(routine),呈現三大特點:擁擠的人群、評價性的環境以及不平等的權力關系傑克遜對課堂觀察的人類學視角改變了許多教育工作者思考教學的方式作為一名一線教師,筆者認為傑克遜的《課堂生活》對我的課堂教學有三大啟示,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來源:【中國科普網】
美國教育家菲利普·W·傑克遜的經典著作《課堂生活》是一件裡程碑式的作品。他認為人群、表揚和權力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種隐形課程。這種隐形課程可以用3個“R”來概括,即紀律(rule)、規範(regulation)和常規(routine),呈現三大特點:擁擠的人群、評價性的環境以及不平等的權力關系。傑克遜對課堂觀察的人類學視角改變了許多教育工作者思考教學的方式。作為一名一線教師,筆者認為傑克遜的《課堂生活》對我的課堂教學有三大啟示。
用遙距觀察的視角審視學生成長
期中考試剛結束,有個孩子拿着試卷找到我:老師,我是班級成績墊底的那個,我是不是學不好地理了?我仔細看了她的答卷,發現綜合題答得還不錯,但是選擇題錯了太多。近距觀察與循證教育,是我們一線教師評價學生的重要手段。我們習慣根據測驗的分數去評價學生這幾周努力的程度和發展的潛力。傑克遜說,學生是在不斷成長中的。某一次或幾次考試成績代表不了學生的未來。對課堂生活,寥寥幾個星期或一個學期的前測後測對比研究得出來的結論未必正确。我們需要從人類學的“遙距觀察”視角去觀察“擁擠的人群”中的某個個體發展。我耐心地幫這個孩子分析了選擇題的錯因,溫和且堅定地告訴她:這個成績代表不了什麼,堅持不懈,定有收獲。
實用主義哲學代表人物杜威認為,教育是包括智力、情感、對自然和同伴的态度在内的基本傾向的形成過程。核心素養就是一種對學習“遙距觀察”的結果。教育就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每個人的知識、興趣、理想、習慣和能力,使他們能夠适應這個複雜多變的社會,并找到自己的位置,利用這個位置促進自己及社會向更崇高的目标發展,是我們教學的根本目的。
設計與課堂生活關聯更緊密的教學事件
學生對課堂生活的真實态度,實際上比我們知道的要複雜得多。作為一線教師,首先要做好教學設計。《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作者格蘭特·維金斯說過,聚焦活動和聚焦灌輸是教學設計的兩大誤區。前者沒有明确如何幫助學習,後者則沒有明确如何引導學習。很多老師習慣用線性的思維做教學設計,即從教學目标、重點難點,到作業布置等流水線式設計下來。誠然,這樣的教學設計思路非常整齊,但過于單一。長此以往,我們的課堂教學邏輯會有一種固化的思維存在。怎樣使我們的教學設計更加貼近課堂真實呢?
什麼知識值得學習?什麼時候學習?在什麼背景下學習?這是教學設計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認為,教育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将生命感、價值感喚醒。除了對教學目标、重點難點等教學事件進行常規的設計安排,還要結合隐形課程概念設計與課堂生活關聯更緊密的教學事件。面對課堂生活擁擠的人群特點,将和顔悅色、尊重和關注作為改進教學的教學事件進行設計。針對課堂生活評價性的環境,将點頭、微笑等肢體語言和言語鼓勵甚至幽默等元素納入到教學設計當中。以平等的态度對待每一個學生,努力化解課堂生活中不平等權力下的某種天然對立。
構建同伴教學的課堂生态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實現等多種需求。紀律、規範和常規下的課堂生活,學生常常有獲得保護的需求。教師不僅要開展課堂教學,還要努力關心他們。學生缺課時,記得了解缺課的原因;遇到成長中的困惑和迷茫時,記得關心、安慰他們。對孩子成長中的種種現象保持開放的态度,經常向學生提供一些勇于面對挫折、不斷進取的學習榜樣。教學是有個體性和實踐性特征的,教師要認識到自己的認知偏見對教學的潛在影響。時常以平等的态度,坦誠面對課堂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以對知識的敬畏和對教育的情懷去開展教學。以一種博大的胸懷去看待複雜的教學世界,努力與學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平等關系,構建同伴教學的課堂生态,要讓孩子們感覺你是真的關心他們。
對孩子的未來充滿期望,對教育的可能性充滿期待,努力成為學生成長的指導者,是《課堂生活》給予我的最大啟示。
(作者系深圳市龍崗區龍城高級中學地理教師)
本文來自【中國科普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